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亚太区办公室(FAO RAP)、国际可持续发展协会(ISDA)、世界资源研究所(WRI)、赠与亚洲香港基金会(Give2Asia)、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CAPIAC)等机构联合主办的“亚洲百人可持续农食发展论坛”在香港成功举办。论坛以“链动农食,赋能亚洲”为主题,汇聚来自亚洲的政府官员、行业专家、金融机构及企业代表共计200余人,共同探讨农食可持续发展路径,为亚洲农食系统转型注入新动能。
开幕环节由中国常驻日内瓦世界贸易组织原农业参赞、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中国办公室(筹)主任贡锡锋主持。香港特别行政区署理环境及生态局局长黄淑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助理总干事Thanawat Tiensin,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滕锦光,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召集人、立法会议员、国际可持续发展协会会长陈勇等重量级嘉宾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
香港特别行政区署理环境及生态局局长黄淑娴在致辞中表示,香港凭借独特的链接内地与国际市场的区位优势,具备引领区域食品标准与合作机制的能力;香港已建立一个既保障供应,亦兼顾食物安全的完善供应链,并加强了与其他地区和内地市场的协作联系,包括增加输出港制食品的种类和数量,吸引企业到港设立生产加工设施,利用香港的品牌效应,把进口的食材加工后再运往内地或海外市场销售。
她进一步强调,香港食品制造业对国际标准、市场需求等均拥有丰富经验,政府鼓励香港企业探索与其他地区和内地企业进行食品业务的合作;此外特区政府一直重视本地渔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并在2023年推出了《渔农业可持续发展蓝图》推动业界升级转型、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布局。
香港特别行政区署理环境及生态局局长 黄淑娴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滕锦光指出,本次论坛聚焦于推动农食产业链跨区域合作、科技赋能产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发挥香港桥梁作用助力内地农食企业走向国际。他强调,这些目标与理大在食品科技与绿色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科研方向高度一致,当今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短缺及食品安全等共同挑战,可持续农食体系及科技支撑对保障粮食供应与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滕锦光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召集人、立法会议员、国际可持续发展协会会长陈勇表示,当前全球农食系统正处于转型关键时期,亚洲作为全球农食生产与消费的核心区域,正面临气候变化和资源约束等挑战,也迎来技术创新与模式变革的新机遇。他认为,通过跨区域协作,不仅能增强亚洲农食产业链的韧性,也为全球农食发展提供“亚洲方案”,同时为香港市民提供更加健康、绿色和多样化的食品选择。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助理总干事Thanawat Tiensin在致辞中强调,亚洲在全球粮食安全与农业食品体系转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并呼吁各方加强合作,共同构建高效、包容、有韧性和可持续的农业食品系统。他指出,亚洲不仅是世界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和出口地区之一,也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粮农系统转型需政府、企业、学术界等所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通过建立强有力的伙伴关系,推动包容性发展,确保整个社会共享可持续粮食体系带来的益处。
在主旨报告环节,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高级兽医官宋俊霞作了题为《加快‘同一健康’行动,促进可持续农食系统转型》的演讲,她指出,农食系统转型面临多重挑战:当前全球仍有数百万人口饥饿、2050年需养活100亿人,还需应对污染、资源不足等问题。她强调,粮农组织之所以提出“同一健康”解决路径,旨在统筹土壤、水、植物、动物及环境健康,推动农食体系可持续转型,强调加强多部门协作,应对动物疫病有效防控与抗生素耐药性。
野村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分享了以《世纪大变局之中的中国经济:红利、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的报告。他认为,中国经济正面临中长期挑战,包括国际环境中大国战略竞争带来的全方位遏制,人口结构变化等深层次问题。展望未来,下半年经济增速可能放缓,需关注出口动能减弱及房地产下行压力。政策层面将注重人民币汇率稳定、房地产风险化解与产业创新等,并将通过供给端改革推动消费升级,其中农业与粮食领域将在稳定消费、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随后,论坛围绕“亚洲农食生产创新与转型”“亚洲农食供应链的韧性提升”“农食产业的金融创新与投资机遇”“亚洲农食青年创想与行动”开展专题对话。蒙牛集团、大华银行、美心集团、牧原集团、凤祥股份、欧福蛋业、晓鸣农牧、道资本等企业代表参与了对话环节。
圆桌专题对话
本次论坛还取得三项重要成果:一是发起《亚洲农食共生倡议》,达成政企研三方共识;二是发布了《农食价值链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为投资者提供清晰决策框架;三是发表《亚洲可持续农食地图集》,收集了部分亚洲国家农食企业在可持续实践中的典型案例,为同行企业提供参考。
论坛成功搭建起内地优质农食生产企业与国际采购方、投资方的对接平台,为促进跨区域、跨领域的深度协作及资源高效整合提供便利环境。
论坛的成功举办还得到了香港理工大学、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香港食品委员会、中国香港食品安全交流协会、香港国际经贸合作协会和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力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