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旅游 > 正文

云南“小龙王” 火眼辨化石

2022-07-27 13:07:00香港仔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在香港科学馆中,有一具出土于云南禄丰的完整恐龙化石,这是2008年6月时,云南省人民政府向香港特区政府赠送的“巨型禄丰龙”,恐龙化石取名“阿纳云香”,寓意云南和香港的长久交流合作的情谊。化石的发现者、采集者王涛被业内称作禄丰“小龙王”。目前担任禄丰恐龙化石保护中心主任的王涛,从事化石的发掘、保护工作已有30余年,在此期间,他发现或参与发掘、修复、装架的恐龙化石就有70条。“小龙王”的得名,源自他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识别化石、装架化石的高准确率。走到哪里,“小龙王”都会习惯性地留心脚下的一土一石。

  王涛的父亲王正举生前是一位文物保护工作者,曾于1975年发现著名的禄丰腊玛古猿化石。在父亲的影响下,探索恐龙的秘密成了王涛童年的梦想。

  1980年,刚刚初中毕业、17岁的王涛就经常随父亲到野外“找化石”。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王涛很快掌握了恐龙化石的识别和采集方法,练就了一双寻找恐龙化石的“火眼金睛”。

  喜获完整“双脊龙”化石

  在一次到亲戚家吃年猪饭(当地民众在腊月杀猪日邀请亲朋好友吃年饭)的路上,王涛发现了禄丰盆地中第一条、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发现的侏罗纪早期肉食龙化石:“双脊龙”化石,截至目前,完整的“双脊龙”化石在中国仅发现两具。

  王涛说,1994年11月的一天,他带着家人到禄丰市金山镇松源山姚冲村吃年猪饭,早饭后带着儿子去爬山,山坡上露出的两块尾椎骨引起了王涛的注意,一时找不到工具,他用随身携带的钥匙剖开土层,发现了是恐龙尾椎和腰带部分的化石。凭经验,这和以往见到和发现的恐龙化石有所不同:刨出来的9个尾椎骨化石相互咬合得很紧,也不像草食恐龙的那么粗大,而且腰带比较宽,王涛猜想会不会就是已故杨锺健教授曾提过的“三叠中国龙”化石。

  等到上班后,王涛立即和同事开始挖掘,经过10多天的冒雨工作,头长60多厘米,重200多公斤的恐龙化石终于成功发掘出来了。这条完整的“双脊龙”化石的出土,结束了在禄丰恐龙发掘史上从没采集到完整肉食龙化石的历史。因这条恐龙化石正型标本完整,具有很丰富的科考价值,多次被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及台湾地区邀请展出。

  在30余年的工作中,王涛对恐龙化石越发癡迷,认真严谨的态度从来没有改变。他说,恐龙留下了许多世界性奥秘,揭露谜底是全球性课题,“禄丰拥有世界顶级的化石资源,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更应该以严谨的态度完成好每一次挖掘、修复、装架工作,如果工作不认真,装架时把不同年代、或者不同恐龙的化石混淆了,就会给专家的研究带来很大影响,甚至在学术界引起混乱,让科学研究走弯路,这些都是绝对不允许的。”

  赠“禄丰龙”长驻港科学馆

  回忆起赠给香港的巨型禄丰龙化石,王涛说,“那是离我最远的龙了。”此前虽带着化石到过不同地区,但都是去做展览,而这次却是首次赠送出土的恐龙化石给内地以外的地区。

  这具恐龙化石出土于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县川街乡,是一具中生代早期侏罗纪、距今1.8亿年的巨型禄丰龙化石,发现这具骨架化石的时候,整体来看比较完整,王涛带领团队整整工作了3个月,终于将这具骨架呈现在大家眼前。

  2006年6月开始,因筹建恐龙谷,王涛带着约15人在附近进行化石的发掘、整理、装架等工作,“记得很清楚,这一具化石发现是在一个山沟里,首先挖到它的尾部,接着我们发现,这具恐龙化石的姿势、保存的完整度都非常好,而且埋得不是很深,于是就开始了全面的挖掘。”王涛和工作人员每天9点到达挖掘点,中午工作人员给他们送吃的,下午4点开始返回,回到城里大概要2个小时。就这样,他们在山沟里挖了两个星期,才把这具化石全部挖出来。

  “同期,我们就在山上大致把化石编好号,做好初步的整理,再运下山,然后再进行细致的修复、整理、装架。”王涛说,可能在外人看来,每天10个小时的野外工作很辛苦,但他们其实习惯了,看着化石一块块被挖掘修复,就是最大的开心。

责任编辑:李辉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