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专题 > 神州大地 > 正文

艺术是城市的“呼吸” 当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在澳门上演

2025-07-24 16:16:03大公网 作者:毛丽娟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7月18日下午,澳门文化中心小剧院内星光熠熠。随着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局长梁惠敏与总策展人冯博一共同按下启动装置,“艺文荟澳: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2025”(以下简称“艺文荟澳2025”)正式拉开帷幕。这场以“嗨,你干什么来了?”为主题的艺术盛宴,将澳门这座中西文化交融之城变为巨型艺术展厅,为期三个月的全球艺术对话由此开启。

  策展理念:在阈限空间中寻找答案

  “我们身处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艺术需要成为反思的载体。”总策展人冯博一在启动仪式上阐释核心命题。展览以庄子“物无非彼,物无非是”的哲学思辨为起点,将澳门特有的“阈限性”转化为创作土壤——这座城市既是岭南文化的传承者,又是全球资本的交汇点;既承载着殖民历史,又孕育着大湾区的未来。

  主场展选址澳门艺术博物馆,策展团队打破传统空间划分,将过道、楼梯、卫生间等公共区域与展厅整合为20个“日常生活剧场”。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46位艺术家带来近80件作品,其中不乏专为澳门创作的装置。北京艺术家宋冬的《非问非答》成为观展第一重体验:观众需通过由旧窗改造的“边检柜台”,在霓虹灯投射的“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等提问中完成“入境”仪式。四面镜面墙反射着公众录制的30秒回答视频,形成现实与虚拟交织的哲学场域。

  全球叙事与本土基因的碰撞

  展览呈现出鲜明的国际视野与在地性融合特征。荷兰艺术家巴特·赫思的《蜡衣》以即兴创作包裹舞者身体,探讨物质与欲望的边界;澳门本土艺术家陆曦的《镜海归帆图》则用纤维笔绘制百米历史长卷,结合专题片展现澳门从开埠到回归的时空变迁。这种跨国界对话在特展板块尤为突出:永利度假村的“景德镇·澳门海丝瓷光数字艺术展”通过4K投影重现瓷器贸易史,50件克拉克瓷与AI生成的光影交织,诉说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文明互鉴。 平行展《无界艺象》中,澳门威尼斯人展出的Craig & Karl与《芝麻街》联名系列,以高饱和度色彩重构艾摩、大鸟等经典形象,吸引年轻观众驻足。正如策展人刘钢所言:“艺术不应被框定在白盒子中,澳门街巷、赌场、茶餐厅都是天然展场。”

  公共艺术:融入城市肌理的温柔革命

  除博物馆内展品,八大公共艺术项目正悄然改变澳门街景。澳大利亚艺术家何志森主导的《新美安社区共创计划》将北区闲置空间改造为“社区客厅”,居民可在此参与陶艺工作坊;澳门艺术家林岚的《来自星星的洁癖菌》则“入侵”女厕,用紫外灯与澳门奇石构建宇宙幻想。“艺术不该是精英的专利,”冯博一强调,“我们希望清洁工、的士司机都能成为展览的参与者。” 这种理念在本地策展计划中得以延伸。由35位澳门艺术家创作的《语言之海》通过街头采访与数据可视化,呈现澳门多元语言景观;《基因延绵》则以澳门家族树为载体,追溯四百年移民史。澳门大学学生黄美婷在策展笔记中写道:“当祖父讲述渔民往事时,我突然明白艺术可以是保存记忆的容器。”

  技术赋能:AI与传统的共生实验

  美高梅特展《cAI?实验室2.0》成为科技与艺术碰撞的焦点。由蔡国强团队开发的AI艺术家cAI?,通过深度学习生成千变万化的火焰画作,观众可通过语音互动影响创作路径。“这颠覆了传统艺术家的权威,”观众陈女士体验后表示,“但当cAI?画出带有澳门妈祖庙元素的图案时,我又感受到了某种神秘共鸣。” 数字技术同样赋能传统文化。景德镇陶瓷数字艺术展中,观众可佩戴VR设备“走进”古窑,见证青花瓷烧制过程;澳门艺术家周松的《量子花园》则用算法生成动态花卉,每朵花都对应着澳门气象数据的变化。“技术让传统获得新生,”策展人吴蔚指出,“但最终指向的仍是人性温度。”

  城市赋能:从文化事件到发展动能

  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司长欧阳瑜在启动仪式上表示,艺文荟澳已成为“一基地”建设的重要抓手。数据显示,前三届双年展带动旅游收入增长23%,本届预计吸引超过80万访客。文化局局长梁惠敏透露,展览将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联动,推出跨境艺术旅游路线。 商业品牌深度参与此次盛会。金沙中国除承办特展外,还在旗下酒店推出“艺术客房”,将艺术家作品融入空间设计;银河娱乐则与澳门美术学院合作,为青年艺术家提供驻留计划。“艺术与商业可以共赢,”金沙中国副总裁表示,“关键在于保持创作纯粹性。”

  观众视角:在艺术中照见自我

  艺术作为城市的呼吸,一直包裹着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开幕首日,澳门居民李先生带着女儿体验了《非问非答》装置。“孩子反复追问‘为什么要有边检’,这恰好是展览想引发的思考。”来自广州的游客张女士则被薛峰的《二个澳门》震撼:“赌桌变成城市地图,让我重新审视这座城市的复杂身份。”

  在公共艺术展区,的士司机王师傅驻足观看《新美安社区共创计划》:“以前觉得艺术高不可攀,现在发现它就在我们生活里。”这种转变正是策展团队期待的效果——正如冯博一所说:“当观众离开展馆时,希望他们带走的不是某件作品,而是对‘我为何在此’的持续追问。”

  暮色中的澳门文化中心,宋冬的《非问非答》装置灯光渐暗,但城市各处的艺术火种正次第点亮。从博物馆到社区,从传统到数字,艺文荟澳2025以艺术为媒介,重构着人们对空间、身份与存在的认知。这场持续三个月的对话,不仅为澳门注入文化新动能,更在全球语境下,为“何以存在”这一终极命题提供了东方解答。

责任编辑:李孟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