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旅游 > 文旅V观察 > 小米文旅秀

黄桃罐头:一代北方人的记忆

2022-12-21 14:04:54大公文旅 作者:米广弘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黄桃罐头这几天竟然比布洛芬还要紧俏,掀起一轮热议,挑起了北方人的集体记忆。黄桃罐头是“万能灵药”,吃了就能“药到病除”,更有人开玩笑说,应将黄桃罐头纳入医保。

  黄桃罐头不是药,因为供大于求,连厂家都出来辟谣“黄桃罐头的作用”,让大家理性消费。七零后和八零后的孩子对黄桃罐头都应该情有独钟,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黄桃罐头更是一种神奇的存在。记得小时候,每次有个头疼脑热,妈妈就会多管齐下,用最常用的方法:刮痧、拔罐、揪脖子,如果发烧还会用白酒搓腋窝和脚丫。比起这些吃苦药片和那些治病的肉体折磨,如果久病不好,就会使出杀手锏,买一瓶黄桃罐头。还别说,黄桃罐头比任何灵丹妙药都管用。

  几乎每个北方人都有关于水果罐头的记忆。水果罐头分好几种,主要有黄桃、山楂和橘子罐头。要说最受欢迎的,还属黄桃罐头。去看望生病的亲朋好友,一定要带上两个大罐的黄桃罐头,这代表对病人的重视和关心。这一次,黄桃罐头跟抗疫发生了联系,创造了新的记忆,主要还是大家想起自己小时候生病时,父母总给我们开一罐黄桃罐头。感冒发烧的人,通常嗓子疼嘴里苦浑身热,黄桃罐头冰冰凉凉、酸酸甜甜,吃着当然解热润喉,味蕾也得到安慰。生病的时候,人的情绪比较低落,能吃上一口平时吃不上的美味,别提内心多满足了。从父母的角度讲,喂几口黄桃罐头给孩子,既方便孩子下药,更是父母表达爱的方式。

  黄桃罐头就是我们儿时的安胃餐,不只安胃,还慰借我们的心灵。这种记忆,通常包含场景、人物、味觉、声音等全方位记忆。比如,拧罐头盖有学问,要用剪刀或扁头螺丝刀使劲翘,角度到位,力度得当,就会听到“嘶”一声响,用手一拧就打开了。但有时候手头并没有工具,就要把罐头倒过来,用手使劲拍打瓶底,然后再把罐子正过来,用力一拧就开了。有时,两种方法齐上才能打开。

  饮食是舌尖、身体、集体记忆,也是身份确认。这种地方性食物总能让我们重新审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并再一次确认自己的身份。因为我们吃什么,受本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多方面因素影响。

  之前从来没有想过水果罐头跟山西有什么特殊联系。长大后才理解,在物流运输还不发达的情况下,寒冷的冬天里,几乎没有什么新鲜水果可以吃,能长期储存的水果罐头自然成了人们的心头好。黄桃味道偏酸,果皮娇嫩,极易碰撞腐坏,因此特别适合做成酸甜可口的罐头。后来,随着物流运输业的发展,冬天也能吃到新鲜水果了,水果罐头也就慢慢地淡出了大众视野。我在想,随着城市步伐加快,不知道罐头制品会不会“回潮”。

  关于黄桃罐头,我记忆最深的不是吃罐头,而是跟家人一起做罐头。母亲负责削皮,将果肉分两瓣。姥姥负责装罐,每个罐子里放几颗冰糖,满满一罐果肉,再倒入纯净水。姥爷负责上锅蒸罐头,蒸好后趁热用最大的力气拧紧罐头盖子。热胀冷缩后,盖子就死死扣在罐头瓶上了。做法和忻州人腌西红柿极度相似。

  黄桃罐头真的包治百病吗?现在想想就是解决了小时候的“馋病”罢了。既然黄桃罐头不能治病,为什么那个时候小孩子那么热衷吃黄桃罐头,而孩子生病了家人就算少买几盒药也要给孩子买一瓶黄桃罐头?那是因为那个年代零食太少了,黄桃罐头里面含着一个“桃”字是谐音“逃”,所以大人给孩子买桃罐头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逃”过一劫。

  如今那些囤黄桃罐头的人,囤的是一份安全感。曾经被呵护、被关爱的瞬间,经过时间的发酵,早已深深印在记忆的最深处,让我们在面对焦虑时,多一份信心。(文图:米广弘,大公文旅特约作者)

责任编辑:王怡婷
大公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