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专题 > 神州大地 > 正文

走进洞庭湖博物馆 华媒记者点赞“生态迪斯尼”

2025-09-03 17:33:14大公网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29日下午,顶着38℃的高温,海外华媒高层一行来到了岳阳洞庭湖博物馆。八月的阳光为博物馆披上金色外衣,前面一对母女有问有答,听到小女孩问:“为什么博物馆像水晶宫?”母亲回答:“因为里面藏着会说话的湖水呀。”

  这并非童话。在“洞庭天下水”展厅,孩子突然挣脱母亲的手奔向光影交织的湖面投影。当她挥动手臂,全息江豚竟跃出水面,银色的水花在空气中漾开涟漪。“妈妈,它认得我。”孩子的惊呼与身边的赞叹声融成一片。

岳阳洞庭湖博物馆。/ 记者王凯辉 摄

  时空对话 从静默到共鸣

  华媒记者来到湿地与生态资源板块,看到有两个穿着红色外套的小女孩在义务讲解,后面跟着她们的妈妈和一群游客。小女孩绘声绘色介绍着,熟练程度不亚于专业讲解员。

  来自美国《美华商报》的记者师帅问小女孩的妈妈:“孩子是自愿来当讲解员的?”一位母亲说:“自从博物馆升级以来,孩子非常喜欢这里科技感满满的样子,每个周末都要来。马上要开学了,她想利用最后几天来给远道而来的朋友讲解。”

  没人会想到,这座形如白鹭展翅的建筑曾历经长达三年的沉寂。2020年开馆时,冷清的展厅里只有标本在玻璃后沉睡。“过去孩子们盯着麋鹿标本问‘为什么它们不动’?”讲解员小陈还记得当时的尴尬,“我们只能回答‘它们睡着了’,可孩子立刻反问:‘那什么时候醒?’”

  转机发生在2024年,岳阳市委宣传部牵头成立专班,提出“展、演、研、宴”四维改造方案。“如果範仲淹穿越而来,他会怎样向今人描绘洞庭气象?”这个问题催生了3.2亿元的升级工程——不是添置更多标本,而是让整座博物馆“活”过来。

  在一群奔跑的麋鹿面前,一群孩子手舞足蹈。一个孩子欢呼说:“和园里的真鹿一样。”

全球华媒高层采访团在博物馆参观。 / 记者王凯辉 摄

  四维幻境 科技与自然的共舞

  走进5D剧场《洞庭幻境》,270度环幕瞬间吞没视线。当候鸟群从头顶掠过,有观众下意识抬手遮挡;当江豚跃出虚拟水面,前排孩子齐声惊呼。

  讲解员小陈指向顶部:“200百台设备在同步跳舞呢!但科技只是手段。”小陈忽然让系统暂停,整个洞庭湖瞬间静止。“大家现在感受到的失落,正是我们想说的:真正的奇迹,是万物生生不息的本来面貌。”

  记者发现,整个场馆在展示层面,围绕“水与生命”主题,通过珍贵化石、动态卫星影像和VR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起沉浸式的洞庭湖生态叙事场域。游客可以实时追踪洞庭湖水位变化,观察候鸟迁徙路线。

  改变立竿见影。2025年端午期间,博物馆单日客流量达到5600人次,创下开馆纪录。来自越南《西贡解放日报》的曾原健感叹:“以前觉得博物馆高冷,洞庭湖博物馆却像‘生态迪斯尼’。”

  生态启迪 在趣味中播种

  最热闹的属“天然乐园”展厅。孩子们挥手召唤江豚投影,老人戴着VR眼镜追溯湖床变迁。一位本地老人坐在数字沙盘前喃喃自语:“1954年大堤决口是在这里啊...”他突然对身边的同伴讲,“该让我孙子来看看,他总问为什么爷爷舍不得搬离湖区。”

  吴先生是来自江西的游客,他的孩子此时正蹲在生态链展区前发问:“江豚吃了小鱼,小鱼吃了水藻,那水藻吃什么?”电子屏随即弹出光合作用动画,孩子若有所思点头:“原来太阳才是洞庭湖最大的食堂。”笑声中,讲解员小陈对媒体记者说:“这就是我们追求的——让好奇自己找到答案。”

  讲解员告诉记者,孩子们可以通过互动装置挥手召唤江豚、用卫星图追踪水位变化。这种参与式的体验,让生态保护知识在趣味中潜移默化。

  记者了解到,馆内设有3个科研合作平台,与中国科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机构联合开发30门自然教育课程,涵盖湿地保护、候鸟观测、生态修复等内容。

  “我们正在申报国家级文化项目,并扩大国际交流。”讲解员介绍,下一步将围绕“洞庭湖生态文化”主题,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品牌活动。

责任编辑:李孟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