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告别银泰。
12月17日,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阿里巴巴”)发布公告,公司与另一名少数股东同意将银泰100%的股权向由雅戈尔集团和银泰管理团队成员组成的购买方财团出售。
公告显示,阿里巴巴目前持有银泰约99%的股权。阿里巴巴就银泰出售的所得款项总额约为人民币74亿元(10亿美元),预计因出售银泰而录得的亏损约为人民币93亿元(13亿美元)。
图源:阿里巴巴公告
对于接盘银泰百货,雅戈尔集团对媒体表示,本次集团与银泰管理层共同投资银泰,旨在“强链补链”,完善时尚生态圈。投资完成后,雅戈尔集团将给予银泰管理层充分的运营空间,支持银泰进一步高质量发展。
中国银泰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泰集团”)则向大公科技提供了一份声明,声明显示,早在2017年,银泰集团就已将银泰百货出售给了阿里巴巴集团。目前,银泰百货已成为阿里巴巴旗下的子公司,并与银泰集团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今年以来,阿里巴巴一直传出“寻求出售旗下大润发、银泰、盒马鲜生等资产”消息,但大多未被证实。
阿里巴巴银泰联姻往事
阿里巴巴与银泰的合作要从2013年说起。
公开资料显示,2013年5月,阿里巴巴与银泰共同打造了菜鸟网络;同年10月,阿里巴巴宣布与银泰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共同探索线上线下(O2O)的融合;同年11月,银泰参与了天猫双11活动,并在全国29家门店收银台支持使用支付宝钱包付款。
2014年,阿里巴巴正式入股银泰商业,以53.7亿元港币对其进行战略投资,双方将打通线上线下的未来商业基础设施体系,并将组建合资公司。
2015年5月,时任阿里巴巴CEO的张勇担任银泰董事会主席,同时兼任银泰商业战略发展委员会主席。
2015年6月末,银泰商业在杭州宣布其互联网战略转型已经进入纵深阶段——银泰商业将与阿里巴巴集团全面融合,成为阿里集团打通整合线上线下商业的重要平台。
对于银泰在阿里巴巴商业版图中的定位,张勇曾表示:“阿里巴巴对银泰商业的定位非常清楚,它会是阿里集团‘舰队’中的一艘主力舰,担负线上线下零售百货转型升级平台的使命。”
2016年6月,银泰商业集团发布公告,称接受了阿里巴巴的换股通知。阿里巴巴通过其间接全资子公司The Libra Capital Greater China Fund Limited对银泰商业持股,加上时任阿里巴巴副主席蔡崇信和阿里巴巴集团的持股,总共持股比例达到27.90%,正式成为银泰商业的最大股东。
2017年,阿里巴巴正式收购银泰商业,出资金额达198亿港元,收购溢价超40%。根据公告,私有化后阿里巴巴将成为银泰的控股股东,持股比例预计增至约74%。2018年2月,阿里巴巴投资持股比例进一步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因上述交易,阿里巴巴还遭到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处罚。
2020年12月14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通告称,根据《反垄断法》规定,市场监管总局对阿里巴巴投资有限公司收购银泰商业(集团)有限公司股权未依法申报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进行了调查,对阿里巴巴投资有限公司处以50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
根据《反垄断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经营者集中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的,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阿里巴巴投资收购银泰商业73.79%股权的行为已于2017年6月全部完成交割,在此之前未向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申报,违反《反垄断法》第二十一条,构成未依法申报违法实施的经营者集中。
近年来,市场上曾多次传出阿里巴巴要出售银泰的消息,如今这一消息终于得到官方证实。据阿里巴巴12月17日发出的公告显示,公司预计因出售银泰而录得的亏损约为人民币93亿元。
阿里巴巴为何宁愿亏损93亿元,也要出售银泰?
