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专题 > 神州大地 > 正文

从“经验驱动”到“数据智能”李柯引领地质工程迈向智能管理时代

2025-10-22 11:38:24大公网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随着全球基础设施建设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地质工程的应用边界也随之不断拓展——从山区公路的选线勘测到深海油气田的勘探开发,从城市地下空间的科学利用到非常规能源的规模化开采,每一项工程推进都对地质环境监测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既要更高精度的数据支撑,也需实时动态的过程追踪,更离不开系统化的全局把控。

  然而,长期以来沿用的传统地质监测手段,受限于技术覆盖范围较窄、多源数据整合能力薄弱、风险响应机制滞后等固有短板,逐渐难以跟上当前工程实践的需求节奏。就在地质工程领域亟待突破监测瓶颈、迈向转型的关键阶段,地质工程专家李柯凭借自主研发的多项技术成果,成为推动行业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智能驱动”的核心力量,为这场行业变革筑牢了技术基石。

  李柯硕士毕业于新墨西哥矿业科技学院,系统掌握的地质工程核心理论,为其后续扎根一线、破解技术难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工作后,她长期深耕陕西、四川、南海等具有多个复杂地质条件的项目实践中。丰富的现场经验使她敏锐地洞察到制约行业发展的两大痛点:一方面,多源地质数据因标准不一而形成“信息孤岛”,导致风险评估严重滞后;另一方面,传统分析模型难以有效应对蒙脱石水化、构造应力释放等动态地质过程。正是对这些实际瓶颈的深刻体认,促使她将地质理论与数据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开启了系统性的技术攻关。

  基于对行业痛点的精准把握与技术融合的前瞻性认识,李柯研发的“地质环境遥感影像动态监测平台”实现了地表监测领域的重要突破。该平台通过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技术,集成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地质构造、地理信息与气象数据,实现了地质环境的全域动态监测。在技术架构上,平台创新性地引入深度学习算法,通过对海量历史遥感影像的训练学习,构建出高精度地质演变模型,能够精准识别地表形变、岩体位移等异常信号,并结合时序数据分析预测潜在地质灾害。在实践层面,该平台已在山区滑坡预警、矿区沉降监测等多个场景成功应用,显著提升了灾害识别的时效性与准确率。此外,平台的可视化分析功能使地质演变轨迹得以直观呈现,为工程规划与资源勘探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

  在攻克地表监测难题的同时,李柯的研究视野还触及地下工程领域。她针对井下作业安全风险研发的“井下作业安全管理系统”,从另一维度推动了行业技术升级。该系统通过构建标准化数据集成架构,统一地应力、矿物相变、井筒压力等多源数据的接口与存储规范,打破了传统作业中数据格式壁垒导致的协同障碍。该系统的核心亮点在于拥有动态风险智能预测能力:系统基于机器学习算法,能够实时分析井下数据,对蒙脱石水化、岩层破裂等动态地质变化进行精准预警。相比依赖历史经验参数的传统方法,这一创新实现了对于安全风险的精准预警与快速响应,在多个复杂地质区块的钻井应用中,已展现出显著降低井下事故率、持续优化作业流程的卓越成效。

  从技术价值来看,李柯的这些技术成果实现了地质工程监测从“局部静态”到“全域动态”的范式转变。地质环境遥感影像动态监测平台通过一体化数据采集与智能分析,解决了传统手段信息采集覆盖范围有限、风险响应延迟等问题;而井下作业安全管理系统则通过多源数据融合与实时风险预测,攻克了地下工程中数据割裂与预警滞后的技术瓶颈。两项技术成果互为补充,形成了从地表到地下、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链条监测体系,为地质工程数字化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

  从一线项目的技术摸索到核心系统的攻坚突破,李柯以扎实的地质理论功底、对行业痛点的敏锐洞察力和卓越的技术整合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推动行业进步的强大动能。作为复合型人才的典型代表,李柯通过技术创新构建的“地表-地下”全链条监测体系,以及形成的地质工程数字化可复制技术路径,已成为行业应对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参照。这一模式不仅为国内复杂地质区块勘探开发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范本,更在全球地质工程领域树立了数字化转型的新标杆。

  毫无疑问,地质工程的智能化转型是一场需要持续突破技术壁垒的行业变革。面对时代需求,李柯将以现有成果为基石,持续深耕技术创新与学术研究,为加速地质工程从传统模式向数字化模式跨越贡献核心力量。(文/方东)

责任编辑:李孟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