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旅游 > 正文

“中国第一泥塑村”传承泥咕咕千年 上升美术与文化相融新高度

2022-07-26 09:49:41大公网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始于远古,兴于隋唐,依托黄河胶泥而产生的浚县泥泥咕咕是一种特色传统手工艺品,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浚县的杨玘屯村是浚县“泥咕咕”集中产地,上到七八十岁老人,下到四五岁孩童,人人懂泥塑、会泥塑,全村60%村民从事泥咕咕的创作、生产、销售,被誉为“中国第一泥塑村”。

浚县小乡村传承“泥咕咕”千年 成“历史的活化石 ”

  浚县“泥咕咕”是浚县民间对泥塑小玩具的俗称,与陕西凤翔泥塑、湖北黄陂泥塑等泥塑艺术不同,浚县“泥咕咕”里面是“空”的,有两个小孔,用嘴吹发出“咕咕”的声音似鸟叫,被称为“泥咕咕”。

  近日,大公网千村千面豫你相见——河南省乡村振兴系列采访活动走进鹤壁市浚县杨玘屯村。杨玘屯村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呢沽沽”的集中产地,素有“泥玩具之乡”、“中国泥塑第一村”之称,村内街道旁、民宅边,以鸟为造型的泥塑元素随处可见。

浚县小乡村传承“泥咕咕”千年 成“历史的活化石 ”

  当日下午,采访团一行走进憨刀文化创意园,浚县“泥咕咕”非遗传承人宋楷战正带领着几个村民在制作泥咕咕。“以前颜料欠缺,村民作为捏制者没有美术基础,只能选择身边可取可用的材料进行上色,有的村民就用墨汁上底色。”宋楷战解释,现在颜料丰富了,泥咕咕的色彩变得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

  初见泥咕咕,黑色、大红、大绿、纯白等原色绘出的各种花纹,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浚县泥咕咕造型简炼丰满,淳朴生动,粗犷豪放,形简神妙,大的50厘米,小的只有4至5厘米,寄托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浚县小乡村传承“泥咕咕”千年 成“历史的活化石 ”

  河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院长张新词在曾在一篇论文中提到,浚县泥咕咕是一种开放性、包容性极强的民间艺术,最早是纪念隋末农民起义军与隋军“黎阳会战”中阵亡将士而来,造型朴实、厚重、粗犷,以黑色为底,高纯度、高明度的原色或间色为辅的民间色彩,表现出热烈、奔放、淳朴、真挚的情感。

浚县小乡村传承“泥咕咕”千年 成“历史的活化石 ”

  浚县“泥咕咕”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虽然造型夸张,但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是对生活原型提炼之后升华的艺术品,承载和记录着悠远历史积淀下来的民俗民风。随着市场需求变化,浚县“泥咕咕”造型不断丰富,有十ニ生肖、飞禽走兽、水浒人物等一百多个品种。

  “现在,一些老手艺人依然保留着传统的画法,有些手艺人就会加入一些新颖文创元素,让消费者摆在家里更好看,也更具市场化。”宋楷战表示,每个手艺人所做泥咕咕风格各异,但整体造型与色彩依然传承传统风格,现在杨玘屯村泥咕咕制作已经出现宋氏、王氏、李氏、张氏四大流派。

浚县小乡村传承“泥咕咕”千年 成“历史的活化石 ”

  当2006年泥咕咕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身份之后,杨玘屯村也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泥玩具”之乡,宋楷战就开始思考“如何将原生态的泥咕咕融入现代人的文化生活,是我们泥咕咕艺人必须思考的问题”。他希望除了艺术收藏人士,泥咕咕还能被更多现代人所喜爱,让泥咕咕不再是杨玘屯老百姓手中几毛钱、几块钱的泥塑产品,而是上升到一种美术与文化的高度。

  “现在选择当一份事业,只想努力提升泥咕咕的艺术价值与影响力,让百姓手中几毛钱、几元钱的民间玩具变成一件具有国际视野的艺术品,让老祖宗留下的手艺传承下去,让泥咕咕文化发扬光大。”宋楷战说。

  让学院艺术与民间美术交融

  已经捏制泥咕咕16年的宋楷战是土生土长的杨玘屯村人,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捏制泥咕咕。对于宋楷战来说,经常为寻找一处好的黄胶泥跑遍村庄的整个山坡,捏制泥咕咕是一种生活,最开心的是跟泥在一起。2013年,宋楷战成立了河南省憨刀工艺美术品有限公司。经过多年打拼,他的公司拥有9个手工作坊、8个烧制窑炉,吸引周边多名下岗工人和返乡农民工到公司就业。

浚县小乡村传承“泥咕咕”千年 成“历史的活化石 ”

  2012年,宋楷战投入十几万元烧制带有泥咕咕元素的酒瓶,失败后继续坚持,最终成功烧制酒局与茶具,2016年拿到200万元的订单。近些年,宋楷战打造了黄河文化产业孵化园、泥咕咕美术馆、泥咕咕销售平台,也整合了一大批年轻人,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为了让浚县“泥咕咕”原生态文化被更多人认识,宋楷战成立了憨刀文化创意产业园作为大学生的实践基地,成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孔子学院、郑州大学等高等院校艺术系相关专业的第二课堂基地。目前,浚县“泥咕咕”已经跟着中国孔子学院出了6次国,深受国内外游客喜爱。

浚县小乡村传承“泥咕咕”千年 成“历史的活化石 ”

