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专题 > 神州大地 > 正文

香港企业数码化转型进入关键期——专访岭南大学前博士后研究员郭艳龙博士

2025-11-24 12:33:07大公网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在香港新一份《施政报告》把“推动企业数码化升级”列为今年的核心发展方向之际,本港学术界与产业界亦陆续出现新的创新动向。其中,由岭南大学前博士后研究员郭艳龙博士主导的《供应链智能物流调度控制装置和方法》刚获香港知识产权署授权,引起了外界对其企业数码化研究的关注。

  虽然该专利应用于供应链场景,但其背后的核心思路——以企业数码化运营逻辑为基础、运用数据模型驱动决策——与香港目前推动的企业数码化方向高度一致,使其具有一定的示范价值。

  一项专利,反映产学研合作的新成果

  该项发明由郭艳龙博士担任第一发明人,并由岭南大学商学院院长冷明明教授、香港商学研究所所长梁丽萍教授共同研发。三位研究者在学术研究、企业运营和系统设计上各具专长,使得成果既有理论前瞻性,也能贴近企业场景。

  这项成果的核心能力包括:对端到端业务数据进行智能分析、预测与决策,提升供应链效率,减少运营损耗。尽管专利本身聚焦供应链,但其方法论属于企业数码化的共通基础能力,涵盖数据治理、智能分析与流程优化等要素,与香港政府倡导的企业数码化方向高度契合。

  香港企业数码化:政策推动下的新需求

  香港多年来在金融科技领域发展出色,但在企业营运层面的数码化步伐仍相对滞后。根据商务及经济发展局最新数据,本港仍有大量中小企缺乏完善的数据管理流程,技术人才短缺亦成为普遍挑战。

  今年施政报告提出:

  • 推动企业数码化升级与转型

  • 为中小企提供更多数码工具支援

  • 建立行业示范项目

  • 强化本地数码科技人才培育机制

  这些政策皆以“提升企业营运效能”为核心目标,因此政府与企业界都需要具备能理解企业运营逻辑的跨界专家提供技术与策略指引。

  稀缺的跨界人才:既做研究,也懂企业

  在本次专题访谈中,多位受访企业人士均表示,香港企业真正缺乏的并不是科技,而是“能理解企业运营本质并以科技加以优化的人”。

  郭艳龙博士正属于这类在香港较为稀缺的跨界人才。

  不同于自学术端直接进入企业的一般研究者,郭博士在企业研发、信息化与管理场景深耕超过二十年。他长期参与企业一线流程、系统架构和数据应用设计,使其对企业数码化的复杂性和问题根源有更直接、深入的理解。

  他的观点并不仅建立在模型或论文之上,而是源于大量实际企业案例的经验累积。

  这种同时具备:

  • 扎实科研能力

  • 多年企业内部研发经验

  • 深入理解企业运行复杂性

  • 能用技术解决管理难题

  的跨界专家,在本地乃至整个华语地区都属少见,这也使他在企业数码化领域具备独特的观察角度与方法论。

  企业转型的核心瓶颈:不是“技术不足”,而是“理解不足”

  当谈及香港企业在推动数码化时经常遇到的挑战时,郭博士观察到:

  “香港企业在系统采购上并不保守,但真正困难的,是企业对‘数据如何与业务结构连结’缺乏清晰理解。”

  他指出,许多企业在数码化上常见的误区包括:

  • 把数码化等同于引入新系统

  • 只重视工具,而忽略流程与数据整合

  • 企业内部缺乏跨部门的数据语言

  • 管理层与技术层之间的理解差距大

  因此,数码化失败的原因往往不是技术落后,而是企业未能形成结构化的数据治理能力。

  专家分析施政报告:香港企业最应把握的三大方向

  在解读今年施政报告的相关政策时,郭博士提出三项具体观察:

  ①建立企业级数据治理框架是香港当前的核心

  香港企业普遍缺乏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因此他认为,政府推动行业示范框架,是提升整体市场能力的有力方向。

  ②中小企需要可负担、可落地的智能化工具

  他指出:

  “香港企业规模小、跨境多、流程复杂,比起打造庞大系统,更需要可快速部署的智能工具。”

  未来香港可在共享模型、SAAS智能平台上建立生态。

  ③产学研合作应是企业数码化的重要推动力

  郭博士强调:

  “企业理解业务,学术拥有技术与方法。未来香港最需要的,是能让这两端真正对话的人。”

  其所参与的专利研究,就展示了产学研协作如何在企业转型中形成价值。

  专利的价值: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企业可借鉴的“数码化示例”

  当被问及该项专利的意义时,郭博士表示:

  “它是一个证明:企业的运营逻辑是可以用数据化、模型化的方式被分析、预测与改善的。”

  专利中采用的做法,如:

  • 数据即时采集

  • 流程数据化

  • 模型驱动决策

  • 预测企业需求

  • 动态调配资源

  • 持续优化算法

  这些能力不局限于供应链,而是任何企业数码化所需具备的核心基础。

  因此,其示范作用比技术本身更重要。

  香港企业应如何构建自己的数码化路径?

  在访谈最后,郭博士认为,香港企业未来的数码化应呈现五项特征:

  1.中小企可承担的数码化方案

  2.以数据为中心,而非系统为中心

  3.能提升跨部门协作效率

  4.可与现有流程柔性融合

  5.能适应香港跨境、多语言、多制度的营商环境

  他强调:

  “香港企业不需要复制大型企业的技术方案,而需要属于自己的、轻量化且高效的数码化模型。”

  结语

  随着政府政策引导、市场需求提升,加上本地科研成果逐步落地,香港企业数码化正进入新的重要时期。

  郭艳龙博士的最新专利展示了如何把企业运营逻辑、数据科学与智能化模型结合,并为本地企业提供可借鉴的示例。同时,他所具备的跨界专长——“既懂科研,又深耕企业”——亦反映出香港在推动数码化过程中所需要的关键人才类型。

  未来三至五年,香港企业能否在数码化上取得突破,将取决于能否形成让政府、企业与科研端共同参与的合作生态。这将是香港下一阶段竞争力重塑的重要基础。(文/王鑫)

责任编辑:李孟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