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下午,媒体采风团抵达芷江侗族自治县,这个人口仅30万出头的边陲小城,隶属于湖南省怀化市,全县区域总面积2099平方公里,素有“滇黔门户、黔楚咽喉”之称。它拥有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旧址、飞虎队纪念馆、芷江和平园等红色旅游景点,此外,还有龙津风雨桥、万和鼓楼等众多侗族特色文化旅游景点。
芷江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坊
走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旧址,重温“八年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出芷江”的重要时刻。1945年8月21日至23日,侵华日军投降代表今井武夫代表日本政府在湖南芷江向中国政府袒服乞降,为纪念芷江受降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当时的国民政府在芷江修建抗日胜利受降纪念坊,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历史见证,被誉为“中国凯旋门”,是全球六座凯旋门之一。受降纪念坊为三门四柱牌坊式建筑,建成于1946年2月,正南北向,青砖砌就,水泥粉刷,整个造型如同一个“血”字。寓意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是3500万军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警示后人要牢记历史,珍爱和平。
芷江航校训练机飞过芷江受降纪念坊(刘恩琛 摄)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旧址,还可以参观中国战区总受降旧址(包括受降会场旧址、中国陆军总司令部旧址、何应钦办公室、萧毅肃陈列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受降纪念碑林、七里桥旧址等。
受降仪式现场还原
飞虎队纪念馆
飞虎队纪念馆,是目前唯一一家全面反映陈纳德及所率领的飞虎队援华抗战的专题性纪念馆。坐落于芷江机场东边,由飞虎队纪念馆、空军作战指挥塔旧址和中美空军联队俱乐部旧址三栋建筑体构成。
“飞虎队”成员曾穿过的夹克以及缝在背后的求救血符(刘恩琛 摄)
纪念馆所在地正是当年飞虎队战斗机起飞的地方。求救血符、飞虎队员使用过的飞行氧气面罩、煤油炉、手电筒……馆内陈设的一件件旧物,无不记录着陈纳德及所率领的空军飞虎队援华抗战的历史。
飞虎老兵瞻仰英烈墙
万和鼓楼
万和鼓楼位于芷江县城舞水河东岸,是侗族标志性建筑,也是当今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侗族鼓楼群。由中心芦笙楼、琵琶楼、地筒楼与两个对歌楼五个鼓楼组成,鼓楼是侗寨人“冬烤火、夏歇凉、遇事击鼓聚众议事”之处,也是寨子里的人夜晚休息时,摆古、听歌、讲述本民族古老历史、传播侗族民间文化的场所。
侗族百姓在万和鼓楼前载歌载舞(刘恩琛 摄)
龙津风雨桥
世界上最长的侗乡风雨桥。初建于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年),史称“西南三楚第一桥”。全桥长246.7米,宽12.2米,为全木质结构,无一钉一铆,整体气势恢宏,犹如一条长廊横卧舞水,也是游客来芷江必“打卡”地之一。龙津风雨桥“半里廊桥半里市”的印象让人深刻,它已经完全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满满都是“人间烟火气”。(记者 刘恩琛 怀化报道,编辑 王孟飞)
龙津风雨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