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会议旧址。 作者提供
庐山会议旧址,坐落在江西庐山牯岭东谷长冲河畔、掷笔峰麓的火莲院,海拔1,007米。原名庐山大礼堂的庐山会议旧址,始建於1935年,1937年竣工,与民国时期庐山传习学舍、庐山图书馆并称「庐山三大建筑」。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庐山人民剧院。庐山,是驰名中外的风景名胜,举世瞩目的政治、文化名山。在当代中国历史上,中共中央先后於1959年、1961年、1970年,在庐山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中央工作会议、九届二中全会。
今年是九届二中全会50周年。仲夏的一天,重返庐山的我,怀仰慕的心情,专程前往会址参观、怀想。40多年前,在庐山工作的我,不止一次走近庐山会址。那时的会址,披神秘面纱,人们只能在室外停留。1985年,庐山会址正式对外开放;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爱国主义教育重要基地。
这天上午,我从牯岭出发,心无旁骛,一往前行,不到20分鐘,便来到遊客接踵而至、争相拍照留念的会址前,观察发现,一排10棵枝繁叶茂、生机盎然的榕柏,个头高,腰杆粗,如同威严的士兵一样,长年累月,风雨无阻,忠实地守卫会址的安全。站在会址门前仰视,正门门头红底金字的「中国共产党庐山会议旧址」,以及仿毛体的「庐山人民剧院」6个红色大字,分外醒目,吸人眼球。登上几级石阶,步入会址大门,一尊鎏金毛泽东立身雕像,和蔼中透出尊严。
在会址一楼展厅裏,陈列部分与三次会议有关的珍贵实物、图片,以及文字资料。历史资料片--《庐山烟云》,将三次「庐山会议」剪辑彙编,自1995年5月1日开始,在会址大厅裏迴圈放映,声影并茂地向观众介绍中国共产党在庐山召开三次会议的主要内容,展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庐山的活动掠影。令人感慨,发人追思。二楼是影剧大厅和休息室。影剧大厅,亦即三次「庐山会议」会场,主席台依然保持半个世纪前九届二中全会时的原貌,凝神环顾,彷彿把参观者带回当年的会议现场......
1959年的庐山会议,实为7月2日至8月1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8月2日至16日的八届八中全会两次重要会议的总称。出席政治局扩大会议的,有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中央、国家机关一些部门的负责同志。这次会议的原定议题是总结经验教训,调整指标,继续纠正「左」倾错误。
毛泽东在会上讲话中提出19个问题,与会同志在讨论过程中,摆情况、谈感想,边开会、边学习,自由交流,各抒己见,轻鬆愉快,生动活泼,被称为「神仙会」。随后召开的八届八中全会,决定撤销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和周小舟四人分别担任的国防部长、总参谋长、中央书记处书记、外交部第一副部长和湖南省委第一书记职务,保留他们的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政治局委员和政治局候补委员职务,以观后效。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已先后为这些同志作出「平反」。
1961年8月23日至9月16日,中共中央在庐山人民剧院召开工作会议,会议由毛泽东主持,分别讨论了工业、粮食、财贸、教育等问题,重点是工业问题。会议通过了《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又称《工业七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又称高教六十条》)以及《关於轮训幹部的决定》。这次庐山会议,是讲求务实的会议,对於国民经济坚决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拉开了此后3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序幕。
9年之后,1970年8月23日,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在庐山人民剧院举行。会议原定主要议程有二:讨论和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拟提交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国民经济的年度计劃。孰料,在开幕式上,林彪突然抢先发言,不顾毛泽东多次提出不设国家主席的建议,大讲毛主席是天才,坚持要设国家主席。陈伯达、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等人,则在各小组会上争相发言,极力肯定和支持林彪的意见--建议在新宪法中,恢复「国家主席」一章。
毛泽东很快识破了林彪集团这一篡党夺权的阴谋,於8月31日发表了《我的一点意见》。严厉批评陈伯达「採取突然袭击,煽风点火,唯恐天下不乱,大有炸平庐山,停止地球转动之势」,号召全党学习马列著作,增强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能力。《意见》印发全会后,会议转入对陈伯达的揭发批判,随即中央宣布对陈伯达进行审查。
9月6日下午的闭幕式,由周恩来主持,毛泽东就党的路线教育问题、高级幹部的学习问题、党内外团结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全会基本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和会议公报,批准国务院《关於全国计劃会议和1970年国民经济计劃的报告》、《中央军委关於加强战备工作的报告》,为1971年开始的「四五」计劃打下良好的基础。九届二中全会结束后,党中央和毛泽东採取了一系列必要措施,削弱了林彪集团的权势,打乱了他们的阵脚,使其政治阴谋未能得逞。
三次庐山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那天,当我步入会场,站在黄色「警戒线」外,先把目光投向主席台,台后深绿色幕布前,悬挂毛主席巨幅画像,左右各立有五面红旗;主席台前一张白布铺盖的长桌上,整整齐齐摆放五个茶杯、五块姓名牌,中间为毛泽东,左右分别是:林彪、周恩来、陈伯达、康生。
主席台前两边墙上,黏有木框装裱、红底黄字的标语:「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岁!」继而观察会场,从后往前,数了一下,共有10排座位,每排分为「三节」,中间14个座位,左右各7个座位。每个座位前,都摆放着茶杯和姓名牌。「警戒线」内,有两个「1970年中央九届二中全会席位图」显示器,用红色、橘红色、金黄色、深红色等不同颜色,标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等;会场两边墙壁上,黏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等毛主席语录。
在会址工作多年的屈坤主任告诉我,庐山旧址,是中国迄今为止唯一保留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段特殊历史时期会场布置的礼堂。会场内所有陈列品,都是1970年中共中央九届二中全会召开时的原物,不曾更换过......
如同现场欣赏文艺演出、观看体育比赛一样,不同年龄、不同文化、不同心态的观众,有不同的收穫、不同的感受。就我而言,在庐山会议旧址一番参观下来,收穫最大、感受最深的,是会址中无处不有的历史脉动、若隐若现的历史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