汇生国际资本总裁黄立冲对大公科技表示,银泰百货的经营并非阿里巴巴的长项,估计没有经营好,不如卖掉,以免成为烫手山芋。
在他看来,出售银泰百货的股份符合阿里巴巴的长期发展战略。阿里巴巴近年来一直在专注于其核心的电子商务和云业务,而线下零售业务并不是其擅长的领域。零售市场竞争异常激烈,阿里巴巴在过去几年中尝试实施O2O(线上到线下)相结合的策略,但效果并不理想。随着时间的推移,零售业务的资产价值也在不断萎缩,这进一步证明了阿里巴巴退出线下零售业务的合理性。
知名战略定位专家、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接受大公科技采访时表示,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阿里巴巴可能认为银泰这一非核心资产已不符合其长期发展战略,因此选择出售以实现资产变现,并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虽然此次出售预计会录得一定亏损,但从整体战略角度来看,这对阿里巴巴的长期发展是有利的。
剥离非核心资产
正如专家所言,传统的实体零售业务正在成为阿里巴巴的“拖累”。
2024财年第三季度,阿里巴巴“所有其他”的营业收入约470.23亿元,同比下降7%,经调整EBITA同比下降87%。据悉,“所有其他”里包含高鑫零售、盒马、银泰等业务。
图源:阿里巴巴公告
对此,阿里巴巴在财报中解释称,主要是供应链业务规模缩小及客单价减少导致的高鑫零售收入下降所致。
与此同时,阿里巴巴的经营利润还受到实体零售业务的“拖累”。第三季度,阿里经营利润为225.11亿,同比下降36%。主要是高鑫零售的无形资产减值和优酷的商誉减值所致。
图源:阿里巴巴公告
值得注意的是,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也被阿里巴巴摆上货架。
10月15日,高鑫零售公告称,接获一名有意要约人发出的接触函,目前大股东阿里巴巴集团方面正在与要约人进行讨论。
不过,12月16日,高鑫零售公告称,尚未收到有意要约人进行可能要约的任何确实意图,但也未收到有意要约人决定不继续进行可能要约的任何通知。
据悉,阿里巴巴对于高鑫零售的投资开始于2017年,这一年,阿里巴巴通过全资附属公司淘宝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投入约224亿港元,直接和间接持有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
2020年,阿里巴巴再次增资,以280亿港元的价格增持高鑫零售的股份。交易完成后,阿里巴巴直接和间接共持有高鑫零售约72%股份,成为高鑫零售控股股东。
不过,从业绩来看,除投资当年实现的正增长外,高鑫零售的营业收入呈下滑趋势。2018财年至2024财年,高鑫零售的收入由993.59亿元下降至725.67亿元。
与此同时,2024财年,高鑫零售股东应占溢利已呈现亏损状态,亏损16.68亿元。当年,高鑫零售关闭了20家大卖场。
图源:阿里巴巴公告
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表示,阿里巴巴之所以收购银泰和大润发这样的实体零售,在当时对于推动品牌入驻天猫、零售业数字化和即时零售创新模式在实体零售的落地有着巨大的价值。
“这个价值目前来看,除了银泰的服饰品牌在早期成就了天猫的快速发展之外,后面与更开放的美团闪购(美团的即时零售平台)和腾讯智慧零售(腾讯推动实体零售数字化的部门)比较起来,显然没体现出更大的价值,还成了连年亏损的包袱。”庄帅说。
在庄帅看来,阿里巴巴实施放权让它们自主决策和自负盈亏之后,银泰和大润发的表现仍不尽如人意,一方面有行业大趋势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这两个组织已经有阿里巴巴依赖症,导致放权后自身的调整和创新仍然迟滞。
实际上,阿里巴巴正在剥离非核心资产。
在2024年2月7日的财报电话会议上,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蔡崇信表示:“阿里巴巴资产负债表上仍有一些传统的实体零售业务,这些也不是我们核心聚焦的,若退出也是合理做法,但考虑到当前有挑战的市场情况,尚需时间实现。”
同时,蔡崇信提到,2024财年至今,9个月的时间内,阿里巴巴完成了17亿美元非核心资产。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9月,阿里巴巴确立了“用户为先、AI驱动”两大战略重心,并围绕这两大重心进行业务梳理,重塑业务战略优先级。
在2024年2月的财报会议上,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表示,在战略聚焦之下,集团最高优先级是让电商和云计算两大核心业务重燃增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