  目前,宋楷战还与大学进行合作,多次组织泥咕咕技能大赛。“通过专家教授、学生、手艺人一起比赛,不仅能够促进文化交流,同时也想看看杨玘屯村到底有多少年轻人、老手艺人在做泥咕咕,有多少人能传承泥咕咕。”宋楷战表示,通过几次比赛,看到大家之间的和谐与思想观念的转变,令人很欣慰,更有信心把泥咕咕文化发扬下去,更有责任把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传承下去。

  多年来,宋楷战让专家学者、高校学生走进杨玘屯村,让他们看到真正的民间传统文化,对于百姓来说,可以学习吸收大量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法,真正做到了学院艺术于民间美术的深度融合。

  千年庙会滋养泥咕咕

  浚县“泥咕咕”不断传承发展背后所依赖的是浚县古庙会。

  据史料记载,北魏时期庙会出现,泥咕咕随庙会的开展而走入百姓家,有研究者认为,泥咕咕最早来源于远古时期人们对于鸟的信仰和图腾崇拜,只是在隋唐时期得到了发展和壮大。

  浚县古庙会从正月初一至二月初二,历时月余,规模宏大,各种民间文艺表演团体、风味小吃、泥咕咕等手工艺品充满庙会的各个角落。每到庙会,很多游客慕名而来,泥咕咕出现在庙会每个角落,也成为大家必买的一件商品。

  售卖泥咕咕大多是浚县村民,其中杨玘屯村村民居多。每年秋收之后,村民就地取材储备黄胶泥,天气转凉全家人便开始制作泥咕咕,等到正月初一庙会开始,村民便拿去售卖。还有村民回忆,孩童时期是比较讨厌泥咕咕的,因为被父母要求捏泥咕咕而无法出去玩耍。

浚县小乡村传承“泥咕咕”千年 成“历史的活化石 ”

  在庙会售卖是泥咕咕多年来的生存状态,有了千年庙会的滋养,泥咕咕才能发展至今。有村民表示,如果没有古庙会,也就没了泥咕咕。

  浚县”正月庙会”闻名遐迩,是中原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是原生态文化的缩影,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国一民俗学者逛过庙会后称浚县庙会为”中国的狂欢节”。

  浚县“泥咕咕”数千年的传承历史,传递着各个时期的文化信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泥咕咕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被众多民俗专家称之为“历史的活化石”,为学界提供了一个值得研究的文化空间,从而使其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村民捏制泥咕咕月入10万元

  泥咕咕依赖千年庙会发展多年,而附近村民也凭借捏制泥咕咕手艺获取收益,走向致富。据了解,截止目前,西杨玘屯村拥有泥塑作坊、工作室290个,泥咕咕非遗传承人二十多位,全村60%村民从事泥咕咕的创作、生产和销售工作。

  在一村民家中记者看到,一家人正在捏制泥咕咕,娴熟的制作技法,流畅优美的颜色线条,一会儿活灵活现的生肖牛造型的泥咕咕就制作完成。在该村,像这样的家庭式泥咕咕作坊还有很多,泥咕咕已经成为该村致富的支柱产业。

浚县小乡村传承“泥咕咕”千年 成“历史的活化石 ”

  浚县“泥咕咕”以小手工作坊生产为主。农闲时节,全家男女老少围坐一起,和泥、造型各司其职,技艺娴熟,晾干的泥咕咕在自家小土窑进行烧制。那时,每家每户的窗台上、墙头上、灶台上,到处都摆满他们精心制作的泥咕咕。

  早前,有网友在微博上晒出杨玘屯村一位七旬老人手工捏泥咕咕50年,年入十万元,给孩子盖了楼房娶了媳妇,生活越过越富裕。视频内容显示,这位王大爷十几岁就开始捏泥咕咕,他的家族几辈人都捏制泥咕咕到集市上售卖,现在基本上都是客户上门预订。

  有网友评论:小时候奶奶每年都去大伾山上求平安,回来都会给小辈人带上泥咕咕,现在我们长大了每年也给更小的孩子带泥咕咕。

浚县小乡村传承“泥咕咕”千年 成“历史的活化石 ”

  现在浚县“泥咕咕”不仅出现在浚县正月古庙会,周口市淮阳县二月庙会也有泥咕咕的身影。随着网络的发展,泥咕咕还走到网络平台上,成为消费者摆在家里的艺术品,小朋友手中的玩具。

  制作工艺流程

  泥咕咕的制作从选泥到塑型、上色等,共细分为8个步骤。

  制作泥咕咕最基本的材料就是泥。地处黄河故道的西杨玘屯村,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这里出产的黄河胶泥成为了泥咕咕必不可少的重要原材料。“在黄河故道沉淀的胶泥经过过年后变成干土,与当地土看似一样但有很大的区别,这就需要有取土的经验。”加入适当的水经过反复捶打,让土的粘性释放出来,再通过手工揉搓,像面团一样光滑细腻。

  接下来是塑型,这个过程一般有模具制作,手工捏制,模具与手工相结合等方式进行,

  根据需要捏制成不同的造型,再打上一大一小两个孔。“打孔是个技术活,没有经验很难让泥咕咕发出声音。”

  能吹响,是泥咕咕塑型成功的重要评判标准。再经过晾晒,用黑、红、黄、蓝、绿等颜色绘制出各种图案,经高温烧制定型后才算正式完工。

责任编辑:李辉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