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专题 > 神州大地 > 正文

十年赶鸭磨心志 弃药从文铸华章——许水活的文学坚守与苦难逆袭

2025-11-27 12:52:01大公网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粤西大地的九洲江畔,有这样一位作家:他曾是赶鸭十年的农村少年,在田埂间与书本为伴;他曾是药厂的技术人员,却毅然放下试管拿起笔杆;他在苦难中淬炼心志,在笔耕中追逐梦想,用半生坚守将生活的艰辛酿成文学的芬芳。他就是许水活,笔名水过河,系中国作家网文学之星、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澳门《大湾区时报》副总编辑兼首席记者。这位从乡土走出、在逆袭中绽放的粤西籍作家,他的人生轨迹,如同一首跌宕起伏的散文诗,既写满了生存的坚韧,更镌刻着文学的赤诚。

  十年赶鸭路:田埂间孕育的文学初心

  1985年,许水活出生于广东湛江廉江市新民镇文秀岭下一个贫苦的农村家庭。贫瘠的土地滋养了坚韧的底色,却未能抵挡命运的猝不及防。三岁那年,母亲的离世如一场骤雨浇灭了童年的烂漫,让他在懵懂的年纪便过早扛起了生活的重量,尝尽了人世的寒凉与艰辛。六岁那年,他便牵着鸭群跟在左眼失明的父亲身后,踏上了长达十年的赶鸭求学路。九洲江河畔的晨雾中,有他追逐鸭群的身影;田埂边的夕阳下,有他翻看旧书的执着。破烂的口袋里永远揣着几本舍不得丢弃的读物,鸭群觅食的间隙,便是他与文字对话的时光。

  家徒四壁的日子里,苦难如影随形。他曾经历过连一包盐都买不起的窘迫,目睹过父亲生病没钱买药、用一袋花生换回两剂中药的无奈。但这些艰辛,并未磨灭他对知识的渴望。爷爷的慈爱与远见,为他点亮了前行的灯塔。这位崇尚读书的老人,为他取名许水活,源自朱熹名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寄寓着对他生命灵动、精神富足的期盼。小学三年级时,爷爷送给他的第一本作文书,在他心中种下了文学的种子,让他在苦难的土壤里,找到了精神的慰借。

  2000年,读初三的许水活写下求助信《深深父爱何以报》,刊登在广州《少男少女》杂志后,得到了五湖四海热心人的援助,让他得以继续求学。同年考入廉江中学后,学校的图书馆成为他最眷恋的角落。《人民文学》《散文》《诗刊》《散文诗》《作文周刊》等文学刊物,为他打开了广阔的世界,鲁迅的深刻、路遥的质朴、海子的浪漫,都化作他创作的养分。高二年级时,他的第一首诗《背影》发表在《廉江报》;高三那年,散文作品登上《中学生优秀作文》,这些小小的成就,如微光穿透阴霾,坚定了他用文字表达自我的信念。

  十年赶鸭的岁月,不仅磨砺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更让他深入体验了农村生活的肌理。九洲江的流水、田埂上的泥土、村庄里的烟火气,还有父亲的辛劳、爷爷的慈爱,都成为他记忆中最珍贵的素材。作品来源于生活才有生命力——许水活始终坚信,那些苦难与温暖交织的乡土记忆,是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让他的文字从一开始就带着质朴的生活温度与真挚的情感力量。

  弃药从文记:跨界转型中的执着坚守

  2003年,许水活考入广州一所药学院药学系。看似与文学背道而驰的选择,并未让他放弃心中的热爱。大学期间,图书馆的阅览室依然是他最常去的地方,在钻研药理知识的同时,他坚持阅读文学名著,不断积累创作素材。2006年,他的作品斩获广东校园文学大赛一等奖,这份荣誉让他更加确信,文学早已融入他的骨血,成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毕业后,许水活进入香港上市公司珠海联邦制药有限公司,成为一名药品生产技术员。流水线的工作枯燥,每天与药品、设备打交道,但他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兼任公司内刊《联邦人》报通讯员的日子里,他利用工作之余采写稿件、记录生活,文字成为他释放压力、安放心灵的港湾。在药厂的三年间,他深刻体会到基层劳动者的艰辛,这些观察与感悟,后来都融入了他的创作中,让他的作品始终带着对现实的关照。

  内心对文学的渴望日益强烈,2007年,许水活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自考暨南大学新闻系。一边是高强度的工作,一边是繁重的学业,他把所有业余时间都投入到学习中,深夜的台灯下,他啃读新闻理论、练习写作技巧,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汲取力量。2009年,他毅然辞去稳定的工作,正式弃药从文,成为《云浮日报》一名记者,完成了人生中至关重要的跨界转型。

  记者生涯让许水活的视野变得开阔,也让他的文字更具现实质感。他奔波于新闻一线,记录时代变迁,关注民生冷暖,这些采访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锻炼了敏锐的观察力和文字表达能力。2010年,他漂泊深圳从事传媒工作,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为他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在深圳的岁月里,他经历过生活的窘迫,也感受过城市的包容,这些人生体验让他的创作更加成熟,作品中开始融入对城市与乡村、现实与理想的深度思考。

