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科技讯 10月18日,京东集团官方微博“京东发言人”发布信息显示,“近日,我们关注到网络传播的不实言论,特此严正声明。京东金融平台不存在网传‘挤兑’,相关言论完全失实,用户在京东金融的资金均由持牌金融机构管理,受到法律的监管和保护,各类理财产品都在正常运营中。”
同时,京东发言人表示,在网上发表煽动性言论,并恶意煽动用户去“挤兑",涉嫌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扰乱金融市场秩序、影响金融系统稳定。京东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与此同时,京东金融APP也于10月18日上午发布微博称,“纯属躺枪”。
根据上海证券报等媒体报道,10月18日,有网友在互联网上表示,京东金融App上“光大理财阳光碧乐活68号D(代销)”由于触发巨额赎回无法赎回,需要下一赎回开放日再试。
公开资料显示,光大理财阳光碧现金管理系列产品包括“光银现金A”“阳光碧机构盈”“阳光碧乐活系列”“阳光碧灵活系列”“阳光碧悦活系列”以及“阳光碧1号”等多个产品。此次传闻中涉及的光大理财阳光碧乐活68号便是“阳光碧乐活系列”产品之一。
随着事件的发酵,不少网友在相关话题下表示担忧。互联网分析师葛甲认为“这件事是造谣”,他向大公科技表示,“京东金融业务庞大,不是几笔赎回就能击垮的。而且大面积赎回这种事,发生的概率极低。”
在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看来,“挤兑”事件如果被证实是谣言,一般不会导致用户集中赎回,因为用户资金的安全是有保障的。不过,如果市场出现恐慌情绪,可能会有一些用户出于担忧而选择赎回。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通常会有一些风险管理措施,比如流动性管理、资金储备等,以确保能够应对可能的赎回压力。对于用户来说,重要的是保持冷静,理性判断,不要轻信未经证实的信息,避免盲目跟风赎回,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此外,大公科技联系了京东金融平台客服,对方表示,“‘挤兑’一般是对银行而言,若流动性管理不当,大量储户短期内取现可能导致危机。京东金融不存在‘挤兑’风险,您的资金安全请放心。”
根据京东金融平台客服介绍,巨额赎回的定义是指单个开放日,基金净赎回申请超过上一日基金总份额的10%时,称为巨额赎回。比如某只基金上一日的基金总份额为1000份。今日申购了100份,赎回了210份。那么净赎回为110份,超过了上一日基金总份额1000份的10%,则发生了巨额赎回。
如果出现了巨额赎回,京东客服表示,基金管理人可选择两种方式进行处理:一是全额赎回,当基金管理人认为有能力兑付投资者的赎回申请时,按正常赎回程序执行;二是部分延期赎回,基金管理人将以不低于基金份额总份数10%的份额按比例分配投资者的申请赎回数。
对于投资者未能赎回部分,该客服表示,投资者在提交赎回申请时应做出延期赎回或取消赎回的明示。注册登记中心默认的方式为投资者取消赎回。选择延期赎回的,将自动转入下一个开放日继续赎回,直到全部赎回为止;选择取消赎回的,当日未获赎回的部分申请将被撤消。需要提醒的是延期的赎回申请与下一开放日赎回申请一并处理,并无优先权并以该开放日的基金份额净值为基础计算赎回金额。
据了解,京东金融(JDFinance)是京东科技集团旗下的一家数字科技品牌,诞生于京东集团内部,于2013年10月开始独立运营。目前,京东金融已推出白条、基金、银行理财、小金库、金条、联名小白卡、小金卡等在内的近万只金融产品,涵盖理财、借贷、保险,分期四大业务板块。
截至2024年10月18日收盘,京东金融板块(BK0849)股价报1311.36元/股,涨幅3.70%,流通市值228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