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港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香港居民每天都要乘坐的交通工具,也是游客必打卡的独特城市体验。
而它的120号电车,成为了一个都市传说,如果你某天搭上它,便会幸运一整天……
说到这里,大概你已经猜到。“它”就是叮叮车,始建于1904年,到如今已经走过了121年的岁月,拥有最大的双层电车车队,因此成为了吉尼斯记录的保持者。
现如今,叮叮车所属的香港电车也加入了文旅推广的队伍中,3种不同车型,带你玩转港岛。
当旅拍成为一种人生记忆
每个人的记忆都是自己的私人文学,而记忆由无数个瞬间组成。
有人曾说,拍立得的美妙之处在于它的独一无二,就是那一时那一刻,世界上再也不会有第二个那样的瞬间。所以人生照片变得如此重要,它清楚地记录了我们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还有那份的心情。
位于永利街的嫣裳记
近些年来,旅拍在内地越来越盛行。人们会在三晋大地倚着院子轻举罗扇,也会在雪域高原抹上一丛高原红,更会在乌衣水巷学着浣纱姑娘足尖点清露,而香港……它复古与迷茫,老旧而现代,上世纪的香港电影告诉了我们何为“港风”?它是《胭脂扣》里梅艳芳一袭墨绿暗纹斜倚烟榻的痴情艳光,是《倾城之恋》里缪骞人一素到底却暗藏汹涌的情愫流动,也是《花样年华》里张曼玉掠过潮湿巷弄时,23套裹住的欲说还休。
导演们的镜头总爱用旗袍开衩处晃动的阴影丈量香港的疏离——那些高领盘扣锁着旧上海遗韵,缎面光泽却倒映着霓虹招牌的英文缩写。香港的旗袍,从来不止是一件衣裳,而是一段历史、一种姿态、一场无声的宣言。香港的精神符号中,旗袍永远会留下一抹倩影。
如今,香港电车集团推出的“叮叮旗袍套票”,为港式旅拍提供了最佳答案。
来到位于永利街的嫣裳记,推开花团锦簇的门房,一下就进入了旗袍的世界。电灯打出柔和的光晕,家具呈现旧时的韵味,各种样式和颜色的旗袍依次排开,让人目不暇接。此时,店主会根据每个人的身形和气质,挑选出最适合的那件。除了旗袍,店内也提供妆发服务,发丝盘绕,再看向镜中时,已然成为了一位从旧时光里走出的佳人。
说起为什么要做旗袍?主理人翁婷婷(Ding)表示,“我希望旗袍不仅是‘怀旧符号’,更是时尚选择。”作为一家主打“港工”旗袍的品牌,嫣裳记自2017年创立以来,已走过8个年头。
“开店前,我甚至没穿过旗袍,但它对我来说充满神秘感。”翁婷婷回忆道。一次日本和韩国之旅让她深受启发——为什么和服和韩服在当地如此普及,而旗袍却显得高冷?于是她决定打破传统模式,创立“可供租赁旗袍”的店铺,以亲民的价格和年轻化的设计吸引更多人尝试。
嫣裳记的旗袍与传统款式不同,翁婷婷注重色彩与图案的创新,避免过于老气的设计。她从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地精选面料,融入几何图形、现代印花等元素,使旗袍更符合当代审美。店内旗袍租金仅需几百港元,顾客可穿着参加派对、婚礼或拍摄婚纱照,大大降低了体验门槛。
穿好旗袍后,步行至上环的西港城总站,68号“全景复古电车”在此静静等待。登上这辆上世纪20年代的开蓬电车,你的照片背景,就是跑马地的绿意盎然,是中环玻璃幕墙的耀眼金光,也是湾仔市井建筑的色彩杂糅。与另一辆电车插肩而过的瞬间,你在看风景时,也成为了其他人眼中的风景。
谐音“路发”的68号全景游电车
拍照的同时,香港的历史故事也在耳边讲述,为了照顾不同国家与地域的乘客,16种语言的语音导览,让所有人都不会错过这份惊喜。
而除了二层的全景式参观,一层还特别配备了分层印章明信片,亲手制作完成后,可以写上祝福,叮叮车会免费帮你邮寄到世界各地。车内还特别设有怀旧展示角,展示电车及香港景貌的古今照片和电车收藏品,以及为孩童专设的答题小游戏,只要分数及格,便会有纪念品相送。
派对电车,香港街道的绝对狂欢
感受香港,怎能不感受它的夜晚?
