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旅游 > 大公旅讯 > 正文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推动河南发展的精神力量

2024-10-12 09:16:54大公网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长期居于主根主脉地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的“文化长廊”。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成为推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本篇文章将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出发,结合河南的实际发展需求,详细探讨如何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河南发展。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的重大问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更是推动当代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动力。

  1.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讲话,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

  2.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我们一直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我们又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我说过,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思想在河南的具体实践中,表现为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现代发展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动力。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殷墟、龙门石窟等世界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是河南在新时代发展中应当汲取的营养,在河南推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做好推进“两个结合”。

  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使命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使命,这一命题植根于对文化多样性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深刻认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多样性是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弘扬与保护不仅是对历史的一种尊重,也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一种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认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文化的作用不可替代,它不仅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更是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重要支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是经济的复兴,更是文化的复兴,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它关乎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兴衰。在这一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创新,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1. 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与现代治理理念的契合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以人为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想之一,其核心是强调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在古代,诸如《尚书》中提出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等思想,深刻体现了统治者关心人民福祉的理念。在河南的现代治理中,这一思想可以为社会管理提供借鉴。比如,近年来河南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正是因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注重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2.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精神与河南发展的内在动力

  “自强不息”是中华文化中永恒的精神力量,出自《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了人应当不断进取,迎难而上。这一精神正是河南人民在艰苦环境中奋斗的真实写照。河南地处中部,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生态环境脆弱,但河南人民从未因此放弃前进的脚步。近些年,河南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手段,逐步改善了发展环境。 

  农业科技方面,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郑麦7698的选育与应用亩产超700公斤,解决了我国优质强筋小麦产量普遍低于普通高产品种的难题,这一成果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农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产业升级方面,河南制造的异形全断面隧道掘进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研制出世界首台马蹄形盾构机,掘进效率提高了5倍,这标志着河南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诸如此类正是“自强不息”精神在河南现代发展的生动体现。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脉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但不能丢了老祖宗,数典忘祖就等于割断了魂脉和根脉,最终会犯失去魂脉和根脉的颠覆性错误。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吸收了诸如“天下为公”“和而不同”“民为邦本”等传统理念,这些理念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公正与人民主体地位等价值观念相契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有助于增强理论的民族性,使其更易于被中国人民接受和理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许多元素都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和价值,如“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等理念,都是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解读和应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某些方面被重新诠释和创新,使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从而推动了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脉,二者的结合不仅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也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推进河南发展的精神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智慧可以为河南的发展提供多方面的精神力量,这些文化资源和精神价值不仅是河南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促进河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1. 弘扬中华文化,推动河南文化产业繁荣

  河南拥有独特的文化资源,如黄河文化、黄帝文化、农耕文化等,这些资源不仅是河南的历史遗产,也是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通过挖掘和弘扬这些文化资源,河南可以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例如,河南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虚拟现实等,推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同时,河南也可以通过举办黄河文化交流等国际性活动,扩大文化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和文化投资者,从而促进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

  2.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生态文明建设的智慧

  河南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省份,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强调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思想为河南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智慧。近年来,河南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正是传统文化中生态理念的现代应用。未来发展中,河南可以进一步推广生态农业、绿色经济,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使生态文明成为河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3. 以中华文化精神激发创新驱动的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近代中国由盛到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封建统治者夜郎自大、因循守旧,畏惧变革、抱残守缺,跟不上世界发展潮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河南的发展过程中,创新驱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党的三中全会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指导,三中全会提出了要以创新驱动经济转型,这与中华文化中的“革故鼎新”精神相契合。河南作为中部的重要省份,应当在文化创新和经济转型方面积极探索,通过文化产业的繁荣,带动全省的经济发展。河南可以借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黄河文化、姓氏文化、戏曲文化等作为河南独特的文化资源,可以通过与旅游业、创意产业的结合,实现文化和经济的协同发展。同时,在文化传承中不断推动创新,使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形成河南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从传统经济模式向现代经济体系的跨越。

  结语

  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在新时代背景下,河南要秉持“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的初心,保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韧性,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增强文化自信,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与力量。

  作者:秦茂钧,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团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李辉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