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窗口”,如何在快速发展的现代都市中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讲好深圳故事,亟需更多学术探索与人才支撑。近日,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深圳文学研究中心、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联合主办的“地名密码·深圳文脉——‘文脉·深圳’丛书解读与城市文化精神研讨会”在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同德楼举行。来自文学、传媒与城市文化研究领域的多位嘉宾,与近200名深职大师生共同围绕深圳地名展开交流。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许建领在开幕致辞中表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推动深圳文脉的深入发掘与当代表达,为城市文化自信注入更多高职力量。活动现场,“文脉·深圳”系列丛书成为关注焦点。丛书包括木木的《藏在地名里的深圳》、尹昌龙的《从地名看深圳》、胡野秋的《落脚之地》。三本新书同场解读,构成“以名为引,共话文脉”的城市文化阅读现场。
以名为引:回顾深圳从何而来
木木以“一个人和两座城的相遇”为引,坦言从“旁观者”到“投身者”的身份变化,是他与深圳的地名产生深度连接的开始。《藏在地名里的深圳》源于他对深圳长期的田野式记录:走访了“深圳十峰”和全市74个街道,把耳熟能详的地名,从罗湖到梅沙,从中英街到登良路,重新还原为有温度的现场记忆。
尹昌龙的《从地名看深圳》则以史料考证为支点,为深圳的地名“溯源”。他以“深圳为什么叫鹏城”为切入点,回到《宝安县志》等地方文献,梳理山海格局和人口迁徙的脉络,呈现那些被日常语文轻轻略过的名字背后,如何携带年代记忆与历史坐标。他强调,深圳的许多地名看似寻常,却蕴含深厚的信息量:南岭村、香蜜湖、大芬村,它们既指向具体的空间位置,也记录着移民在这片土地上的开拓。
共话文脉:文学对谈中的城市温度
活动现场举行了赠书仪式,三位嘉宾向师生代表赠送签名书籍,以《藏在地名里的深圳》《从地名看深圳》《落脚之地》为媒,邀请更多读者把“读地名”变成“读城市”。
随后的点评及圆桌对谈环节中,《人民日报》高级编辑吕绍刚与深圳大学副教授徐晋如分别作点评,并与三位作者展开观点碰撞。活动主持人、深职大教师燕山现场提问三位作者:“在写作这套关于深圳地名的书时,遇到的最大难点是什么?”木木笑称,自己并未觉得困难,因为与深圳有着真实而紧密的情感链接;尹昌龙指出,深圳人口构成多元,方言与语境的隔阂常造成文化理解上的不确定性;胡野秋则提到深圳史料稀缺,使得考据与还原变得困难。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他们依然选择深入街巷、扎根文本,以文字为媒,为这座高速发展的城市留下可以被铭记的文化坐标。
交流互动环节中,在场学生也积极参与交流,围绕“深圳与香港地名书写的差异”“代表深圳精神的地名文艺作品”以及“如何在城市书写中平衡历史与当下”等话题,表达自身的观察与好奇。几位主讲嘉宾就相关问题逐一回应。不少学生表示,通过嘉宾的讲述,他们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日复一日经过的街道、再熟悉不过的地名背后,竟藏着如此丰富、具体而动人的城市记忆。这些看似日常的名字,正是人与城市关系最深处的情感纽带,也是文化认同的内在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