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旅游 > 大公旅讯 > 正文

香港人正在挤爆深圳

2023-08-22 16:07:22大公文汇全媒体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每个平常的周末,香港人蜂拥过关,涌向深圳,一如过去二十多年内地游客蜂拥到香港血拼。

深圳人说:“差点以为到了香港”。

香港入境处统计,港人北上远多于内地客南下,7月至8中天天有逆差。

香港01图片

深圳罗湖的金光华广场,福田的COCO Park或皇庭广场,南山的万象天地几个地方,到处闪现着香港人的影子。

打个车20多块钱就到了,交通简直太方便了!

“皇庭广场都被香港人占领了,人多到空调都不冷”。哈哈。

“这辈子没见过那么多香港人。不少深圳人反映,满大街都是操着香港粤语口音的人。

深圳容得下也乐见港人挤爆深圳,“你来你先”,“来了就是深圳人

面对大举到来的港人,深圳像过去几十年一样敞开欢迎。

由于来深圳的香港同胞太多,有网友总结出一些香港人的特征,包括并不限于:现金支付、运动鞋、双肩包、滴露免洗洗手液、说话夹带英文……

还有“商场里偷偷摸摸观察别人怎么用手机点单的”,大概率也是香港人。

星期天晚上的深圳地铁4号线,仿佛成为香港朋友特供,放眼望去都是大包小箱拖家带口说粤语的人。

“笑发财了,深圳到香港的地铁上一车鲍师傅。”深圳开往香港的地铁上含“鲍”量极高,他们挤满了地铁车厢,跟人交流着粤语,带着包裹和深圳人不会带的美食伴手礼。

“鲍师傅”已经成为“反向代购”最常见的伴手礼。

有网友调侃“香港居民凭一举之力拉动了鲍师傅的GDP”。

光凭外表辨认香港人,可以看看谁手上提了橘黄色的袋子,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爱马仕,实则是新锐“芝士蛋糕界爱马仕”KUMO KUMO,深受香港人喜欢。

作为“奶茶之都”的深圳,几乎遍地都是奶茶店。本土的喜茶、奈雪,还有网红茶饮品牌阿嬷手作、一点点等,都是香港人的“新宠”,一到周末店面大排长龙。

甚至香港年轻人学会了用WeChat小程序下单,一位“港仔”分享:阿嬷手作福田罗湖的店几乎都是200单以上的排队,好在他老早下单了。

香港人来深圳主打一个报复性消费。商场到处挤满了香港人。

炭烧自动串,撸了;

茅台冰淇淋,嗑了;

太二酸菜鱼,吃了;

卓越intown,逛了;

外卖丘大叔,点了;

写字楼酒吧,喝了!

流连到晚上11点才舍得回香港,人均350。

当然,资深的老饕,已经对网红餐饮品牌脱敏,他们的新宠是充满烟火气的深圳夜市/路边摊,铁板鱿鱼、臭豆腐、东北烧烤,钵钵鸡......

深圳,这个内地人眼中十足的美食荒漠,成了港人眼中的美食天堂

说深圳是“美食荒漠”,因为这儿来来去去的名菜就一个椰子鸡。但在香港朋友听来,觉得你在凡尔赛。

毕竟,“香港人可能是全中国唯一一个觉得深圳有美食的群体”。

在内地大学生发起特种兵旅游后,香港朋友也不甘示弱。小红书上,有人发起“香港人周末占领深圳计划”。她们自我调侃是“香港土鳖”,记录下来深圳吃喝玩乐的流水账。

早晨7点出发,除了打卡网红美食店之外,还要把美甲、按摩、美容、唱K都安排上,才不枉跑一趟。

看完香港人在深圳的“特种兵式旅游”,深圳本地人都会自歎不如:“我一个深圳local,要看香港群众发帖了解深圳的吃喝玩乐”。

甚至,香港朋友把深圳商场冷气都统计出来了哈哈哈哈!

