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 2025 年发布的 AI 调研报告显示,目前超 78% 的组织已在至少一个业务职能中应用 AI,应用集中于营销销售、产品开发等领域,且已在业务单元内显现成效。同时,许多组织正在推进 AI 人才招聘与员工再培训。在 AI 技术加速渗透、重塑工作模式的背景下,香港大学创立方中心与腾讯元宝于 7 月 30 日联合举办“赋能独立奋斗者”AI 工作坊,分享如何将大模型转化为职场提效与生活管理的工具。
聚焦大湾区,为推动 AI 产业发展,香港特区政府积极配合国家发展战略,通过多项举措构建良好生态。在 2025 至 2026 财政年度财政预算案中,特区政府计划拨款 10 亿港元建立香港人工智能研发院。数码港推出的 “人工智能资助计划”,聚焦创新科研及转化应用。截至 2025 年 6 月底,已批出约 10 个项目,涵盖本地大语言模型、新材料、合成生物学、医学大模型等领域,总资助额达 3 亿港元。此外,2024 年 12 月,香港规模最大的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及数码港人工智能实验室同步启用,为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在政府政策支持与本地创科界的积极推动下,香港 AI 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正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大模型开放、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的深入,香港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持续凸显,AI 生态圈发展态势强劲。香港的 AI 实践,不仅有望重新定义智能时代的人机共治模式,更将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助力香港加快成为国际创科中心。
AI 助力湾区协同,科技向善惠及民生
AI 技术在为香港经济注入新动力的过程中,也必然对就业市场产生深刻影响,推动着岗位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恒生银行等机构近期因 AI 应用削减文书类岗位。而在 2025 年香港数码港职业博览会上,超 2000 个 AI 相关岗位虚位以待。据香港特区政府劳工及福利局发布的最新一轮人力推算报告,预计到 2030 年,创科业界的人力需求(包括 AI 等领域)将超过 10 万人。
通过“一减一增”的对比可见,AI 对就业市场的重塑,本质上是生产力工具迭代带来的岗位价值重构。掌握 AI 工具,本质上是掌握了与时代生产力工具对话的方式,这既是适应岗位结构变化的前提,也是个体在职业发展中保持主动的关键保障。
在“赋能独立奋斗者”AI 工作坊活动上,腾讯战略传播中心高级研究员陈创前回顾了 AI 从达特茅斯会议到大模型时代的发展,介绍了国产模型的优势,并以元宝为例,深入讲解大模型在职场的具体应用。工作坊还重点介绍了高效与 AI 沟通的技巧,如明确场景、身份与需求,以提升 AI 理解力与输出质量。
在互动环节,参会者围绕不同大模型的优势应用展开讨论,现场氛围热烈。创立方负责人韩洁南表示,此次 AI 工作坊为需要更新认知的专业人士提供了切实助力。作为港大重点知识交流平台,创立方聚焦行业趋势研究与 AI 等前沿技术探索,2024 年以 220 余场活动吸引超 13500 人参与,此次工作坊是 “Innovation” 主题系列活动的重要部分。未来,创立方希望联合更多科技实践者,推出更多元深入的活动,推动前沿技术价值融入各行业发展。
当 AI 技术走出实验室,真正扎根于职场的痛点问题、切实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时,才能真正实现科技服务于人的本质。不同于外界对 “AI 取代工作” 的焦虑,腾讯元宝等AI工具更致力于成为提升生产力的伙伴—— 当机械性、基础性事务被 AI 高效处理,人们便能 “把时间留给更重要的事”。
这类实践探索的背后,离不开制度层面的支持与引导。香港特区政府在 AI 政策宣言中明确提出,推动香港科技大学开放其研发的人工智能模型及运算资源,予本地金融服务业使用;同时,在预算案中批准了 5 个由本地高校、科研机构牵头的项目,加速大模型相关研发。
而 AI 工作坊上分享的各类工具,与政府支持开放的这些模型相结合,正如同分布在湾区网络中的智能枢纽,进一步推动区域资源高效联动:它们既让香港的国际金融资源与深圳的先进制造能力更顺畅地对接,也让珠三角的产业集群与港澳的科研创新力量更高效地协作。
原本因地域、行业、信息差产生的协作壁垒,在 AI 工具的润滑下逐渐消解,无论身处湾区哪个城市、从事何种行业,个体都能借 AI 突破能力边界,组织都能依托智能协作提升运转效能。这种技术赋能催生的协同效应,不仅让 “湾区人” 的工作与生活更具获得感,更在为湾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 而这一切,最终指向的正是科技以人为本的向善愿景。
深耕场景需求,腾讯推动 AI 生态构建
腾讯的 AI 布局始终以用户需求和实际场景为出发点,致力于将 “可用、好用、有用” 的 AI 工具全面融入 14 亿用户的数字日常生活。
在场景落地层面,腾讯通过两大板块,让 AI 渗透到生活与工作的细微处:其一为 AI 原生应用,如 AI 助手 “腾讯元宝”、AI 智能工作台 “ima”、AI 搜索引擎 “QQ 浏览器” 等,它们带着鲜明的 AI 基因,在工作、生活等场景中提升用户效率;其二是全面接入 AI 能力的腾讯生态应用矩阵,微信、QQ、腾讯会议、腾讯文档、腾讯地图等产品,它们正通过 AI 技术的结合赋能,持续推动用户体验的迭代升级。
这种 “从场景中来,到场景中去” 的策略,确保了腾讯的 AI 工具始终与用户需求同频生长。以 “可用” 为基础,腾讯在技术落地时格外注重降低使用门槛。例如,腾讯元宝接入微信后,用户无需额外下载应用,直接在聊天框中就能唤起 AI 服务,让技术触达变得简单直接。
而普惠生态的构建,则体现在对 “技术平权” 的追求上。为了让更多人在 AI 浪潮中从容前行,腾讯积极在千行百业推广 AI 培训,覆盖群体从田间地头的农户,到水贝的打金创业者,再到香港的白领,通过AI使用技巧与AI思维的分享,助力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人掌握 AI 工具,真正享受到技术带来的便利,弥合数字时代的认知鸿沟。
腾讯构建的 “1+3+N” 应用全景体系,进一步为 AI 的规模化落地提供了支撑。该体系以腾讯自研的混元大模型为核心技术底座,构建起覆盖平台能力与多元应用的完整架构:既包括面向 B 端和 C 端的智能体开发平台,也有聚焦机器人领域的腾讯具身智能开放平台,更包含了分布在多行业场景中的丰富 AI 应用与智能体产品矩阵。通过这一体系,腾讯正持续推动 AI 从技术突破迈向规模化场景落地,不仅追求 “好用的 AI”,更致力于让 AI 真正成为服务社会生产生活、创造广泛价值的基础设施。
AI 技术的演进从来不是孤立的探索,而是在企业实践、区域创新与社会需求的互动中不断向前。腾讯以产品和场景为依托的普惠实践,为行业提供了将 AI 从技术突破转化为社会价值的可行路径;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全国各地也正结合自身发展优势,因地制宜探索 AI 与当地资源禀赋的融合路径。
香港在政策引导、科研转化与人才培育上的系统性布局,正使其成为 AI 创新的重要阵地。当技术力量通过产学研联动不断下沉,创新成果持续融入日常工作与生活,AI 对于湾区的意义已超越工具本身,成为推动区域活力升级、实现科技服务于人的具体体现。这种源于协同的智能力量,将在惠及更多人的过程中,推动湾区 “科技向善” 理念的深化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