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举
福建肉丸、鱼蛋、鬆糕、面条、地瓜粥,别具特色,唯一可以买到的地方,就是北角春秧街(Chun Yeung Street)。旅游发展局介绍香港的风景点,就指出这是充满了福建风情的街道,搭起了长长的露天的排档,有卖食物的、衣服的、布匹的,楼上的住宅,所有的居民都是福建闽南人,所以,无论是店员或街道上的消费者,都是讲闽南语的。
春秧街的命名,有一段历史性的故事。
南洋的华侨巨商郭春秧,于1921年成功投得北角发电厂(即今天的城市花园)旁一幅面积达7万5千平方呎的土地,原本计划填海后兴建糖厂,后来因为省港大罢工而延误,加上当时糖价不断下跌,郭春秧于是把填好的土地转为地产项目,1930年代政府将该处其中一条街命名为“春秧街”,以表扬他的贡献。而城市花园附近的街道则仍然以电厂街和大强(Power)街作为名字。
郭春秧,福建同安县人。光绪十三年(1887年)到了台湾,1906年从叔父郭河东远渡爪哇司末兰市经营糖业。他成立的郭河东公司在爪哇、泗水均设有工厂,在香港、上海、厦门均设有事务所。他在台时则经营茶叶生意,在大稻埕设茶行“锦茂行”,外销包种茶至南洋,遂成巨富。1918年爪哇禁止外国茶输入,郭氏往东京请求交涉。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捐30万元账灾。雕塑家黄土水在1929至1930年为他制作胸像一、坐像三。后因南洋经济不景,负债甚巨,由爪哇避居台湾,公司交其儿子。1935年1月宣布破产,2月病逝台湾。
春秧街与英皇道及渣华道并行,一端连接英皇道,另一端连接糖水道。由于其叔父郭河东的公司设在爪哇,郭春秧又在爪哇发迹,所以,北角的街道,又命名爪哇道,后改为渣华道。郭春秧又经营制糖业,所以,有一条街道命名为糖水道。后来由于糖价下跌等因素,郭春秧的头寸不足兴建发电厂,于是将地皮改为兴建住宅,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福建由于人口急剧增加,福建山多田少,不少闽南人向着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移民,第一个中途站就是香港的北角春秧街,郭春秧在北角海皮兴建的住宅区,就成了福建移民聚居的中心。1933年7月28日港英当局命名这条街为“春秧街”。
春秧街还有一个华侨的特色,就是“侨批”,又称“银信”。 二战后大批来自福建的新移民涌入,他们都聚集在渣华道、春秧街和马宝道一带。后来到了1960年代,印尼排华,不少福建人从印尼来港。他们多聚居春秧街一带,所以再次有小福建之称。侨批兼具家书和汇款的功能,海外信局将华侨家书集中通过邮政管道寄到香港,同时把钱款由本地的信局派人登门分送到华侨亲人手中,侨眷既收到侨汇又看到海外亲人的家书,倍感亲切与温情。有些侨眷文化水平不高,不认字,送侨批的人就会将家书唸给侨眷听,然后询问侨眷有什么说话要对海外华侨讲,接着送侨批的人就立即为侨眷写信,把回信送到海外华侨的手里。每个月信局都有固定的人上门送钱送信,久而久之,这一个信使就成了侨眷的熟客,乡亲之情浓厚。
春秧街的居民其实就是勤奋拚搏、守望相助的侨眷社会缩影。春秧街是一个市集,经营者都是闽南人,或者是闽南人的广东亲朋,上世纪闽南人很少和广东人通婚,他们称呼广东人为“广东仔”,语言之间有轻蔑的意思。但是最近20年,不少闽南人与广东人结为姻亲,他们的广东女婿,讲闽南话讲得非常地道流利。
春秧街建立最初的20年并未有电车驶过,因为当时的电车向东行驶,总站就在铜锣湾,直至1953年,电车轨道由铜锣湾延长至北角,并将总站改设于糖水道。从此,电车驶近北角时,先行向左转弯,进入北角道,然后右转进入春秧街,全香港车速最慢的街道就是春秧街,其前进的速度与行人的速度一样。
因为马路上既有菜档、水果档,也有买菜行人,大家都慢条斯理,电车的车长也很有耐性,徐徐地驶向糖水道的总站。电车早上6点锺就投入服务,路轨沿线的居民,都可听到清脆的叮叮声,好像准时的城市闹锺,仅仅是挂8号风球,才没有叮叮声。香港在1904年成立了电车系统,算起来电车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到现在为止,电车可以说是最平民化、最亲民的企业,走进车厢内,会有很多字句和标语,都是关心乘客和婉转提醒的,好像亲人向你发出温柔的话语。
在中环,大家都可以看到穿着西装的男人或者打扮时髦的女性,乘上电车,有时仅仅乘搭一个车站。不少外国游客坐上了电车的上层,争取坐在最前面,拿着照相机不停拍摄香港的街景,游客最感兴趣的,就是宽阔的斑马线,密集的人群过马路,地下的店舖互相比邻,连绵不绝,特别是食店五花八门,好像联合国一样,不同的国家的餐厅,中国不同地区的菜式互相比拚。
北角糖水道电车总站,T字形接通了春秧街。糖水道近渣华道转弯处,有几间店舖早上6点锺就开门营业,这几间店舖是药材舖、蔬菜店、水果店。一般的店舖,会在上午9点或者10点开门营业,但是糖水道这几间店舖是最勤劳的,实行勤鸟先飞,最早迎接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