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中心是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经济心脏”,几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金融机构高度集聚,信息如电流瞬时传递,交易如心跳时刻不停,资金如血液快速流动,是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引擎。日前,一场厦门“两岸金融中心”发展实践和未来创新发展的恳谈讨论会在北京金融街展开,国内外近百家金融机构和厦门政府200多位代表汇聚北京金融街,回顾“两岸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共商“两岸金融中心”高质量发展大计。
恳谈讨论会现场 受访者供图
厦门市委书记崔永辉在会议上深情回顾道:1985-1988 年,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担任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直接领导金融工作,在厦门工作3年期间,做了很多奠基性、战略性、擘画性的工作,他领导编制了《1985 年-2000 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其中专篇谋划厦门金融业的发展战略,提出要把厦门建设成为面向华南和东南亚金融中心的中长期目标,厦门作为金融中心的建设目标是厦门城市的独特定位和崇高使命。
据介绍,《1985 年-2000 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首次提出:到2050年将厦门建成“自由金融区”和亚洲金融中心之一的目标;2010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厦门“两岸区域性金融中心”;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确立“推进厦门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同年,《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支持厦门扩大金融改革试点,先行试验一些金融领域重大改革措施,以金融推动两岸经济深化合作。
厦门“两岸金融中心” 受访者供图
如今,宏丽的“两岸金融中心”标志性建筑群已经建设完成,建筑群直面海峡,“大厦之门”的建筑形态展示了开放包容的厦门城市精神,成为厦门新时代的城市天际线。“金融业已经成为厦门支柱性产业,这根本上源自习近平总书记 40 年前高瞻远瞩的战略部署和先行先试的实践探索。”
厦门两岸金融中心的建设生动诠释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高标准定位,以服务两岸融合发展为核心,持续推进金融创新示范区建设。通过十年接续奋斗,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金融枢纽,让金融中心的蓝图在代际传承中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厦门市委书记崔永辉 受访者供图
筑巢引凤 打造城市金融会客厅
陈兴动是“两岸金融中心”最初策划的参与者之一,他回顾了2013年11月参加由时任厦门市副市长康涛主持“两岸金融中心”规划座谈会的情景。
“作为法国巴黎银行董事总经理,我一年中有一半多的时间在全球各金融中心做路演,我仔细描绘了我眼中金融中心的样子,我对金融中心的体会和理解,也特别强调建设金融中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短期能见效的,急功近利是做不成的,是巨额的投资、耐心和持续的努力,12年过去了,我看到厦门城市、政府和人民在‘两岸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的踏实与坚持,‘两岸金融中心’已初具规模,作为福建人,我为厦门感到自豪。”
作为北京金融街的亲历者和建设者,英蓝集团董事长于志强把“两岸金融中心”的建设比喻为“筑巢引凤”,他回顾了从1980年到今天北京金融街的发展历程,他形象地把这一历程比作一出宏丽的歌剧,有序曲、大幕拉开、国内金融机构聚集地形成和国际化四个阶段。
英蓝集团董事长于志强 受访者供图
“45年间,北京抓住了每一次重要的时间节点和机会,成就了今日金融街,使金融街从偶然走向必然,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融城、国际金融中心,北京和国家珍贵的经济名片。作为金融机构的承载体、中国金融的心脏,从1986年中国银行总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迁入北京金融街,近40年间,金融街有效地支持了各家金融机构的运作、支持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使中国金融和中国经济融入世界、与世界共赢,这是金融街对国家和世界经济了不起的贡献。”
在崔永辉看来,厦门金融发展的重要特点,就是与两岸融合发展有关。“我们在厦门岛最好的地方,离台湾、离金门最近的地方,规划建设国际一流的‘两岸金融中心’——希望能够打造核心中的核心、高端中的高端、宝地中的宝地。‘两岸金融中心’核心建筑群,从2015年开始建设,以打造精品的态度‘十年磨一剑’,成为空间聚集、功能完善的城市金融会客厅。”
金融机构 金融中心的灵魂和压舱石
历史上成功的金融中心,是新兴金融中心的临摹范本。17世纪末,泰晤士河口,劳埃德咖啡屋的保险雏形和乔纳森咖啡馆的股票交易,开启了伦敦金融城。20世纪90年代初,陆家嘴还是一片农田,随着浦东开发,这里崛起为一道新的金融天际线。金融机构入驻,是金融中心成功的关键,作为金融中心,大众首先看到的是外貌,是林立的建筑,而金融业内人士,更多的是看其内容。
围绕厦门“两岸金融中心”建设,多家国内、国际知名金融机构和专业机构的代表,根据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律,结合厦门实际与两岸特色,围绕金融政策创新、两岸金融融合发展等关键议题建言献策。
厚朴投资董事长方风雷被业内称为中国投资银行业开启者,他提出“两岸金融中心”要围绕两岸融合为撬动点创新发展;美国大都会集团全球副总裁马思中说,厦门是一座底蕴深厚、开放包容的城市,是辐射东南亚、面向世界的重要门户,作为美国最大的人寿保险公司,美国大都会集团将积极探索落户“两岸金融中心”,服务两岸,联动全球。
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张伟武表示,工商银行将加大对“两岸金融中心”的金融供给;中国人保集团副总裁田耕提出,支持在厦保险主体开发“两岸通保”等系列产品;中国邮储银行副行长杜春野表示,计划在厦门挂牌成立两岸金融研发中心;平安银行党委委员方蔚豪提出,将助力厦门绘就“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的新图景;中国进出口银行首席风险官李忠元表示,从历史经验和实践的成效来看,厦门是“两岸金融中心”的不二之选;中国银行风险总监赵蓉表示中国银行愿做厦门“两岸金融中心”建设的探路者、行动派、排头兵、压舱石。
厚朴投资董事长方风雷 受访者供图
新中国首位 ACCA(英国特许会计师)资格获得者、德勤中国副主席吴卫军发表了“让资本看见厦门”的发言,他说:“会计是金融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厦门是中国会计业重镇,正是厦门大学的学者们率先推动中国重新启用借贷记账法,国家会计学院亦坐落在厦门,每4年举办一次的世界会计师大会是全球会计师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国际会议之一,建议厦门承办2030年世界会计师大会,这将有力提升厦门‘两岸金融中心’的国际影响力。”
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北京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时任中国银监会国际部主任、海协会理事范文仲回顾了作为大陆唯一冠以“两岸”的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决策历程:“2009年,海协会和海基会签署了《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根据这一协议,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2010 年原中国银监会确立在厦门设立‘两岸区域性金融中心’,先行试验一些金融领域重大改革措施,以金融合作推动两岸融合。”
中国进出口银行首席风险官李忠元 受访者供图
“厦门‘两岸金融中心’承载着深化两岸金融合作、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金融是血液,金融中心是心脏,一个好的金融中心,能为金融和经济发展迸发动力。‘两岸金融中心’距2050年将厦门建成自由金融区和亚洲金融中心之一的目标还有25年;距厦门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厦门建设成为服务两岸、辐射东南亚、连接‘海丝’、面向全球的区域金融中心还有十年,相信在大家坚持不懈的支持下,厦门可以提前实现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