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专题 > 神州大地 > 正文

福地怀化,懂你如家

2025-09-15 17:36:41大公网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沅水汤汤,五溪汇流。

  在中国版图上,湘西南边陲有一片被大自然精心打造的文明之地,像珍藏的翡翠,隐藏在湖南大湘西地区的层峦叠嶂之中。

雪峰山美景 受访单位供图

  它如此低调,不事张扬,但这里的底蕴却如此厚重:孕育了七千年的农耕文明,见证了商贾云集的繁华盛景,亲历了民族抗战的胜利时刻,也演绎着内陆山城向开放前沿的华丽蜕变。

  这里就是怀化,一个怀景怀乡怀味的地方。

  怀化是一处懂你如家的文明地标——它以五溪的奔流懂得你的豪情,以千年古镇的肌理懂得你的乡愁,以万家灯火的温暖懂得你的疲惫。

  近日,记者随采访团来到怀化,走遍”三江一湾“,聆听这片“福地”的絮语,听到的不仅是水声潺潺,更是历史与未来的交响。

  从7800年前的碳化稻谷,到改变世界的杂交水稻;从“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千古绝唱,到“一纸降书落芷江”的民族荣光;从“火车拖来的城市”到“对外开放的前沿”……

  随着第五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的举办,海内外的人气正在这里迅速聚集,低调而厚重的“福地”怀化,再也藏不住了。

酋水画廊 受访单位供图

  水写历史 江河孕育的文明密码

  “沅有芷兮澧有兰”,屈原笔下的诗句,不仅赋予了芷江诗意的名字,更揭示了沅水流域深厚的人文底蕴。千里沅江,如同一条文明的大动脉,滋养着两岸的土地与人民。

  “水是文明的摇篮。”在怀化,完美诠释了此话的真谛。沅水及其支流舞水、巫水、渠水等组成的庞大水系网络,不仅塑造了这里的自然地貌,更奠定了人文格局。

  安江因水势平缓得名“安宁”,洪江因两江交汇浩荡水势得名,芷江因岸芷汀兰得名,榆树湾因回水倒流处屹立的古榆树得名……每一个地名都是一部微缩史,记录着人类与水相处的智慧。

  这些因水而兴的城镇,串联起了沅水流域的商贸与文化脉络。从古至今,江河一直是连接怀化与外界的重要通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沅水就是楚蜀之间的重要交通要道;明清时期,这里更成为西南地区物资集散和贸易往来的黄金水道。

  水,不仅是怀化人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更是文化认同与精神归属的象征。它流淌在怀化的血脉中,塑造了这座城市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性格特质。

  一颗种子 穿越七千年的农耕奇迹

  来到怀化安江,这个看似普通的湘西小镇,却隐藏着中国农耕文明的惊人密码。

  2005年,高庙遗址的考古发现震惊世界。其中发掘的碳化稻谷粒,将中华稻作文明推至距今7800年前。这意味着,早在七千多年前,怀化的先民就已经开始种植水稻,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

  高庙遗址出土的白陶器上,出现了凤凰图案、獠牙兽面纹和太阳纹等神秘纹饰,展现了史前人类的精神世界和艺术造诣。这些发现改写了长江中游地区的文明史,证实了沅水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历史总是有惊人的巧合。与高庙遗址隔江相望的安江农校,袁隆平院士在这里从事教学及杂交水稻研究长达37年,最终培育出改变世界的杂交水稻。

位于沅江畔的高庙遗址 受访单位供图

  从7800年前的稻作起源,到如今的杂交水稻发源地,怀化安江完成了跨越七千年的时空对话。这不仅是历史的巧合,更是文明的传承与飞跃。

  如今,安江正依托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建设高庙遗址博物馆、杂交水稻发源地博物馆,打造高庙遗址考古公园和杂交水稻发源地博物馆两大片区。一粒种子的故事,正在这里被完整讲述。

  在这里,人们不仅能“探稻寻源”,还能体验大畲坪·白陶岭的各种文化场馆,感受农耕文明与现代生活的完美融合。这是一种独特的旅游体验——既是文明的溯源,也是未来的展望。

  商脉传奇 洪江古商城的诚信基因

  “一个包袱一把伞,来到洪江当老板。”这句流传已久的民谚,道出了洪江古商城的商业传奇。

  从安江沿沅江而上,至巫水交汇处,一座因水而兴的千年古城跃然眼前。这里曾是中国西南地区最早、最大、最完整的商业重镇,至今仍完好保存着明清及民国时期的会馆、钱庄、报社、烟馆等古建筑380余栋,总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被誉为“中国第一古商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活化石”。

袁隆平院士亲笔书写的“饱饭碑” 刘恩琛 摄

  漫步在青石板铺就的巷道上,两旁药号、油号、会馆、商行、巨商宅第林立,蕴藏着深厚商道文化的商业警语、楹联壁画镌刻随处可见。“外圆内方”、“义方恪守”、“对天勿欺”等商训,默默诉说着洪商文化的核心——重义轻利的诚信坚守、敢为人先的创新追求、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

