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旅游 > 正文

【历史与空间】百年沧桑余庆桥/肖 蓟

2020-06-12 09:00:48香港文汇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桥,是架在水上或空中,便於通行的建筑物。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发端於隋,兴盛於宋。遍布神州大地的桥,编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连接着祖国的四面八方。中国古代桥樑的建筑艺术,不少是世界桥樑史上的创举,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屹立於福建省武夷山市郊的余庆桥,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南门街,是武夷山市老城区唯一一条旧貌尚存的老街。历经百年沧桑、生死劫难的余庆桥,就静静横臥在南门街南端的崇阳溪上。那天,我与几位好友结伴,前往武夷山观光遊览。机会难得,我坚持要去看看余庆桥。下午三点多鐘,我们从武夷宫出发,穿过颇为热闹的市区,七弯八绕来到南门街路口,小车拐进不足三米宽的单行道。两边商舖林立,纵然谨慎驾驶,还是行进缓慢。为了赢得时间,乾脆下车步行。

  几分鐘后,来到余庆桥桥头。顺着台阶望去,余庆桥高高在上。我没有急於上桥,而是先到桥下拍照。校友季红和另一位女教师,站在桥上,凭栏招手,脑海裏顿时浮现出美国电影《廊桥遗梦》的镜头。走上桥面,发现美轮美奂的余庆桥,与周边环境协调和谐、相得益彰:平视四周,如画景色尽收眼底;俯瞰桥下,清波蕩漾奔流不息;仰望头顶,或粗或细,或长或短的木构件,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令人歎为观止。触景生情,心中敬意顿生、浮想联翩......

  余庆桥,建於清光绪十三年(1887),是我国现存廊桥中,既极为罕见,又极具历史价值的一座古廊桥。2006年,跻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余庆桥的问世,得益於一个仁者孝子。据民国《崇安县新志》记载:「(崇安)南郊阻大河,行者病涉,敬熙秉母命,以三万金创余庆、垂裕二桥,雄伟为闽北冠。」

  敬熙,即崇安(今武夷山市)人朱敬熙(1852-1917),清朝附生(指初考入府、州、县学,而无廪膳可领的生员),著名缙绅,田产居全县之首。因捐金,遂援例为农部郎中。后以花翎二品衔改道员,候补浙江。他乐於做好事办善事,曾资助修复景贤书院和武夷精舍,而他以朱熹裔孙的名义,重修朱熹创建的五夫「社仓」,迄今仍保存完好。

  当年,为了给母亲献寿、给乡亲造福,他出资三万银元,在古城南郊崇阳溪的溪中洲(师姑洲,又名沙古洲)处,修建余庆、垂裕二桥。建成后的姐妹桥,成为闽赣古道上辉煌的交通巨构,不单是造福一方的民生工程,而且是百姓心中的慈善丰碑,往来商旅对素有「闽邦邹鲁」与「金崇安」之称的古城,未临城池,仰止起敬。

  抗日战争时期,垂裕桥毁於火灾,文革期间,桥墩亦毁;余庆桥历经百年沧桑,得以独存,尤为珍贵。她见证了崇安清朝、民国与共和国的风云,定格了武夷山一个豪门望族的曾经辉煌,浓缩了武夷山一段惨烈嬗变的近代历史。

  闽北最长木拱廊桥之一的余庆桥,是闽北廊桥中名副其实的巅峰之作,雄姿不俗,气势不凡,其蕴涵的文物价值,备受专家学者的推崇和点讚。我国桥樑泰斗茅以升,曾有这样的评价:「这座桥的独特和重要之处是它的叠樑拱,这是北宋发明的一种建筑形式,而这种方式技术要求严、造价高,因此这座三拱桥极具价值,有『古化石』的意义,是很古老概念的现代遗存,非常珍贵。

