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野蛮生长与资本狂欢之后,2025年的中国储能行业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化大考”。这不仅是一次关于盈利能力的检验,更是一场全面重构行业生态的深水淘汰赛。
一、储能行业进入悬崖边缘,机会主义者加速出局
“0.5元/Wh,低于成本线,没有一家企业可以盈利。”这句出自业内人士的无奈,正是储能行业当前困境的写照。
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统计,2024年2小时储能系统中标价格已跌至628.25元/kWh,同比降幅高达43%。但成本结构并未同步下降,PCS、EMS、BMS、消防、温控等核心环节价格几无松动空间。在价格战愈演愈烈之下,市场正在将那些缺乏技术积淀、盈利模式脆弱、研发投入不足的“机会主义者”甩下车。
利润空间被压榨殆尽,创新投入陷入停滞,融资环境持续紧缩,很多企业已被迫缩减项目或停止扩张。更糟糕的是,行业高负债、低利润结构加剧了经营风险,一旦现金流断裂,将引发供应链连锁反应,波及整个储能生态的稳定性与公信力。
政策层面的信号也明确释放。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整治“内卷式竞争”,发改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出台的“136号文”终结了“强配储”的红利,正式宣告储能行业转向精细化、市场化、商业化运行轨道。
二、下半场比拼“价值战”,真正的护城河正在显现
行业重构的第二阶段已经开启。
储能不再是谁跑得快、谁卷得狠的游戏,而是谁能活得久、活得稳。进入“价值战”时代,比拼的是运营效率、客户信任、技术壁垒和长期服务能力。价格不再是唯一武器,真正决定市场地位的是内功——制造体系的沉淀、产品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品牌的长期信誉。
那些依靠“低价抢单、补贴套利”的企业,正在被市场主动清除。一批企业已出现回款难、裁员、业务线收缩甚至股东退出等迹象,标志着行业进入淘汰期。而拥有高研发投入、稳定现金流和海外适配能力的龙头企业,则在加速卡位下一轮产业高地。
三、美国“断崖式”政策转向,中国储能出海遭遇逆风
然而,就在国内进入产业洗牌之际,储能出海战线也遭遇了最强逆风。
美国总统于2025年7月4日签署《大而美法案》,OBBBA自此正式生效。彻底扭转过去一年在《通胀削减法案》(IRA)下对储能的友好政策——税收抵免取消、补贴机制终止、项目独立性被封堵,使美国储能项目的投资收益率从12.8%骤降至8.3%。在高利率背景下,这几乎意味着失去吸引力。
更严峻的是,“受限制外国实体”条款的出台,系统性地封堵了中国企业通过投资、技术许可甚至咨询服务参与美国储能市场的路径。
中企“去美国化”进程加速,据CESA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美储能订单规模同比下降超八成(82.06%),曾占全球出海订单超三分之一的美国市场,正在快速收缩。
与此同时,美国本土储能企业连续破产重组(3家主要集成商倒下),也揭示出行业金融化过度与补贴依赖的系统性脆弱。这一背景下,仍高唱“美国故事”的企业需要投资人谨慎判断。
四、出海不是“救命药”,而是新战场
在国内“卷死”与美国“堵死”之间,中国储能企业正试图在全球舞台上寻找出路,但出海并不是特效药,而是一场更高门槛的马拉松。
当前多数企业以出口为主,成本风险仍然显著。若选择在海外设厂、部署本地服务网络,则需面对认证壁垒(如UL/CE)、政策风险、ESG要求及高昂的人力与基建成本。许多储能企业已为满足市场要求斥资千万做“烧舱实验”,表面风光之下,是不亚于二次创业的代价。
更危险的是,有的储能企业已把国内“价格战”的病根带到了海外。去年下半年起,中国储能“低价卷”的倾向已逐渐向外溢,不少企业甚至采用“承债式出海”——回款周期延长、订单质量下降,项目运营依赖金融工具,令资产负债表持续恶化,银行端也被动承压。
这不是全球化的正道。如果无法在服务、质量、品牌和合规等方面建立长期优势,只会在国际市场上被快速淘汰。
结语:拐点已至,时代自有答案
2025年注定是储能产业分化加速的一年。粗放的时代已经过去,机会主义者出局是行业进步的必然代价。唯有锚定价值创造、构筑全球能力、正视商业化挑战的企业,才能真正穿越周期。
是用低价死守旧局,等着被边缘化,还是主动转向价值战,谁是最终赢家?答案就在现金流、技术积淀与用户口碑中。(文 | 储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