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旅游 > 正文

河洛文化与世界文明|徐金星

2020-07-10 14:29:05洛阳日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2020年3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加快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指出:“河洛地区是炎黄二帝为中华民族奠基的主要区域,河洛文化是黄河文化的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论述,对我们跳出洛阳看洛阳、跳出河南看洛阳,加快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打造“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世界古都论坛永久会址”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文化

  河洛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河洛文化包括的史前文化、三皇五帝文化、河图洛书、五大学说(儒家学说、道家学说、佛家学说、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名人文化、姓氏文化、民俗文化、园林文化、牡丹文化、文物古迹,以及制度文化等,都是黄河文化、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文化、母文化和主流文化。

  儒家学说起源于洛阳。作为儒家学说核心内容的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区别于西方文化的基本特质。

  在仰韶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期的洛阳市孟津县妯娌遗址,就发现有石璧、穿孔石钺等属于礼器的器物;到了二里头时代的二里头遗址,发现了坐北向南、具有明显中轴线规划的大型宫室建筑群,出土的青铜礼器有鼎、爵、斝(jiǎ),玉制礼器有璋、圭、钺等,还有铜铃、石磬、陶铃、陶埙、漆鼓等乐器。许宏先生说:作为维护社会秩序之规范的“礼制”,“萌生于龙山时代,肇始于二里头时代”,“西周时代成熟的礼仪制度即应起源于此”。西周初年,周公在洛邑明堂“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礼乐典章制度。

  关于礼乐文化和周公、儒家学说的关系,《淮南子·要略》云:“周公受封于鲁,以此移风易俗。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范文澜先生说:“孟子以前,儒学实际就是礼学。”朱绍侯先生说:“孔子所谓的德治,就是礼治,孔子所谓的仁,其标准就是礼乐。”伊洛开源,洙泗承流。故儒家学说也被称为“周孔之教”。

  四大发明中至少有三项(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产生、发展于河洛地区。三部经典著作《诗经》《老子》《史记》,诞生于黄河流域。关于《诗经》,戴逸先生说:“如果做一下《诗经》的地望统计,河洛地区应该是首屈一指的。”《老子》是一部代表老子学术思想的伟大著作,而老子数十年任职、生活于东周洛邑,即今洛阳。这里的四大发明、三部经典著作,都是河洛文化、黄河文化、中华文化具有代表性的重大成果。

  2 河洛地区是东方文明的主要“根基”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表明: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以后,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位于黄河中下游的河洛地区,正是中原大地的中心。这里的史前文化,如从裴李岗文化算起,至今已延续了大约1万年之久。

  二里头文化,因偃师二里头遗址而得名。在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宫城、最早的城市干道网、最早的青铜铸造作坊、最早的青铜礼乐器群、最早的青铜近战兵器。二里头遗址陶器上发现的刻画符号总计有数十例,有学者认为,有的很可能就是早期文字。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团队认为:“多元一体文化现象背后的各地方社会……在长期的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取长补短,最终融汇凝聚出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文明核心,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

  有关炎黄二帝的传说,据马世之先生研究:“以有蟜氏居地平逢山为中心,在黄河之南,东起郑州,西至灵宝,形成一个著名的少典-有蟜与炎黄文化带。”可以看出,这个文化带,正是河洛地区的中心地带。这个地带就有3座古都——洛阳、郑州、开封。

  严文明先生在《东方文明的摇篮》一文中指出:“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来说,最主要的是两极,即以西亚两河流域为根基发展起来的西方文明和以东亚大两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为根基发展起来的东方文明……这两个文明体系本身的发展和相互关系,便构成了世界历史的主要内容。”我们知道,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体,而黄河文明的中心,是在黄河中下游的河洛地区。因此,我们可以把河洛地区视为形成、发展中华文明、东方文明的“根基”或主要“根基”。

  3 丝绸之路是洛阳古代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丝绸之路是古代联结东方和西方的一条交通大动脉。

  据《穆天子传》载:周穆王十三年(公元前964年),周穆王乘坐八骏大车,携带大量丝织品等礼物西游。他的出发点、返回终点都是洛阳,往返行程三万五千里。不少研究者认为,《穆天子传》所提供的材料,说明早在西汉张骞“凿空”之前,中国内地和中亚之间已有交往和接触。

  穆天子西行800多年后,公元前138年,张骞由长安出使西域,按一般说法,此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

  西汉末年,王莽篡政,天下大乱,丝绸之路随之中断半个世纪以上。到了东汉,班超出使并驻守西域30年,重新开辟并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国家文物局在丝绸之路“申遗”研究专题会议上,对丝绸之路东端起点所下的定义是:始于中国汉代时的东、西两京——洛阳和长安。

  《洛阳市志·交通志》将丝绸之路作为洛阳古代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列出的主要线路有七条:

  第一条,洛阳通西域道(即通常所称的陆上丝绸之路)。

  第二条,洛阳通中天竺(中印度)道。

  第三条,洛阳通掸国道。掸国,古国名,地在今我国云南与缅甸边境,即“西南丝绸之路”。

  第四条,洛阳通林邑道。林邑,地在今越南中南部。

  第五条,洛阳通日本道。

  第六条,洛阳通高丽道。高丽,古国名,地在今我国辽宁、吉林及朝鲜半岛境内。

  第七条,洛阳通云中道。云中指云中郡,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东北。该道以洛阳为起点,北抵蒙古高原,与“北方草原丝绸之路”连接。

  以上以洛阳为起点的交通线,都是国际性交往通道,由洛阳通向了世界范围内众多国家和地区。

  《后汉书·西域传》载:“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郡名,地在今越南中部)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大秦,即罗马帝国;安敦,一般认为是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这应是大秦国与东汉王朝的第一次直接交往。大秦使者走的是海上丝绸之路。

  洛阳是陆上丝绸之路与隋唐大运河唯一的交会点,隋唐大运河是连通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纽带。由隋唐大运河南端的余杭(今杭州),经浙东运河达宁波,由此沿海路赴日本,是中日之间距离最短的航线。

  洛阳曾长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或中心之一,也长期是国际上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或中心之一。河洛文化是黄河文化、中华文化的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河洛地区是形成、发展中华文明、东方文明的“根基”或主要“根基”,洛阳又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这些为我们今天打造“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等,提供了极为优越的甚至是独具的前提和条件。相信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实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达到!

责任编辑:楚长城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