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至23日,由佛山市禅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主办的“N城联动·智汇禅城”2025禅港英才合作交流活动在香港成功举办。本次活动以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为背景,聚焦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通过机制共建、资源对接、技术协同、项目孵化四大维度,构建起“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校企协同”的人力资源合作新范式,为佛山建设“人工智能与智能机器人之都”注入人力资源新动能。

机制创新:构建“一站一中心一基地”长效合作体系
本次活动突破传统交流短期化、碎片化局限,率先建立起“佛山市禅城区(香港)人才联络站”“禅港人力资源合作交流中心”“禅港人工智能实践基地”三大实体平台,形成“信息共享—资源对接—项目落地”全链条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人才联络站依托香港高等教育评议会设立,承担常态化人才政策咨询与需求对接职能;交流中心与实践基地则分别聚焦人力资源协同与AI技术验证,推动禅港合作从活动式互动向制度化、平台化纵深发展。
这一创新机制充分体现了禅城区“分阶段推进、阶梯式升级”的系统思维,与全市人工智能与智能机器人产业“一核两翼五组团”布局形成呼应,为高层次人才跨境流动、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禅城人才载体单位代表表示,从生产力促进局的“应用转化”,到科学园的“生态赋能”,再到高校与实验室的“源头创新”,香港的创科体系形成了一条从“想法”到“产品”再到“产业”的完整闭环,该单位深受启发,禅城区港澳人才双创基地将不断提升为香港人才项目落地孵化服务能力,吸引香港更多优质人才项目落户禅城。
产业对接:聚焦人工智能领域精准链接
围绕佛山市“人工智能+制造业”“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人工智能+医疗”“人工智能+出海服务”等重点赛道,本次活动组织佛塑科技、佛盈盘古信息、晒趣科技、森旭科技等近20家禅城代表企业,精准对接香港生产务促进局、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冯·诺依曼研究院、香港科学园等顶尖科研平台人工智能、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人才项目。
与此同时,禅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佛山市人工智能与智能机器人产业联盟分别与大湾区交流促进会共建禅港人力资源合作交流中心与禅港人工智能实践基地,香港高校有关实验室负责人表示,禅城区有科创引导基金、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为香港人工智能人才项目提供“投贷保”支持,并精准对接禅城企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这种“人力资源+技术+资本+市场”的联动模式,对香港高校人才项目极具吸引力。佛山市人工智能与智能机器人产业联盟禅城代表企业表示,佛山以“敢饮头啖汤”精神推动产业聚链成群的具体实践,通过本次活动,企业前往香港对接相关人才资源,进一步强化了智能制造、低空经济、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等领域的跨境协同能力。

人才共育:打通“科研—产业—人才”融合通道
活动创新采用“线上线下联动、政校企协同”模式,组织禅城天安新材、海天味业、佛塑科技等头部企业赴港开展线下招聘开展引才工作,并同步发动区内企业通过线上平台参与引才。招聘企业代表表示,本次活动帮助禅城企业了解香港产学研与人才培养工作,建立了众多有价值的合作链接,为下一步禅港企业间以及企业与学界间合作开了好头。
此类举措与佛山“健全高技能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体系”的战略高度契合,不仅为企业精准对接香港顶尖科研人才,也为佛山打造“匠才之都”、强化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人才支撑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撑新路径。
成果转化:推动创新项目“落地生根”
本次活动特别设置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大赛项目“回访”环节,对香港云合科技(混合现实手术辅助软件)、无穹创新科技(室内自主导航无人机)、高瞻创新科技(微云台防抖技术)等获奖赛事项目进行跟踪对接,推动其与禅城企业在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电力巡检等场景合作。
这种“以赛引才、以赛促创”的模式,正是禅城区实施“中试+”工程、打造“概念验证之都、小试中试天堂”产业IP的生动体现,有效避免了创新资源“赛完即散”,助力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禅城区算力基础设施单位代表表示,考虑筛选香港一批有潜力的人工智能创业项目,由该企业提供免费算力资源来支持香港人才AI项目研究,双方可联合开发产品,联合申报国家级相关人工智能奖项。

本次禅港英才交流活动是禅城区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实践,也是佛山以“敢饮头啖汤”精神推动区域协同创新的典型样本。通过机制化合作、产业化对接、人才化共育、项目化落地,活动不仅为禅城企业融入大湾区创新生态开辟了新通道,也为香港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与转化空间。
未来,禅城区将持续优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机制,深化与香港在联合人力资源合作、科研攻关、数据共享、跨境孵化等领域的合作,有序推进佛山人工智能与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禅城模版与创新路径,为大湾区建设贡献更多“禅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