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槐树遗址位于黄河南岸高台地上、伊洛汇流入黄河处,东西长约1500米左右,南北宽约780米左右,残存面积达117万平方米。发现有仰韶文化中晚阶段3重大型环壕、具有最早瓮城结构的围墙、封闭式排状布局的大型中心居址、大型夯土基址、采用版筑法夯筑而成的大型连片块状夯土遗迹、3处共1700余座经过严格规划的大型公共墓地、3处夯土祭祀台遗迹、围绕中心夯土祭台周边的大型墓葬、与重要人物居住的大型建筑融合的用九个陶罐模拟的北斗九星天文遗迹、与丝绸起源有重要关联的最早家蚕牙雕艺术品、20多处人祭或动物祭的礼祀遗迹以及制陶作坊区、储水区、道路系统等,并出土了一大批仰韶文化时期丰富的文化遗物。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称,三重环壕组成的严密防御设施,在仰韶文化中晚阶段繁荣时期共存,连同融合北斗九星图案的重要建筑等遗迹,表明双槐树人在聚落布局中高度重视礼仪化设计思维,可能已有了较为成熟的"天地之中"宇宙观。
双槐树遗址连附近青台遗址的“北斗九星”大型遗迹及有关建筑,既是科学的天文遗迹,也明显具有特殊的人文含义。顾万发认为,这些高等级的人文与天文遗迹融合的现象,应是中国古代文明高度重视承天之命特征的早期典型代表。
双槐树遗址还出土有我国最早的骨质蚕雕艺术品。它是一条正在吐丝的家蚕形象,与青台遗址、汪沟村等周边同时期遗址出土的迄今最早丝绸实物一起,实证5300年前后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们已经从事养蚕缫丝。这一时期各地代表性文化的农业都较为发达,但并没有有与桑蚕纺织业有关的确切发现。从这一角度讲,位于黄河流域中心的以双槐树遗址为首的聚落群,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农桑文明发展史上时代最早的代表。
封闭式排状布局的巨型中心居址规模、布局结构和相关建筑的礼仪性质都已初具中国文明化社会早期大型宫室建筑的特征。顾万发认为,这些重大发现为探索夏商周三代大型宫室制度的源头提供了早期关键资料。
墓葬区内发现的大型夯土祭坛遗迹,连同青台的祭天坛台,是目前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时期遗址的首次发现。不仅让我们首次看到了黄河流域古人祭坛的实物,更利于加强中原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周边区域在祭坛文化以至高层礼仪制度方面的比较研究,也利于从更高层面和更广地域探讨中国古代精神层面的多元一体化问题。
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表示,双槐树遗址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的内涵、尤其是其社会发展模式和承载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古国时代的王都气象,尤其是北斗九星以及诸多凸显礼制和文明的现象,被后世夏商周等王朝文明所承袭和发扬,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主根脉有望追溯至此。
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认为,双槐树遗址实证了河洛地区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在同时期黄河流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社会分化程度最明显,是我们研究黄帝时代中原地区的文明化进程非常重要的材料。它的发现,必将帮助人们持续理清华夏文明发展的脉络、充分彰显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自豪感、自信心,增强文化凝聚力。
目前,双槐树遗址考古发掘项目成为郑州市级首个被纳入国家重大社科基金的人文项目;科技部将双槐树遗址作为全国11个具体项目之一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将对“双槐树”进一步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