深圳从“搞钱城市”变身“旅游城市”,香港人功不可没。

自今年2月6日内地香港全面恢复“通关”后,访港旅客数据不断刷新纪录,“赴港热”的热度,被“来深热”盖过。

来一趟恨不得点800个!社交媒体上,香港年轻人喜欢自嘲“香港穷人占领深圳”,背后的潜台词是——香港赚钱深圳花,简直不要太爽。

这点跟中国人跑到泰国、越南消费是一样的,都是“降维打击”

有港妈为了追求极致“省钱”,在深圳购买瓜果蔬菜返港,于是出现了香港人拎着蔬菜过关的名场面。不得不说,香港人是懂生活的。

提着一袋子菜过关的香港阿姨。

据香港政府统计处数据,2022年香港本地居民总收入41万港币,折合人民币近38万元,月均3.17万元,差不多是人均腾讯的水平。

而2022年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718元人民币,是香港的约六分之一。就连最低工资标准,香港都是每小时40港币,而深圳(非全日制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每小时22.2元人民币。

也许在香港,这些自嘲“香港穷鬼”的人,一定程度上确实不富裕,因为香港是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之一,香港的物价甚至连“之一”都可以去掉。

在香港,想在好一点的位置租房,一个月大概需要5000到8000港币,坐一趟地铁就要几十块起步,的士更是30港币起步。

餐厅吃饭,物价基本上是内地2-3倍的,一份扬州炒饭78,一碗蒜苗白饭12,一瓶矿泉水要10块。

难怪香港人说,“港人进城是真快乐啊!一桌子湖南菜才300多块,这在香港是不敢想像的。”

香港人来深圳卡拉OK,发现花200+可以包4-6人的包间,还送酒水和果盘,播放的歌单比香港还香港,而这在香港得人均200+。

剪发、按摩和美甲,是“港人进深”三件套。

“在那边(香港)按摩一次的费用,够来这边(深圳)剪发、按摩、美甲三件套了”。还有香港网友分享,“深圳牙科真的很便宜,我在深圳洗牙66,在香港最便宜也要200”。

所以哪有什么“香港穷人”啊,来了深圳就是大金主拿着平均3万月薪的香港人来到深圳,看到只花香港物价三分之一的钱,就能吃好、喝好、玩好,不禁发出感慨:深圳,香港人的天堂,空气都是甜的。

由于深圳美食对香港人太过有吸引力,有香港人开始叫“跨境外卖”。深港关口的桌子上,挤爆了港人叫的代取的外卖。

从前的香港“代购族”,开始“反向代购”,他们给香港朋友普及微信接龙、小红书私信下单,一杯奶茶10块钱的代购费,加起来还是比在香港当地喝奶茶便宜不少。

接单后,大部分美食代购们,都会选择通过从深圳发往香港的地铁投喂客户。

三联生活週刊如此写道:

“香港客户个个在沿途翘首企盼——你要找他们租房,有可能会放你鸽子,但没人真的敢在取餐这事上不守时。”

“要知道,每站只停不到1分钟,错过了就错过了,还会上代购的黑名单,以后别说是想吃鲍师傅,康师傅都不给你带。”

在给香港朋友普及内地美食文化博大精深这一块,内地的社交媒体功不可没。香港的年轻人,除了常用ins,也是小红书、大众点评等APP资深用户。

香港媒体报道,清明假期,由于大批香港市民北上旅游,一时间内地应用手机App的排名急升,比如高德地图由第8位跳升至第3位,美团与大众点评也在短时间内进入前10名,小红书(第10位)、铁路12306(第14位)、百度地图(第16位)、支付宝(第18位)以及美团外卖(第20位)。

当然,让港人欲罢不能的,是来到内地,才更能体会到什么是“顾客是上帝”。毕竟广东的服务水平,是出了名的好。

“可以用‘天差地别’来形容。阿嬷手作会跟我说‘你好,欢迎回家’,酸菜鱼会跟我说‘欢迎来吃酸菜鱼’,正规SPA店的小姐姐会跟我说‘帅哥又见面了’。”一位香港网友如此分享。

遇到不熟练手机点单的香港人,深圳人也会搭把手,“刚帮两个大叔点了9.9的瑞幸”。

时代变了!

要知道,前些年都是内地富婆在香港血拼的名场面。她们拖着箱子,打扮时髦,抵达尖沙咀后像买白菜一样抢奢侈品:Chanel的太阳镜,LV的手袋,Gucci的鞋和皮带……

2011年世界上一半的奢侈品都是国人买走的。离得最近的香港自然是最主要的“货源地,几十万几百万的箱包、珠宝、手表,源源不断从关口流入内地。

如今深圳人去消费,更热衷于爬山、亲子出行、参加活动与逛展。无怪乎有人说,香港人来深圳消费,深圳人却去香港爬山。

十来年过去,好像有种神秘力量带来了这些新的变化。

这种神秘的东方力量是什么呢?评论区交给你们。

责任编辑:张菡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