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专题 > 神州大地 > 正文

2025年服贸会|海淀区“两区”建设五周年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5-09-11 22:01:13大公网 作者:李征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9月11日,记者从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海淀区“两区”建设五周年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2025年8月,海淀区累计新增“两区”项目2982个,落地出库项目2097个,多项关键数据位居全市前列。

发布会现场

  海淀区商务局局长罗飞发布“两区”建设五周年整体情况。她表示,五年来海淀区不断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深入推进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两区”建设多项关键数据位居全市前列,已经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24年,海淀实际利用外资17.66亿美元,连续7年居全市首位。截至2025年8月,累计新增“两区”项目2982个,落地出库项目2097个,外资项目入库、出库数量均位列全市首位。

  五年来,海淀区深化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24项改革措施全部落地见效,21项已推广至中关村示范区全域或全国,共形成98项制度创新案例,其中4项向全国复制推广、9项向全市复制推广。

  海淀区经济基础雄厚,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连续四年全市第一,位列“投中2024年度中国最具创投价值城区榜单”之首,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市30%以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独角兽企业数量均占全市40%以上。海淀区持续推动大信息、大健康、科技服务业三大重点产业全链条开放,人工智能领域现有企业1900余家,备案大模型全市占比66%。

  海淀区深入推进人才、资金、数据、商品四大要素全环节改革,取得多项全国、全市首创成果。人才要素方面,海淀区深入实施“海英计划”,人才资源总量超200万人,全市占比约1/4,两院院士646人,全国占比35.8%。数据要素方面,全国首个高端数据标注示范基地在海淀正式揭牌成立,制定全市自贸区第一批人工智能训练数据出境“负面清单”,成立数据跨境服务站,目前已有9个业务场景通过数据出境安全评估。资金要素方面,发布规模达100亿元的中关村科学城科技成长三期基金,基金总规模增至200亿元。规划总规模300亿元的全国首批首支央企创业投资母基金落地海淀,君联资本启动发行全国首批、北京首单民营创投机构科创债券。境内外上市企业总数260家,居全国地级市(区)首位。商品要素方面,中关村海关持续压缩货物通关时间,深入推进各项便捷措施和优惠政策。

  海淀区在全市营商环境评价中排名第一。海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崔志强介绍,海淀区持续优化涉企服务,让企业办事更“省心”,深化“区块链”应用,在全市率先实现企业设立登记全程“零材料”;“高效办成一件事”11类场景共93项案例落地见效,餐饮企业审批时限平均压缩80%;截至2025年8月,海淀区科技型企业存量13.73万户,居全市第一。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史梁介绍,五年来,海淀公安分局紧扣“两区”建设目标,出台《服务高质量发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二十条措施》《“扬帆·海境”十条出入境便利措施》等一系列举措,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健全警企联络机制,开通24小时企业服务专线,建成3个驻企警务工作站,实现“四近”护企服务,兑现“四到”助企承诺。深化法治公安建设,加大知识产权、商业秘密、商业信誉保护力度,全方位推进网上平安海淀建设。

  海淀区“两区”建设充分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和综合保税区“四区”叠加政策优势,未来全力打造“最具投资价值之城”。

责任编辑:李孟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