  虽仅百年历史,却情繫千载文明。」著名建筑学者杨廷宝教授,考察了余庆桥后说:「像这样的桥樑全国已经少见,有历史价值,应给予保护。」专家讚誉和呼籲,得到政府重视,1982年,拨款四万余元,对余庆桥进行修葺。

  余庆桥,西北-东南走向,长79米,宽6.7米,拱高8.6米;桥上建有长廊,中间条石铺设走道,两侧铺砌鹅卵石。这座两台、两墩、三孔的伸臂斜撑木石结构虹樑拱形厝桥,集宏伟、古雅、莊重於一体,极具工程美、艺术美与人文美等审美价值。在工程科学美上,该桥是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木构虹拱桥樑的再现,偌大一座桥,不用一钉一铆,全靠榫卯连接,令人歎为观止。

  110多年前,余庆、垂裕二桥,同时建造,同样结构,且垂裕桥更长一些。如此浩大的工程,所耗木材与石料,均以上万立方计。凭栏远眺,我在想,如果说所用上好杉木,在林区武夷山尚不为难,八座桥台及桥墩,所用的巨量花岗岩石材,来自何处,如何运输?

  两座廊桥的台与墩,均由青褐色花岗岩精工雕砌而成。其中大的条石,每块重逾三吨。据悉,崇安城区方圆十千米,并无这类石材矿源。当年的崇溪上游,陆路为不能行车舆的鸟道,水路为急浅石攻舟的小溪,如此大块头、大数量的石材,怎样搬运,不得而知。无怪乎,至今仍是当地百姓街谈巷议的谜团。

  而该桥利用木结构斜撑悬臂分解传递受力原理製成虹形拱樑,以石板卵石作为桥面压镇以抗风抗震,用亭式长廊黛瓦披覆以防雨防腐等设计,则有极高的工艺技术和科研价值,在世界桥樑史上,有着显著的地位,备受专家学者称讚。

  在建筑艺术美上,余庆桥是江南风雨廊桥的经典,由长廊、中亭、门楼、虹拱、缓坡桥台、船形桥墩完美组合而成,不但有「增一分嫌长,减一分嫌短」之说,而且巧妙地体现了和谐对称的传统审美意识,匠心独具,令人叫绝。我注意到,余庆桥主体为西北-东南走向,而其东台坡道,却忽折向正东,呈现苍龙摆尾之形。

  它在保持传统建筑对称美的同时,打破绝对匀称的俗套,推陈出新的创意,俨如「画龙点睛」,使该桥静中有动,活灵活现起来。除此之外,余庆桥虽体量宏大,仍注重细节,不乏精雕细刻的艺术展示。如,四座台墩上的巨大鸟首,极具文化匠心与艺术魅力。它雉喙凤眼,昂首雄立於台墩的迎水面上,船形的墩体,自然而然成为该鸟的身躯。

  据说,这是一种叫鸢的水鸟,朱熹有「鸢飞月窟地,鱼跃水中天」联句。将每座台墩设计雕琢成鸢的形象,既寄讬了「鸢飞月窟地」的高远情怀,又寄讬了该桥骑在水鸟背上,能够「水涨桥高」,不惧怕洪魔的祈愿。可见,余庆桥不仅仅是一座古代交通工程,还是一座深涵民俗传统底蕴的建筑艺术巨构。无愧於世界桥樑建筑形式「活化石」的名分。

  举世无双的余庆桥,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她见证了武夷山的岁月沧桑与辉煌历史。孰料,天有不测风云。2011年5月28日,余庆桥因为失火,导致桥面木构部分轰然坍塌,给人留下无尽惋惜。所幸桥墩等基础部分,没有受到重创。

  2014年7月20日,余庆桥修复工程正式启动,按照「修旧如旧、恢复原貌」的原则,精心组织,用心修复。经过近两年紧锣密鼓的施工,2016年4月26日,修复工程圆满竣工。那天,徜徉在这座劫后新生的百岁「老桥」上,我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恨不能穿越时空隧道,去向智慧的先贤们致敬。


责任编辑:楚长城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