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丰台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19条”创新发布活动在北京国际人才港举行。此项政策积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构建协同发展生态,为丰台区全域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丰台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牟晓春
丰台区立足区域实际,出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19条”,从“一个统筹机制、四大平台阵地、多元政策协同”三方面精准发力,旨在破解教育、科技、人才三大领域长期存在的“各自为战”问题,通过机制性互联、平台化互融、政策性互通,实现“1+1+1>3”的协同效应。
“我们从机制建设、平台支撑、政策保障等方面,探索形成工作闭环,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协同推进,持续构建人才发展优势,为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发布会上,丰台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牟晓春表示。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19条”明确打造“四大平台阵地”,包括“学子回家”推进平台、产业促进平台、教育支撑平台和服务阵地平台,为人才成长、产业升级与教育强基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建设“青年友好生态城区”、举办“北京未来企业家”实训营、实施职业教育“头雁计划”等一系列举措,丰台正推动形成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的“一盘棋”发展模式,探索将教育资源、科技资源、人才资源“握指成拳”。
多元政策协同为这一系列举措提供了“重要保障”。“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19条”提出构建央市地、校地、区域三方协同机制,推进“北京-雄安人才科创走廊”先行示范区建设,促进各类资源在丰台汇聚、要素在丰台流动、创新在丰台迸发。
“我们用真金白银的支持、真心实意的服务,让人才放心创新创业,让企业安心发展壮大。”牟晓春表示。未来,丰台将以“19条”为牵引,搭建“1+2+N”政府投资基金矩阵,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注入丰台动能。
围绕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19条”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引擎,着力推动科技资源与人才优势深度融合,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依托北京科技人才优势,丰台区已与6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成果转化合作机制,联合香港理工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等共建一批创新平台与联合体,设立自然科学基金丰台联合基金,以“企业出题、高校答题、人才共育”模式,每年支持近百个校企联合攻关项目,切实打破高校科研与产业需求脱节的壁垒。
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的支撑,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19条”中占据关键地位。丰台区锚定“教育强区”目标,推动教育与科技、人才需求深度对接,构建“新域新质”教育生态。
精准育人是“核心链路”。丰台区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机制,扩大“1+3”及集团直升指标。以北京钱学森中学为试点,开发区域特色校本衔接课程,建立小初高一体化综合评价系统。依托丰台区青少年创新学院等平台,开设人工智能等科创课程,让科技资源直接转化为育人实效,实现人才培养与科技需求同频共振。
职业教育是“产业接口”。丰台区大力实施“头雁计划”,推进建设北京丝路职业学院、中英实验学校,完善北京数字文化、北京智能装备产教联合体。与行业企业共建工程师学院、大师工作室,开创“工坊式”“教学工厂”等现代学徒制模式,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筑牢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根基。

丰台区委教工委书记马立明
教师队伍是人才与教育融合的关键载体。丰台区实施领军型教师培养计划,依托“四春计划”打通学员融通通道,探索“一人一策”精准培训。“丰台区持续提升引进待遇、设立引才奖,面向全国吸引高层次教育人才,力争2027年建成400人左右的领军型教师团队,为‘教育筑基、科技赋能、人才集聚’提供坚实师资支撑”。丰台区委教工委书记马立明表示。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丰台区坚持“全域人才”工作理念,以教育储备人才、以科技吸引人才、以服务留住人才,构建人才与城市共同成长的良好生态。
丰台区积极探索,让科技创新、人才发展与产业升级“串珠成链”。为让高校“科创大脑”与企业“需求清单”精准对接,积极探索校地合作新模式,让校地合作从“零散对接”走向“系统联动”。
在协同创新方面,丰台区积极推进 “北京-雄安人才科创走廊”先行示范区建设,以“一港一湾一平台多支点”为支撑,推动人才、技术、项目等要素跨区域流动。同时,积极探索央地协同,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院所参与”的协同模式,鼓励各领域积极导入优势产业集群和重点创新平台,打造标杆示范项目,塑造发展新动能。

丰台区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19条”为核心,进一步聚焦破除领域壁垒、促进资源融合,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浓厚氛围,让创新发展的动能充分激发,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