  这些商业伦理不仅塑造了洪江古商城的辉煌历史,也为现代商业文明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洪商文化仿佛一股清流,提醒着我们商业的本质不仅是逐利,更是价值创造和社会担当。

  一条沅江,串联起洪江古商城和黔阳古城两座历史名城。相距仅半小时车程的黔阳古城,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保存了明清、民国时期的数百栋建筑,是湘西地区明清时期的典型代表。

  黔阳古城的芙蓉楼更是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而名扬天下。这里不仅留下了文人墨客的佳话,也传承了黔阳剪纸、黔阳竹编、辰河棕编、十里窑侗陶等穿越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两座古城,一种精神。洪商文化的内涵正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怀化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文化标识。

洪江古商城夜景 受访单位供图

  胜利荣光 芷江受降的历史回响

  历史选择了芷江。

  1945年8月21日,这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日本降使今井武夫一行飞抵芷江,交出侵华日军兵力分布图,签署了投降备忘录。芷江因此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见证地,以“胜利之城”享誉中外。

  来到位于七里桥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旧址,“血”字造型的受降纪念坊,是华夏大地唯一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的标志性建筑,被誉为中国的“凯旋门”。它不仅是建筑的艺术品,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内,3000多件珍贵的抗战文物和资料,配合现代科技展示手段,生动再现了芷江受降的场景。相邻的飞虎队纪念馆则再现了飞虎队在中国抗战期间的英雄事迹和生活场景。这些历史记忆,构成了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除了抗战文化,芷江还是中国五个侗族自治县之一,侗族风情独具魅力。龙津风雨桥全木架构无钉铆,气势宏大,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是中国侗族地区极具特色的建筑之一。登上风雨桥观赏亭,舞水两岸风光尽收眼底,民族文化与自然美景相得益彰。

  历史与民族文化的交融,使芷江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这种特征不仅是怀化的文化财富,也是中国的文化名片。

黔阳古城 受访单位供图

  华丽蜕变 从水岸小镇到国际陆港

  “一条老木楼,烧一袋烟走通头,三个人吵架满街听得见,三千多居民散住在山窝的小集镇。”在沈从文《怀化镇》一文中,他笔下的榆树湾,是湘西一个普通的小集镇。

  然而,时代的浪潮改变了这座小镇的命运。

  1972年湘黔铁路通车、1978年枝柳铁路通车之后,怀化从一个不知名的小镇迅速跃升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被誉为“火车拖来的城市”。交通的改善,打开了怀化通向外界的大门,也为这座城市注入了发展的动力。

  近年来,依托怀化国际陆港,怀化更是实现了从内陆山城到对外开放前沿的华丽转身。这个不沿边、不靠海、不临江的城市,一跃成为湖南向西开放的战略门户和联通东盟的重要节点。

  2022年,怀化国际陆港正式启用,开辟了怀化—东盟国际货运班列,实现了“怀化—北部湾港”铁海联运班列常态化开行。截至目前,怀化国际陆港已开通至老挝、越南、泰国等东盟国家的国际班列线路,成为中部地区通往东盟市场的重要通道。

  这座曾经被大山封锁的城市,如今正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

  随着怀化将承办第五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鹤城区借力筹备旅发大会,重点规划打造“一轴三点”城市文旅会客厅,全方位展现怀化厚重文化和绚丽风光。

芷江受降纪念坊 受访单位供图

  新建的榆树湾文旅商综合体项目,以独特烟火气息展示怀化生活风貌;天问岛(屈原文化公园)项目,通过3D数字技术塑造屈子文化新场景新业态;国际陆港东盟集项目,聚焦东盟风情、国际元素,让游客在怀化就能领略世界的缤纷多彩。

  从榆树湾到国际陆港,怀化的变迁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也是内陆地区开放发展的生动实践。

  三江一湾 书写怀化文旅新叙事

  怀化文旅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面临着“有资源无品牌”、“有景点无线路”、“有文化无体验”的发展困境。近年来,怀化以“福地怀化”为定位,以“一粒种子 改变世界——中国·怀化”为形象,以“怀化,一个怀景怀乡怀味的地方”为内涵,正在探索一条文旅融合的创新之路。如今,福地怀化,懂你如家!

榆树湾文旅商综合体项目内,身着民族服饰的侗族人在鼓楼前迎宾。 受访单位供图

  怀化以沅水为脉,串联安江稻作文化、洪江商道文化、芷江和平文化、榆树湾民族风情文化,创新打造“三江一湾”文旅新空间。

  “三江一湾”覆盖沅水全流域200公里廊道,带动5个县市区、6400平方公里协同发展,形成全域联动的“文明长卷”。怀化的文旅发展,不是简单的景点打造和线路设计,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叙事和体验创造。

  江流万载,文明不息。怀化文旅的新故事,正在三江一湾间轻轻诉说,等待世界的聆听。(傅春桂、刘恩琛)

责任编辑:李孟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