  许水活从药厂技术员到媒体人,从药理知识到新闻写作,他的转型之路充满挑战,但十年赶鸭岁月里沉淀的坚韧,成了他最坚实的底气。这种跨界经历,让他的文字既有文学的诗意与深情,又有新闻的真实与敏锐,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2018年,他成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2019年,担任《大湾区时报》首席记者,在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之间找到了完美平衡。

  笔耕铸华章:苦难淬炼的文学芬芳

  2017年8月,许水活的首部散文集《篱笆家园》出版发行,这部汇集了他2005至2010年百余篇作品的合集,成为他文学创作的重要里程碑。全书分为篱笆家园、感悟人生、流年似水、心香一瓣、短歌行吟五大辑,以质朴的文字书写乡土、亲情、成长与梦想,字里行间满是对故土的眷恋与对生命的敬畏。书中《左山崖 右山崖》入选《2016 中国年度散文诗》,整部作品被国家图书馆、中国现代文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深圳市图书馆等多家权威机构收藏,成为记录时代乡土记忆的重要文本。

  2019年1月,首部诗集《三滴水》的出版,标志着他的创作向更深层次的情感表达与哲学思考迈进。三滴水既是生命之源,也是情感之泉——一滴是父亲勤劳的汗水,一滴是母亲忧伤的泪水,一滴代表我执着的墨水。诗集收录的作品将粤西农村的生活场景与个人的生命体验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土诗歌风格。《奶奶的发》《放牛的爷爷》《父亲的目光》《我的诗歌里有母亲的温度》《那些牛粪和牛粪一样的人们》《红泥土 黑泥土》等篇章,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亲情,质朴的文字中饱含深情,让读者在乡土记忆中感受到生命的韧性。

  原《南方日报》副总编辑、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李钟声先生在点评许水活诗集《三滴水》时曾坦言——这是一本有感而发、读罢令人动容的佳作。书中每一篇文字,皆源自作者灵魂深处的真切体悟,是情感喷薄而出的自然流露,毫无雕琢之痕。尤其那些对奶奶、父母的深情歌吟,字里行间满是赤子之心与岁月沉淀的眷恋,字句滚烫,直抵人心,让人读来不禁眼眶濡湿。

  许水活的创作,始终坚持以苦难为养分,将生活的磨砺转化为文学的力量。他的散文质朴醇厚,诗歌凝练优美,散文诗灵动深邃,作品散见于《散文选刊》《散文诗》《诗歌月刊》《延河》《诗词》《海燕》等文学刊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朗诵他的《蒙蒙烟雨江南路》,让乡土诗意通过电波传递给更多听众;《背景》(组章)入选《灯盏 2021:中国作家网文学之星原创作品选》,彰显了他在当代文学领域的实力与影响力。

  多年来,荣誉与认可接踵而至:广东校园文学大赛一等奖、深圳市优秀群众文学奖、中国散文年会单篇散文二等奖、中国作家网本周之星……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他对文学品质的执着追求,更是他将苦难转化为创作动力的生动见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廉江市作家协会主席董坚评价他:一位在九洲江河畔赶了10年鸭子,破烂口袋插着几本旧书的落泊少年,拒绝向命运低头,因为他笃信有文学女神一路陪伴自己。

  跋涉在文学之路,许水活始终保持着纯粹的创作初心。无论是早年在网吧通宵写作的艰辛,还是如今在忙碌中挤时间创作。他有个坚持多年的习惯,灵感来时便立刻记下标题,再利用碎片化时间慢慢打磨,这种对创作的虔诚与执着,让他的作品始终保持着纯粹的文学品质。

  如今的许水活,依然在文学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他计划未来继续出版书籍,创作长篇小说,将更多的乡土记忆与生命感悟转化为文学作品。2022年,他回到母校廉江中学捐赠诗集《三滴水》,用实际行动反哺故土,播撒文学的种子。2023年,他创建了全国媒体聚合平台耕媒网,在新媒体领域开辟新的天地,却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依旧保持着高频的创作节奏。

  莫叹生不逢时,贵在奋斗不息——这句座右铭贯穿了他的人生。十年赶鸭磨就的坚韧,弃药从文彰显的勇气,半生笔耕沉淀的芬芳,让他在苦难中破茧成蝶,用文字照亮了自己的人生,也为无数读者带来了温暖与力量。

  粤西大地的水土滋养了他的文字,苦难的岁月磨砺了他的意志。许水活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的艰辛从来都不是放弃梦想的理由,只要心怀热爱、坚守初心,平凡的生命也能绽放出不平凡的光彩。而他用笔墨书写的乡土记忆与生命感悟,终将如九洲江的流水,在文学的长河中,留下悠远而深沉的回响。

责任编辑:李孟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