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至16日,北京南阳5LMeet艺术空间将迎来一场跨越东西方表演美学的盛宴。跨文化表演艺术家马千卉,将携其独创的“格洛托夫斯基身体剧场与想象力练习工作坊”首次登陆京城,为专业演员、戏剧学子及表演爱好者打开一扇通往身体解放与艺术创新的大门。这场融合波兰戏剧大师耶日·格洛托夫斯基(Jerzy Grotowski)理论精髓与当代跨文化实践的工作坊,不仅标志着国际前沿表演理念在中国本土的深度落地,更预示着中国表演艺术教育正在突破传统范式,向更具包容性与创造力的方向演进。
从深圳到好莱坞:一位跨界艺术家的成长轨迹
出生于深圳的马千卉,其艺术生涯本身便是一部精彩的跨文化叙事。本科就读于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戏剧系的她,在获得表演硕士学位后,并未遵循传统演员的发展路径,而是以洛杉矶与北京为双基地,构建起独特的艺术实践体系。
在戏剧舞台领域,马千卉展现出惊人的角色驾驭能力:她既是中国首部中文版话剧《道阴说》中为女性发声的核心演员,也是开心麻花爆款喜剧《乌龙山伯爵》里掌控全场节奏的女主角;在美国好莱坞艺穗节,她以执行制作人兼主演身份推出前卫剧目《DRIP》,该剧被《洛杉矶时报》评价为“颠覆传统剧场界限的感官实验”。影视方面,她与腾讯视频合作的科幻剧集《未来商店》中塑造的AI角色,以及在多部中外合拍片中的出色表现,使其入选美国Amaré杂志“2024年度杰出人物”榜单。
这种跨越东西方语境的创作经历,催生出马千卉独特的表演方法论:“我始终在思考如何用最本真的身体语言消弭文化隔阂。当你在洛杉矶为拉丁裔社区表演中国神话,或是在北京用英语排练莎士比亚戏剧时,会发现肢体表达往往比语言更具普世性。”这种理念在其2018年创立的矩阵文化影视娱乐公司(M&M Arts)中得到延续,该公司专注于开发融合多元文化的戏剧影视项目,成为中美艺术交流的重要桥梁。
格洛托夫斯基理论的中国实践:身体即剧场
此次工作坊的核心,是马千卉对格洛托夫斯基“质朴戏剧”理念的当代诠释。作为20世纪最具革命性的戏剧理论家之一,格洛托夫斯基主张剥离一切舞台装饰,将演员的身体与声音推至前台。其经典训练体系包含严格的身体控制、即兴创作与能量释放,要求演员通过动物模仿、感官唤醒等练习,将潜意识转化为戏剧动作。
“格洛托夫斯基的理论像一把手术刀,剖开表演的表皮直指本质。”马千卉解释道,“在好莱坞排练《DRIP》时,我们曾连续三周每天进行6小时的肢体训练,最终在舞台上实现了像水银般流动的群体动作。这种训练不仅改变了我对身体的认知,更让我理解到:真正的表演不是‘扮演’,而是‘成为’。”
本次工作坊特别设计四大训练模块:在身体激活环节,学员将通过一系列伸展、发声和节奏练习来唤醒全身能量;而在想象力练习中,导师将引导大家运用感官和联想进行即兴创作,拓展思维边界。随后的动物模仿让参与者观察并模仿动物的形态与动作,从中寻找不同角色肢体表现的灵感;通过冥想练习,学员可以平静心神、加强专注,更敏锐地感知舞台瞬间的真实。所有环节都紧扣格洛托夫斯基训练“身心合一、即兴创造”的精神,旨在帮助参与者打破固有表演模式,发掘自身更多潜能与可能。
从南阳到世界:中国表演教育的国际化路径
据悉,本次工作坊的策划和实施得到了幕后团队的大力支持。制作人曲直(Zhi Qu)、表演指导王一辛(Yixin Wang)和推广发行宋格瑄(Gexuan Song)(在活动统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工作坊顺利举行提供了保障。
业界普遍认为,此类国际前沿工作坊的落地,标志着中国表演教育正在形成“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通道。2018年乌镇戏剧节引入格洛托夫斯基剧团,2022年北京人艺开设“身体剧场”夏季学院,再到此次马千卉的工作坊,显示出中国戏剧界对创新表演体系的迫切需求。
这场持续升温的表演革命,不仅为个体艺术家提供突破职业瓶颈的契机,更预示着中国戏剧生态正在发生深层变革。当马千卉带领学员在工业风的空间里模仿猎豹奔跑,当互联网从业者用肢体诠释李白的诗句,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表演技巧的传授,更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在全球化语境下的自我重塑。
正如马千卉在采访结束时所说:“表演艺术的未来,属于那些敢于用身体书写新语言的人。”在这场持续两天的身体剧场实验中,每个参与者都将成为这句话的生动注脚。(文/李一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