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手指山,远景一览无余
大屿山、南丫岛、梅窝……相信不少人都去过数次,不过除此之外,离岛区还有更多文化特色值得我们发掘。本系列最后一期,就带大家到位於喜灵洲附近的坪洲,遊人们带着装备登上坪洲的最高点手指山,品尝必食的虾多士,更要找寻位於天后庙前墙边、历史悠久的“奉禁封船碑”。
在中环码头有很多不同的离岛渡轮,每次见到前往坪洲的人都比到长洲、南丫岛的少之又少,坪洲亦相对没什麼人推介。周末,我们搭上快船前往坪洲,由於渡轮班次不算太密,中午12点到码头,发现12点45分才有船。许多等船的人都备了行山杖、穿上行山鞋、背着大背包,三五成群,似乎都是有目标到坪洲登上手指山。
快船半个小时就抵达坪洲,首先摄入眼帘的是大型超级市场,旁边有一个体育馆,但人寥寥可数,不单止是遊人,岛上的居民也不多。码头旁边泊着数艘小船,不过现时已经很少人捕鱼为生。据了解,坪洲曾在英国租借新界期间发展为海产及山货转运站,由於坪洲四面环海,容易取得可烧製成石灰的材料,包括蠔壳、蚬壳、珊瑚等,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灰窰业得以发展,曾设多达11间灰窰厂,在1937年,当时全东南亚最大的“大中国火柴厂”就在坪洲启业。
手指山
手指山是坪洲的最高点,不少遊客都慕名而来。这座山高95米,从“凤萍亭”可以远眺香港景致,东面就是香港及香港半岛,南面有南丫岛和喜灵洲,西面是大屿山和愉景湾,而北面则有迪士尼乐园和青马大桥。站在这最高点,真的有点“大地在我脚下”的感觉。不过要登山也不是那麼容易,因为楼梯级多达三百多级,少些力气都真的很累,难怪不少遊人早早预备定工具轻鬆行山。我们沿着老少咸宜的家乐径前往,虽则还是感觉到有点累,不过还是能顺利登山。
拍过照片、欣赏过景色之后,我们选择了另一边楼梯落山,向着配水库出发,沿路见到一片大海离我们很近,更见有人在垂钓。
道德善堂
由於沿路的指示牌并不多,我们凭感觉继续往前走,遇到其他遊人,大家都非常乐意告知前面应当往哪边去。往码头方向回头走,见到一些山头有一些寮屋,外面则有田地仍有种植,不过有一些早已荒废了。途中更见到一座道教庙宇,名叫道德善堂,原本设在南湾,於1963年迁移,该庙供奉“道教三清”及其他神灵,如观音、大圣、北帝等。当初信奉道德善堂的人,大多数都是广东省海丰县青龙头村人,又称为“鹤佬人”,1949年,他们从海丰县迁居坪洲,由於生活困难,故多在坪洲灰窰厂工作维持生计。
虾多士
继续往下走,看见学校、民居,有时候从民居中偶有听到打麻将的声音,在路上却很少见到有居民走过,而附近的民居也不像长洲、南丫岛一样,在自己屋前摆放一些凉茶、凉果等叫卖,更多的是晒放的衣物。越走近码头,就开始见到有人群聚集,在“祺森冰室”更有不少遊客出出入入,听到的是“就是这间虾多士啦!”“上次食过好好食!”就算不是饭点时间,那时还是有很多人在排队为求一食即叫即整、热辣辣、外层脆口的虾多士。
其实在坪洲所见的餐厅并不多,选择来来去去可以说是只有几种。而且卖乾货的选择也不是说有很多,更加不会出现在门口叫卖拉客人的情况,大家都静待客人的来临。继续穿过大街小巷,有一些门店根本没有放任何售卖的货品,远望入店内,只见电视、沙发摆放着,门口亦都是开着,他们好像习惯了不用提防外人。也是,坪洲人口并不多,居民与居民之间都是认识的,有成年人看到小孩就问“去哪裏?妈咪呢?”看来大家都没有隔膜。
天后宫
在坪洲,有几间庙宇,如天后宫、金花庙等,坪洲的天后宫是岛上最早建立的寺庙,约建於1792年,历史悠久,此庙虽然曾多次重修,但仍然保有原有结构。由於坪洲居民大多是渔民,所以非常信奉天后。每年农曆三月的天后诞,坪洲人就会举行酬神活动;农曆七月廿一还会举行“祃行乡”。“祃行乡”是天后出巡的大日子,“祃”是天后,“行乡”则代表出巡,是岛上一个主要的醮祭活动,以保国泰民安和居民健康。
奉禁封船碑
不得不提的是隐藏在天后宫附近的石碑“奉禁封船碑”,它也代表了坪洲的历史。“封船”是指官府征用民间的渔船,而当年负责管辖相关的新安县官府,以诱捕海盗等藉口来征用民船,此举令到坪洲渔民失去了渔船,将之告到县正堂,后来县正堂立此通告,禁止征船,但渔民怕纸张不能久存,便筹款竖立此碑。
旧牛皮厂
继续往前走,看到一个较特别的洞口,洞口上挂有牛皮厂的门牌,不过前面的走廊并没有光,幸好我们趁着有阳光的时间,还是能看到路。原来这是被评为第三级历史建筑的旧牛皮厂,行入去会发现很多艺术作品,有一些颇为摄人眼球。附近主要以外国人居多,看来坪洲本地的居民都少在此聚首。
坪洲的面积是长洲的三分之一,但走起来也不觉得小,在滨海花园附近散散步吹吹风,还是挺写意。不少居民还偏向於在户外活动,一般老人家围着棋盘下象棋、四个人把麻将台搬去海边一边喝红酒,一边打麻将聊天,实行慢活生活,觉得他们很悠閒,三五知己聚首一堂,人生一大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