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专题 > 神州大地 > 正文

“材料谷”崛起湘中:一座工业重镇的产业嬗变与未来布局

2025-11-27 16:44:12大公网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初冬时节,湘中娄底迎来了一场产业盛会。第三届湖南省先进制造新材料博览会在此开幕,不仅为业界搭建了交流平台,更向外界展示了娄底打造“材料谷”的坚定决心与雄厚实力。从传统“钢城”到“材料谷”的战略跃迁,娄底正以新材料为笔,描绘着赋能制造强省建设的新画卷。

开幕式现场 主办方供图

  战略升维:“一号工程”锻造发展新引擎

  博览会开幕式上,娄底市委副书记、代市长何朝晖的致辞勾勒出“材料谷”的战略地位。他表示,娄底坚决贯彻国家关于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将“材料谷”建设作为全市“一号工程”全力推进。

  这一战略定位已结出硕果。目前,娄底已形成以硅钢、高强钢、钛材料为代表的特色产业集群。其中,硅钢产能占全国16%,高强钢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VAMA汽车板直供全球顶级车企。数据显示,“材料谷”内规模以上企业达521家,年营收突破2000亿元,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产业蝶变:从“钢城”到“材料谷”的华丽转身

  湖南省商务厅副厅长邓卫平在致辞中指出,新材料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赛道。他强调,湖南通过“链长制+招商制+开放平台”机制,推动新材料产业国际化发展。在这一进程中,娄底实现了从传统“钢城”到“材料谷”的典范性转型。

  娄底市委常委、副市长蔡新亚在产业推介中系统阐释了“材料谷”的集群优势。据介绍,娄底构建了“1+X”产业格局,拥有1个国家级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3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2个省级集群。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三钢三电一钛”产业的串珠成链:硅钢产业链实现从基板到电机的全流程覆盖,产能居中部第一;高强钢应用于港珠澳大桥等超级工程;钛材料产业前瞻布局,签约项目总投资超500亿元,“中部钛谷”初具规模。

  创新驱动:构建产业发展的智力支撑

  创新是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在主旨演讲环节,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张增志为娄底“材料谷”建设提出三大建议:拓展产业“新边界”,构建融合创新的产业新生态;树立研发“新范式”,抢占未来竞争的智力高地;坚定发展“新导向”,塑造绿色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

  这些建议与娄底的实践不谋而合。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级平台14个、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72家,在硅钢技术、感光干膜等领域突破多项“卡脖子”难题。同时,娄底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智能制造覆盖率保持行业领先水平。

  作为“材料谷”建设的核心承载区,娄底经开区已建成全球领先的汽车板生产基地、亚洲最大高强钢基板生产基地和中部最大硅钢基板生产基地。通过“标准地+承诺制”改革与全周期服务,项目落地周期压缩50%以上,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现场机器人表演 主办方供图

  生态构建:“15分钟车程”成就产业协同典范

  本届博览会不仅展示了新材料产业的高度,更展现了其与民生连接的广度。展品从高端装备、前沿材料延伸至智能家电、轻量化农机、钛制厨具和医疗器械等终端产品,凸显“材料—产品—市场”全链贯通的发展模式。

  在娄底经开区,“15分钟车程产业生态圈”已成为现实。一块硅钢基板从涟钢出发,15分钟内就能完成从普钢到硅钢,再到定子、转子、铁芯,最终制成电机、变压器或家电的全程。30万平方米硅钢产业园、20万平方米电机产业园集聚“三电”项目75个,电机产业配套率超95%,集群效应日益凸显。

  这种高效的产业协同在钛材料领域同样显著。“三电”产业本地配套率超95%,钛材料与钢铁产业设备通用率达80%,形成独具特色的“钢钛一体化”发展格局。

  开放链接:以博览会为支点撬动全球合作

  本届博览会坚持“专业化、精细化、国际化”导向,设立五大展区,展览面积2万平方米,吸引237家企业参展。展会期间举办的先进新材料创新发展论坛、供需对接会、新产品技术发布等活动,为产业链上下游搭建了精准对接平台。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展会邀请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专业采购商参会,推动“湘品出海”与国际合作。这种开放姿态体现了湖南新材料产业融入全球产业链的决心,也为“材料谷”建设注入了国际化视野。

  在全球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浪潮中,新材料产业已成为各国战略竞争的焦点。娄底以博览会为支点,正从传统工业基地向“中部地区先进材料产业高地”加速蜕变。正如本届博览会的主题——“制造新‘湘’材,链动新未来”,娄底将继续深化开放合作,强化科技创新,在新材料赋能制造的征程中,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通过三届博览会的持续举办,娄底“材料谷”的品牌效应日益凸显,产业生态不断完善,创新活力持续迸发。这座湘中工业重镇正在用实践证明:传统产业基地通过精准的战略定位、持续的创新投入和开放的产业生态,完全能够实现华丽转身,在新时期制造业格局中占据重要一席。(傅春桂 李琎)

责任编辑:李孟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