2024年4月9日下午,在中国美术学院建校97周年之际,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杭州市人民政府指导,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主办的《肖峰艺术馆开馆暨“时代之子——肖峰、宋韧艺术展”》开幕式在肖峰艺术馆举行,93岁高龄的肖峰先生亲自来到活动现场,将毕生艺术心血奉献国家,展现出“艺术为民”的理想信仰和“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风骨。
开幕仪式上,肖峰家属代表肖戈向杭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海峰提交肖峰宋韧作品捐赠目录,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院长西蒙·米哈伊洛夫斯基向肖峰先生赠予列宾美院建校260周年杰出贡献纪念奖章
2025年7月8日14:30,在肖峰艺术馆开馆88天后,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肖峰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逝世,享年93岁,距离夫人宋韧辞世仅四个月。他的逝世,是中国艺术界的一大损失,是中国美术学院的一大损失。肖峰逝世后,来自党和国家、文艺界、教育界的广泛悼念接踵而至。
2025年7月13日上午10点,肖峰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杭州市殡仪馆追远厅举行。现场肃穆庄严,鲜花环绕,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主持告别仪式,在仪式上,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致悼词,深切缅怀这位“哲人其萎,风范永存”的艺术先驱。诸多中央及地方领导,中国美术界代表,艺术家、教育家、学者及生前亲友代表深情送别,怀着沉痛与敬仰之情,缅怀这位“革命战士与艺术巨匠”的卓越贡献。
正如中国文联副主席许江所言:“他们受着命运的磨砺,却从不抱怨;有过辉煌成就,却从不自居。肖峰和宋韧,是那个时代最真诚的一代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发文悼念表示:“肖峰先生是坚定的无产阶级文艺战士,作出杰出贡献的革命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他怀抱崇高的文化理想,从经历革命战争到走向新中国,从前往苏联学习到走上美术的领导岗位,毕生坚持艺术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他为美术教育的发展沤心沥血,推动改革时代的美术教育形成新的格局,是美术界由衷敬重的领导人物。”而在告别式上,许多学生、同仁含泪追思:“他一生为人民画像,如今人民为他送行。”
肖峰与妻子宋韧
肖峰曾任中国美院第十任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长期担任浙江省文联副主席、浙江省美协主席等。他曾获俄罗斯、法国等国家授予的艺术勋章,还获得鲁迅文学艺术奖、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等,享有广泛国际声誉。他与妻子宋韧并肩创作六十余载,是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美术的重要建构者,在新中国艺术史上留下深刻印记。
1932年,肖峰生于江苏扬州江都的一个革命家庭,11岁参加革命,12岁加入新四军新安旅行团宣传队,以画笔为武器投身抗日宣传。少年时期的战火洗礼,奠定了他一生艺术道路上的理想主义基调,也孕育了他将革命现实主义与人文温情相融合的创作核心。
《拂晓》,350x180cm,布面油画,1979年,收藏于中国美术馆,肖峰、宋韧
杭州国立艺专的求学,让肖峰得以师从林风眠、黄宾虹、潘天寿、江丰等大家,后与林岗、全山石、邵大箴、钱绍武等同赴苏联,在列宾美术学院深造,成为新中国首批留苏油画家。他的毕业创作《辞江南》将中国水墨韵味融入油画语言,开启了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之路。
归国后,肖峰一面教学,一面满怀激情地写生创作。他带学生走进山川田野,深入工厂部队,以自由笔法与明亮色彩,描绘祖国大好河山,也逐渐形成了他不拘细节、诗意奔放的艺术风格。笔下有光,心中有热。他的风景画一气呵成,形体与色彩并生,体现出他骨子里对生命与自然的热爱。
1959年,肖峰与宋韧结为伉俪。他们都是战争历史的亲历者,都曾在“硝烟中的学校”中接受艺术教育。那一代人信仰坚定,坚信艺术应为人民服务。他们的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是记忆,更是理想的写照。《拂晓》《白求恩》等作品避开符号化叙事,以真实细节打动人心,《白求恩》曾长期作为语文教材插图进入千家万户。在特殊时期,肖峰曾遭殴致伤,卧床六年。是妻子宋韧不离不弃的守护,才让他浴火重生。这段经历深深影响了他们之后的创作,使他们更加关注战火背后人性的光辉。他们坚信,革命不只是历史的再现,更是对温柔与坚韧的守望。这种“武戏文打”的创作风格,融浪漫情怀与现实精神于一体,塑造出中国现实主义美术的重要高峰。
1983年,肖峰受莫朴老院长的邀请出任浙江美术学院(后更名中国美术学院)第十任院长。在任13年,他勇于改革,敢为人先。他设立“研究生预备班”,亲赴全国各地选才,为美院引入大批青年力量;他推动环境艺术、工艺设计等新专业落地,确立设计学科体系;他邀请赵无极回国讲学,创立万曼壁挂研究所,引入当代艺术语言,鼓励“传统出新、中西融通”;他亲手促成美院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为象山校区的战略拓展奠定基础。他常说:“艺术教育必须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这些努力,不仅让学院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策源地,也开启了中国当代艺术教育的新格局。
回望肖峰的治校历程,实则是中国美术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缩影——他以"国美旗帜"凝聚精神,以"时代担当"引领变革,以"创新思维"开拓未来,不仅为中国美院规划了发展蓝图,更为整个中国艺术教育的现代化转型树立了标杆。
2024年,肖峰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颁奖词称其“以中国式审美融合西画技法,铸就革命的艺术生涯与艺术的革命人生”。
为表彰肖峰卓越的文化艺术贡献,杭州市人民政府专门建立肖峰艺术馆,由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主管,中国美术学院提供学术支持,隶属于西湖博物馆总馆体系。2025年4月9日,肖峰将他与宋韧一生创作的503件代表性作品全部捐赠给国家,收藏于坐落于西湖畔大慈山下的肖峰艺术馆。他将之视为自己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答卷。这503件作品不只是市场估值动辄数十亿的艺术资产,而是新中国二十世纪美术史里,亲历者与创造者留下的真实印记。它们穿越过战火的淬炼,经历了时代的波涛,承载着新中国艺术教育的探索精神,也记录着这对艺术伉俪关于美与信仰的漫长坚持。
艺术馆由知名建筑师张轲设计,以“桥”为精神象征,跨越时代与观念,传递艺术与人民、传统与未来之间的连接。那些镌刻在油画里的青春呐喊与教育改革中的锐意突破,都化作了滋养未来的文化养料。这里不仅是革命文艺的基因库,更是激活传统的创新工场,在赓续红色血脉的征程中,艺术从未停止对时代命题的创造性回应。就如肖峰所说:“艺术要同国家同呼吸,才能发出真正的生命力。”这也是他毕生的写照。
从新安旅行团的少年美术宣传员,到共和国艺术教育体系的改革者;从油画民族化的探索先驱,到文化中国的艺术桥梁——肖峰,用九十三年的生命勾勒出一个时代的画像。他不仅为人民画像,更为历史树碑。如今,西湖之畔,混凝土“桥”横贯山体,馆中笔墨未干。时代之子虽已远行,但他留给这个时代的线条、色彩与信仰,将在山水与人心之间,继续长存。
肖峰先生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