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位於武陵山区,古巴国腹地,置县迄今千五百载,长期隶属於涪陵郡,现直辖於重庆市。我的故乡黔江亦然。不过,少小离乡,客居在外,我早就把整个武陵山区、巴国故地,视为了故乡。这故乡,既是地理上的,也是心理上的。
远在夏禹时期,巴人已然立国。《左传.哀公七年》载:禹会诸侯於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殷商一代,巴人一直没有臣服。后来,巴国军队加入周武王伐纣的战争,充任前锋。周灭商后,巴国成为周王朝的诸侯国。春秋战国时期,巴国疆域广阔,曾定都重庆、垫江、丰都、阆中等地,而王墓主要在涪陵。公元前316年,巴蜀交战,秦惠王应巴国请求,使张仪、司马错率大军南下灭了蜀国,随即挥师东向灭了巴国,设立巴郡,是为秦36郡之一。
万里长江,滚滚东流。重庆到宜昌千二百里,可以看作一道超级大峡谷(著名的长江三峡就在这一段)。这超级大峡谷,把一片雄浑的山体拦腰截断,北延大巴山脉,南入武陵山区,大致可以勾勒出古巴国的地理範围。这片土地,千山雄峙,万流奔腾,云雾缭绕,大气而神秘。
传说秦灭巴后,巴国王室五兄弟率众迁往武陵山区,各据一条山谷,曰雄溪、樠溪、辰溪、酉溪、武溪,史称五溪蛮。历经中原王朝更迭,五兄弟在这一地区繁衍生息,绵延不绝,并融合当地其他部族,成为土家族的主体先民。
武陵山区,纵横十万平方公里,其西北边缘涪陵、武隆一带,正是古巴国的地理和文化中心。涪陵位於长江、乌江交汇处,是传统的水码头。武隆位於乌江下游渝黔交界的群山峻岭之中,山崖陡峭,水急浪高,其山川形势,切合了人们对巴国的印象。其雄奇,其秀丽,其蛮荒和神秘,都彷彿是巴国的缩影。
本世纪初以来,武隆把旅遊业确立为支柱产业,整体打造山水之城,大有「武隆山水甲天下」的气势。其实,古巴国这片土地,原本就是风光奇特之处。一些著名的景区,如长江之北的武当山、神农架,长江之南的张家界、凤凰古城,早已名满天下。而武隆的仙女山,近年来才渐为人知。这裡有雾凇清泉点缀的高山草地,被誉为「南国第一牧原」。大开大合的天坑地缝景观,更是一绝,科幻动作片《变形金刚》把这裡选作外景拍摄地。
我无数次地从仙女山脚下经过,都没有深入山中。外出求学,回乡探亲,从来没觉得这是一处景观。后来,仙女山的名气越来越响,我便起了遊兴,却三过其门而不得入,每次都因大雾而封山。独特的气候特征,由此可见一斑。
直到2014年初夏时节,年届天命,方得登临。是年4月下旬,经老同学刘晓苏安排,与几位好友驱车前往。傍晚抵达,观日落,宿山中酒店。次日,不慌不忙地转悠了一整天。当时正值五一长假前夕,遊人还不多,而各种美景却已成熟饱满,做好了旺季迎客的準备。如百花含苞,只待赏花之人。徜徉在森林碧草岚雾之间,远眺巉岩嶙峋,鬼斧神工,空气清新缠绵,风光别有洞天,凡旅遊册上能查到的诸般美好,自不待言。蜿蜒起伏的古驿道,袒露出岁月的痕迹。心绪有些游离,忍不住会想,此时此刻,是不是一种奢侈呢?
感触难以琢磨,却是最真切的。隐约记得,山中的饮食瀰漫着一种久违的亲切感,单纯而自然。菜蔬少了繁複的烹饪,调味品用得极少,保留着食材的本色。入山当晚,吃的是木炭烤全羊。炉心炭火通红,羊架香气四溢,我们围站在烤炉旁,一手利刃割肉,一手大杯喝酒,谈天说地,沐风品月,已然忘我。
毋需刻意去感受,熟悉的气味扑面而来,浸润了全身心。哦,这是我的故乡啊!
诗人于坚说起他的故乡情结:在这个同质化的时代,什麼都被拆迁了。而朋友,是我最后的故乡。还有我的母亲,她是我不能离开的最根本的理由。我在这裡,是一个被需要的人,被关心的人,被爱的人。我还必须和我的语言在一起,乡音,是我的故乡。
朋友,母亲,乡音。这些元素,从心灵深处解读着故乡的魔力。那麼,山水呢?也许,对不同成长背景的人来说,故乡的含义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故乡是一座城池。有的人,故乡是一个乡村。有的人,故乡是一条河流。而我,故乡是一片大山。这片大山深处,有我生命的密码。
此次武隆仙女山之行,印象深刻,温情充盈,挥之不去。正是武隆印象,将我最深层的故乡记忆徐徐展开。半个世纪的奔波,如今才来细细品味-
少年不识故乡颜
满目风光亦枉然
地缝天坑轻跋涉
春枝秋蔓任攀援
躔岩古驿花开处
碧草仙居雾散前
踏遍青山回首望
原来好景在心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