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旅游 > 正文

董奉,杏林佳话的「主角」

2020-03-10 12:07:42香港文汇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董奉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建安三神医雕像。 网上图片

  ■ 肖 蓟

  如果把成语「杏林佳话」演绎成一齣戏,则庐山是舞台,董奉是主角。

  董奉(220-280年),字君异,侯官(今福建长乐)人。医术高明,与南阳张机、谯郡华佗齐名,并称「建安三神医」,晚年到豫章(今江西)庐山隐居,施医济世,开创了生态和谐、藥食同源的杏林园。己亥之夏的一天上午,重返庐山探亲避暑的我,独自一人专程前往坐落在风景秀丽的芦林湖畔庐山博物馆参观。

  但见「名人与庐山」展厅《前言》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自西汉以来,尤其东晋之后,庐山的奇秀风光,为世人所嚮往,历代名人纷至沓来,在庐山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蹟、诗词歌赋、摩崖石刻、故事传说......我们在跨越二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撷取二十一位代表人物,供观众品读。」我注意到,在这些代表人物中,「福建老乡」董奉,名列「第二」,排在首次将「庐山」载入《史记》的司马迁之后。肉体之身,难免染病。人一旦染病,就得看医生。

  从这个角度讲,医生是人们身体健康的「保护神」。因此,人们为了表达对医生的感激之情,常常会赠送一块「杏林春暖」之类的匾额或锦旗;如若称讚医界后起之秀,往往谓之曰「杏林新秀」;称颂德高望重的医家,则誉之为「誉满杏林」。医家与「杏林」,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人们之所以把二者联繫起来,甚至以「杏林」作为医界的代名词,都与发生在董奉身上的一段历史佳话有关。

  董奉,是三国时期吴国的一位杰出医学家。他精通医理、医术精湛,不仅善於治疗常见病、多发病,而且对危重病人的抢救与治疗,往往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久而久之,声名远扬。老百姓因此十分敬重他,甚至把他视为「仙人」。就连大诗人李白,唐朝著名诗人、画家王维,都对董奉讚誉有加。这是从「名人与庐山」展厅中,在介绍董奉的展板上发现的。李白的《送二季之江东》写道:「云峰出远海,帆影挂清川。禹穴藏书地,匡山种杏田。此行俱有适,迟尔早归旋。」王维的《送张舍人佐江州同薛璩十韵》诗云:「香炉远峰幽,石镜澄湖泻。董奉杏成林,陶潜菊盈把。范蠡常好之,庐山我心也。」

  「生命至重,有贵千金。」但凡常人,无不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千百年来,民间流传着孙思邈、刘完素等多个「一针救二命」的故事版本。殊不知,董奉也有起死回生的本领。据《三国志.士燮传》注引,交州刺史士燮得恶疾昏死已三日之久,仙人董奉用自製藥丸一粒塞入士燮口中并灌入少许水,捧其头摇消之,食顷,昏死的士燮便神奇般地张开眼睛,手脚也能动弹了,「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遂复常。」一个「已死」之人,只用一粒藥丸,就把他从死神手裡拉了回来,恢复正常。董奉医术之高明,由此可见一般。

  古往今来,有的人一旦在某方面造诣比别人深、本事比别人大,往往自鸣得意、自我膨胀,不是高高在上,便是处处摆谱。就连少数医术好的医生,也爱端架子,在危难病人面前,不见「烧香」不「显灵」。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董奉则不然。儘管医名大振,求治者接踵而至,但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一如既往,坚持为人治病不收财礼,只要求治好一个轻病人,种杏树一株;治好一个重病人,种杏树五株。

  年复一年,他的房前屋后,杏树成林,生机勃勃,鬱鬱葱葱,胜似佳境。每当春天到来,繁花似锦,春色满园。待到金秋时节,硕果纍纍,百里飘香。董奉安民告示:欲购杏者,每一器穀,易一器杏,自行取去,不必通报。於是,每年以杏换得大量粮食,除去自给之外,全部用於救助那些老弱病贫、无依无靠的患者。就这样,口口相传,人人敬佩。了解他的人,都称他为「董林杏仙」。「杏林佳话」,由此而生。

  董奉的大名与杏林故事,九江相关史料中有记载。明嘉靖《九江府志》卷三中,就有关於「莲花峰董奉杏林」的记载。莲花峰,位於庐山旅遊区中区。因山顶有若干小峰攥簇,如同一瓣瓣莲萼,故而得名。《浔阳志.董奉太乙观》,也有「董奉居庐山大中祥符观」的表述。九江,古时有寻阳与浔阳之称。《寻阳记》中有:「杏在此岭上,有树百株,今犹称董先生杏林」的表述。

  民心是杆秤。行医济世的董奉,用言行与举止,赢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因此,闻名遐迩,颂声载道。可是,自古人生谁无死。神医董奉,也不例外。吴天纪四年(280年),董奉不幸逝世。庐山一带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后,於杏林中设立祭坛,祭祀这位仁慈名医。不仅如此,知恩图报的人们,还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等,以纪念这位精诚大医。天长日久,杏林一词渐渐成为医家的「代名词」--人们则喜欢用「杏林春满」「杏林佳话」「誉满杏林」之类的词语,讚美像董奉一样医术高明、道德高尚的医生。

  董奉虽然客死他乡,但家乡的人们非但没有忘记他,而且将福州长乐的一座山命名为董奉山。董奉山,原名福山,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说,福州是「因州西北有福山,故名」。清乾隆《福州府志》按语则说:「福山,今名董峰山,属长乐县。」正所谓,金盃银盃,不如百姓口碑。随着「杏林佳话」的流传,今人还在董奉的老家,开闢了董奉山国家森林公园、百福公园,并在福州市长乐区古槐镇龙田村与雁堂村交界处,建起一座仿后汉三国时代风格的董奉草堂。草堂四周遍植杏树,使身临其境的人们,能够感受「杏林春暖」千古佳话的意境与韵味。

  北宋江陵府公安县人、著名学者张景的《题董真人》诗云:「桃花漫说武陵源,误杀刘郎不得仙。争似莲花峰下客,栽成红杏上青天。」其中,「莲花峰下客」,说的便是董奉「栽杏成仙」的故事。据九江的战友介绍,今江西九江董氏原行医处仍有杏林。据说,董奉不单医术高明,而且勇於为民除害。

  当年,江西江河溪涧裡多有巨蟒出现,经常危害人畜安全,董奉便设法杀之。今年是董奉诞辰1800周年。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董奉一生,救了无数生命,按照这一说法推论,不知造了多少浮屠。正因如此,他离开人世漫漫1740年,后人依然记得他、深切缅怀他。可以断言,由他而衍生的杏林佳话,必将口口相传、历久弥新,代代流芳、永世传扬。

责任编辑:楚长城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