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的深圳,罗湖区兴湖路的路灯尚未熄灭,东门市场已传来冷链车的轰鸣声。潮汕商户蔡创亮与工人熟练地打开车厢,刚在汕头屠宰场宰杀完的澄海狮头鹅还带着清晨的微凉。“2003年刚来东门市场的时候,我就一个1.2米的小摊位,连个像样的冷藏柜都没有,现在不仅在汕头有了自己的养殖场,还跟深圳一百多家酒楼保持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蔡创亮说。

东门市场
如今,蔡创亮通过在东门市场的生意,早已在深圳实现安居乐业。东门市场延续了几十年的烟火气,让作为市场商户的蔡创亮坐上了深圳飞速发展的时代快车。
一流市场的经营之道
商户们的“不离不弃”,背后是东门市场管理团队数十年如一日的“硬核管理”与“温情服务”。这种双重保障,既守住了市场的口碑,也温暖了商户的心。

东门市场总经理俞正兴(右)与商户交谈
在走访中,众多商户口中的“秤准”,是市场规范经营的缩影。在东门市场,不仅每个档位前都摆放着“东门市场统一管理”的电子秤,在市场的不同出入口,更是放置了让客户自主称重的“公平秤”。“为了确保市场中所有交易足称足量,我们调研了大量的电子秤生产厂家,定制了750台电子秤回来。”罗湖区人大代表、东门市场总经理俞正兴说。商户无法对这些电子秤进行私自设置,拆开螺丝就报警,从源头杜绝了缺斤短两的情况出现。
比“秤准”更让市民安心的,是严格的食品安全管控。东门市场设置了专门的食品安全检测室,工作人员每天都对市场中所售卖产品进行严格抽检,涵盖蔬菜、肉类、海鲜等几十个品类,检测结果同步公开,不合格食材直接下架销毁。市场还主动与深圳市市场监管部门合作,每季度开展全面排查,确保食材溯源可查。“不管是作为区人大代表,还是作为市场负责人,守好市民菜篮子都是我的责任。”俞正兴说。
目前,东门市场配备六台升降机,三条货用电梯(其中一条观光梯),两条客用电梯,各个楼层都有六条消防疏散通道,还配有外贸集团大厦地下停车场(负三楼至负一楼共三层),以及华润待建地地面专用停车场,为市场商户及采购商提供了交通便利。此外,多年来,东门市场始终坚持根据实际情况,对位置偏和生意淡季的档口给予一定的租金优惠,每年组织食品安全、电商运营等技能培训。
从旧墟到城市文化名片
商户的安居乐业与市场的蓬勃生机,离不开东门深厚的历史积淀。追溯东门市场的历史,更能感受到它的厚重。

东门市场旧照
在深圳,流传着一句老话:没到东门老街,就不算来过深圳。作为罗湖最具代表意义的地方品牌之一,东门市场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明代中期的深圳墟集市,在时间维度上跨越了六个世纪,是深圳商业发展的活化石,早已深深融入罗湖乃至周边辖区居民的生活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门市场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深圳最早的商业中心之一。1985年,“东门市场”这一名字正式启用,凭借口岸优势和交通便利,迅速成长为华南地区重要农批市场,并一度跻身“全国十大农贸市场”,为深圳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今天的东门市场,不仅是深港两地众多消费者的“菜篮子”和“米袋子”,更是深圳助力乡村振兴的积极参与者。在深圳市创新推出“圳品”这一城市品牌后,俞正兴主动对接,不仅成为深圳市首批“圳品官”,更为深圳定点帮扶地区的“圳品”进入东门市场畅通渠道,让越来越多深圳定点帮扶地区的优质农产品得以通过东门市场进入老百姓的餐桌,实现以消费带动当地产业发展。为了更好守护深港两地居民舌尖上的安全,东门市场也积极配合市场监管部门做好食品安全工作,持续筑牢食品安全底线,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舒心。

相关领导参观调研东门市场
这座历经六百年风雨的老市场,从未在时代浪潮中褪色。它以规范管理筑牢根基,以温情服务凝聚人心,在守护市民“舌尖安全”的同时,不仅孕育着一代又一代创业者的梦想,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焕发新的活力,让无数人在这里找到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