香港的夜景,从来都是它的一张名片。亚热带的季风催生出了夜生活的繁华,日光消退后,霓虹灯会让这座城市再度喧嚣。
登上有着派对电车之称的第18号叮叮车,这次从铜锣湾总站的暮色中出发,一路西行。约上好友,站在二层的小露台上,两旁的老式招牌掩映着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繁茂的热带树种恣意生长,仿佛一伸手就可以碰到。觉得热了,就躲进封闭式的包厢,充足的冷气会将闷热隔绝在外,鲜花美食、热闹聊天,窗外是五颜六色的光怪世界,香港的迷离与洒脱,便在此刻具象化。
18号派对电车的二层冷气车厢
之所以被叫做“派对”电车,在于它配备了冰箱、洗手池和卫生间等可以满足派对的一切设施,还搭载了灯光和音响设备。从2023年推出以来,它成为过1664 burt的移动酒吧,也化身为半岛酒店的移动学堂,还曾是Jo Malone的英伦梨园和Suisse Programme的靓丽广告牌,而与之同一系列的绿色电车会在万圣节的暗夜出发,变身怪谈爱好者的乐园,红色电车则服务过香港国际七人橄榄球赛,上演了一场如火般的激情。
目前电车与XOXO Beverages达成了合作,购买套票后可在车上喝到鸡尾酒饮品,轻啜一口,饮料下肚后,只需放空思想,尽情享受派对欢愉。
既是车厂,也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
香港电车厂坐落于香港岛西端的屈地街,因此坚尼地城也被定为西线的终点站。
这里就是叮叮车的家,从每一辆车的出生到退休,还有每天的清洁工作,都在这个占地约1.3个标准足球场(9000平米)的厂内完成,里面保留的部分铁轨和工具,还被列为香港的工业遗产。
走进车厂,101号列车正在进行检修。由于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铝合金车将会代替以往的木头车,但由于香港的道路空间限制,电车的数量依旧会恒定保持在165这个数字。想要区分它们,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看车前的屏幕,如果不动,就是木头,反之就是铝合金。
细心的人还能发现除了屏幕外,还有颜色的区别,这是因为旧时乘客的识字水平有限,管理人员便用颜色替代文字,让人知道上工、回家要乘坐的不同车辆。
用一顿午餐的时间,解锁港岛街景
说起香港美食,许多人都如数家珍,从最经典的点心虾饺、肠粉、到叉烧饭……从市井的镬气小炒到殿堂级的燕鲍翅,无数人赴港,都为尝这一口鲜。而在食物开始追求氛围感的今天,传统的食肆茶楼之外,人们不仅要吃,还要吃得“赏心悦目”。
在没有搭乘这趟美食之旅前,一直以为想要搜罗到最正宗的街边小吃,必然又要费脑力,又要费脚力,而叮叮车好像很懂人们的心理,于是一场Foodie Tour应运而生。
正好参观完车厂,肚子也饿了。登上88号车,随着车辆的出发,眼前开始换景,此时只需要放松身心,因为工作人员会提前买好食品等在车站,并且保证到达乘客口中的食物一定是最佳的状态。
在预制菜已经兴起的当下,为什么还要进行如此费时费力的劳动?香港电车市场商务及品牌总监张永恒(Nixon)表示,首先是由于叮叮车的自身条件决定,因为车上不能加热食物,怕引起火灾等事故。其次,这趟美食之旅的主要目的,是想帮助乘客一来避免找美食的烦恼,因为所有食物都经过香港本地人的试吃,保证正宗。二来省去排队的痛苦,节约时间做更多想做的事情。
从屈地街到铜锣湾,一个小时的电车之旅完全在赏景和期待下一道美食中一晃而过。先是软糯的鸡蛋仔,再是XO酱肠粉,然后是虾饺点心,此时竹蔗水的登场简直不要太应景,而后是一整只蛋挞,甜口过后,咸香的叉烧饭又来,在人们已基本有饱腹感之后,奉上最后一道姜汁汤圆,为所有美味收尾。
结束这一趟美食之旅后,还可以带走一份介绍册,里面不仅注明了所有吃到的小吃,还贴心附上了中英文的背景介绍,透过这份小小的旅游纪念品,也得以窥见藏在食物背后的文脉。
最后,不少人好奇为什么香港电车被称为“叮叮车”?其实这个名字来源于电车行驶时发出的“叮叮”声,旧时行人穿越轨道易发生危险,司机便通过脚踏机械铃铛来提醒人和其他车辆注意避让。百余年来,尽管现代电车已改用电子铃铛,但这熟悉的声音被刻意保留下来,不仅成为香港最古老的都市声音遗产之一,更承载着港人的集体记忆。
作家也斯曾形容“叮叮是港岛的心跳”,如今,“叮叮车”已成为香港百年交通历史的活化石,那穿越街巷的叮当声响,依然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岁月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