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专题 > 神州大地 > 正文

香港青少年东江源植树守护母亲河

2025-07-19 18:06:53大公网 作者:石华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为纪念东江水供港60周年,深化香港青少年对祖国的认知与情感联结,由紫荆文化集团主办,香港青少年军总会、大同出版传媒联合承办,江西寻乌县协办的"美美与共 同心筑梦 东江供水60周年香港青少年探寻母亲河”活动于7月16日至18日举办。来自香港的37名青少年来到位于寻乌县东江水源头,了解两地“同饮一江水”背后的动人故事,亲手种植树木保护东江源生态,与当地护林员面对面交流,感悟寻乌人民为保护源头水质作出的巨大贡献,共同见证两地血脉相连的深厚情谊。

  作为香港重要饮用水源的发源地,寻乌县的生态保护工作引起学员们浓厚兴趣。在三标乡东江源村,当地工作人员向学员们详细介绍了东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和“东深供水工程”的建设历程,了解到寻乌为了保护水源地水质,组织大量人力、物力迁走了企业、经济林、村落,寻乌人民为香港人民的生活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香港青少年军总会教官李汉文,是东江水供港之前香港供水困难时期的亲历者。他回忆说,孩童时代在供水站排起长队接水的经历仍历历在目,那时候香港只能靠蓄接雨水或者4天一次的供水。“看到东江源头清澈见底的水质,了解到内地为保障香港供水付出的努力和牺牲,我们都深受感动。这让我们更加懂得要珍惜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在“同饮一江水 同住一棵树”活动中,李汉文和队员们拿起工具,亲手栽种了树苗。挥锹铲土、扶苗填坑、提水浇灌……尽管烈日当空,但大家干劲十足。学员吕凯展说:“能够为保护水源地尽一份力,感觉特别有意义。回香港后,我会向同学们宣传节水护水的理念。”

  本次活动也恰逢寻乌调查95周年,香港青少年们通过实地探访、沉浸式教学等形式,探访革命旧址、观看了微短剧《寻乌调查》,深刻感悟革命精神。研学团来到毛泽东寻乌调查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认真观看了馆内陈列的历史文物和珍贵照片,详细了解了毛泽东同志当年在寻乌开展社会调查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通过实地参观,我深刻理解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深刻内涵。”香港青少年军总会学员谢曜宇表示,“这种实事求是的作风,对我们年轻一代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并非生活在和平的年代,而是生活在强大的中国。”学员王子莹说,当我们放下书本,站在毛主席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直面那些承载着历史的物件,突然明白,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热血铸就的。”

  在圳下战斗旧址,学员们通过场景还原和史料展示,系统了解了红军时期的革命历史。“革命先辈们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斗争,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学员陈芓蒑感慨说。

  活动特别安排了丰富的农耕体验项目。在专业农技人员指导下,学员们赤脚走进水田,学习插秧技巧。“弯腰插秧不到半小时就腰酸背痛,真切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学员黄子欣说。

  此外,学员们还体验了溪流摸鱼、果园采摘等农事活动。在寻乌县博物馆,通过丰富的馆藏文物,系统了解了当地客家人的迁徙历史和文化传统。

  香港青少年军总会教官刘桂君总结道:“这次研学活动让香港青少年有机会走进内地基层,亲身感受国家的发展成就。通过红色教育培养爱国情怀,通过生态保护强化责任意识,通过劳动体验懂得感恩珍惜,这些都是在课堂上难以获得的宝贵经历。”

  本次活动得到江西寻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紫荆文化集团大同出版传媒代表表示:“希望组织香港青少年探寻母亲河活动,让香港青少年亲身感受香港与祖国的血脉连接,增进国民身份认同,增强家国意识;饮水思源,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责任编辑:李孟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