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故事不好写,容易遭人误解。我与美国直接接触,始於2005年。最近一次去美国,也是整整十年前的事了。十年来,美国在变,中国在变,我自己也在变,美国的故事越发不好写了。但是,当年三度赴美,所思所想,一直在心裏搁着,不写出来总觉得是个缺憾。於是翻出旧笔记本,把当时的一些记录略加整理,补上这个缺憾。
无论是从政治生态、文化特色还是经济结构上看,美国都不是一个整体。东海岸体现了美国作为世界领袖的存在,中部通常被视为传统美国的代表,西海岸则以多元的文化和张扬的个性,更多地指向美国精神和美国梦。
说起来,到香港工作后,出国机会并不多,两三年才一次。因机会难得,同事们都不愿意重複出访同一个国家。我却阴差阳错,来港后前三次出访都是去的美国,持续六年,累计两个半月。而凑巧的是,这三次分别从东海岸的纽约、西海岸的旧金山、中部的芝加哥入境,真切地领略了三个不同的美国。
东海岸大都会的喧闹,中部大农场的宁静,这些故事暂且不讲,先把目光投向西部。荷里活西部片,是表现美国西部开发的神话,历久不衰。其中一些符号和象征,那具有传奇色彩的牛仔形象,那可以看得到地平线的蛮荒原野,那跃马驰骋持枪格鬥的激烈场面......无不以艺术的手法创设了一种理想範式,形象地反映美利坚民族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倾向。而阿诺舒华辛力加的传奇故事,则是美国精神和美国梦的现实版。这位21岁才从奥地利移民美国的健身运动员、荷里活动作片巨星、56岁出任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八年后离开政坛,重操旧业,继续演绎荷里活的风流。
我与美国西海岸的故事,发生在2008年深秋,去旧金山参加为期三周的考察培训。旧金山是加利福尼亚州府,时任加利福尼亚州长,正是阿诺舒华辛。其时,美国大选正酣,阿诺舒华辛属於共和党阵营,而当年风头最劲的总统候选人却是民主党人奥巴马。
旧金山,大约是华人数代移民美国最集中的地区,时时处处有一种亲切感。我们一行二十余人,住在城郊的一个社区,超市裏可以用粤语和普通话交谈,饭店裏可以吃到地道的中国菜。入夜后,天空繁星点点,低矮的建筑,稀疏的行人,若明若暗的霓虹灯,在清凉的秋风中演绎出某种怀旧的风情,让人想起故乡的小镇,心思便被柔柔地牵动。
事实上,旧金山原本就是华人对这个城市的称呼。它的本名叫圣弗朗西斯科,源自十六世纪西班牙神父Francisco Palou在当地建立的圣弗朗西斯科要塞。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圣弗朗西斯科发现金矿,淘金的人流从世界各地纷至沓来。十年后,澳洲发现金矿,人流又湧向澳洲,这裏便被称作了旧金山。
金矿停止了开採,旧金山的活力并未衰减,反而通过一代一代革故鼎新,持续惊艳着世界。十九世纪末史丹福大学的创办,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金门大桥的建造,二战后始於矽谷成於全球的高科技产业迅猛崛起,一次次把这片热土推到世人面前。
西天福地话悠悠,浴火凤凰且未休
莫说金山十年事,但看学府百岁猷
铁桥姿肆飞天堑,矽谷标新立浪头
一片风光终不老,只缘代代写春秋
当然,这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1906年大地震留下的伤痛记忆永难磨灭,却也成为旧金山浴火重生的契机。大地震及其引起的大火彻底摧毁了原来的城市,四分之三的房屋损毁,30万人无家可归。庞大的城市重建计劃启动了,并随着大批居民向周边迁移,整个湾区被联成一片,现代化都市圈的雏形脱颖而出。
华人在旧金山的强大存在,与这场大地震不无关係。自1882年《排华法案》通过以来,华人移民倍受歧视。地震大火烧毁了当时市政厅的档案记录,让许多华人看到了机会。他们通过购买伪造的出生纸,以美籍华人儿女的身份入籍,即后人所称的「纸儿子」。据估计,1910年到1940年之间,移民美国的华人约17.5万,其中80%以上是纸儿子。纸儿子的出现,造成许多华人后裔无法回归真实的姓氏和家族,成为特殊的华人移民群体。
旧金山都会区,可以说是全球族群最多元的地区,也是文化最多元的地区。据说,随着世界各地移民的湧入,原本佔优势的欧裔白人已成为少数族群。
我们访学期间,恰逢同性婚姻问题成为坊间焦点,加州最高法院正就此进行最终裁决。旧金山历来是同性恋的大本营,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一年一度的同性恋大遊行举世闻名。各地同性恋、双性恋、变性人纷纷前来参与,加上国内外遊客,人数多达数十万。从2004年2月起,市长加文纽森开始签发同性婚姻证书,其法律效力却引起巨大争议。直至2008年10月加州最高法院裁决同性婚姻违法前,共有4,161对同性伴侣领取了婚姻证书。裁决当天,市政厅前人头攒动,不少同性恋者前来搭乘领证的末班车。看着那些同性恋人优雅的举止,轻言细语,含情脉脉,我一下子改变了对同性恋的偏见。毕竟,任何一种真心付出的爱,都是值得尊重的。
旅遊是旧金山的名片,也是支柱产业之一。由於拥有大型旅馆、良好餐饮设施、成熟专业服务和世界级展览馆,旧金山是北美最受欢迎的会展经济中心。人们常常在歌曲、电影及流行文化裏领略旧金山的魅力,对它的一些地标耳熟能详。著名的渔人码头,每年接待遊客超过1,600万人。徜徉在旧金山街头,沐浴着清爽宜人的秋风和开放自由的氛围,一种多元文化的浸润气息和閒适感扑面而来。
显然,旧金山故事所演绎的,不单是物质上的诉求,它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精神上的张力、一种持续性。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美国精神吧,希望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男男女女,在多元互动中生生不息。无论你个性多麼独特,思维多麼古怪,出身多麼寒微,都有机会通过努力和奋鬥,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