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旅游 > 正文

根植红色文化 《德夯幻境》挖掘湖湘文旅“富矿”

2024-03-28 14:07:06华声在线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3月26日,由马栏山出品,李彦导演团队执导的沉浸式苗境喜宴剧场《德夯幻境》,在湘西州矮寨奇观旅游区再次上演。

  节目以亿万年玄武岩山崖为天幕,以传统苗寨楼体为舞台,通过1937年沈从文在湖南抗日联报上发表的公开信——《莫要错过这千载难逢的报国机会》,让现场观众走进风云激荡的红色岁月,沉浸式感悟当年湘西儿女保卫家园的勇气和担当。

  

  《德夯幻境》以激发爱国情感为核心,以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为手段,展现了湖南文艺工作者创新文化表达形式,赓续红色血脉的新作为。

  用好湖湘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

  三湘大地,遍布革命先烈的红色足迹,湖湘红色资源成为文化作品带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为了提升湘西红色文旅品质,李彦导演团队以“演+宴+剧”叠加的新文旅样式,创作了沉浸式5D苗境喜宴剧场《德夯幻境》,用数字艺术赋能传统景区、创意表达湘西红色文化。

  相比传统演出方式,《德夯幻境》创新的不只是科学技术,还有故事的表达方式。在《德夯幻境》的演出中,李彦导演团队用一封《莫要错过这千载难逢的报国机会》的公开信,引导观众走进那段激荡岁月,感受湘西人民保卫家园的热血情怀,诗意诠释“湘西血性”。

  在叙事方式上,《德夯幻境》以湘西抗战历史为背景,没有采用大历史事件的宏大叙事方式,而是选择用“小人物”诠释大时代。在德夯苗寨巍峨的大峡谷下,苗寨一场喜宴见证“石头”和“阿娅”许下终生。作为宴会参与者,观众们喝着清甜的米酒,在跌宕起伏的剧情之中与剧中人共情共饮。

  李彦导演团队将“人”“物”“境”结合,赋予了《德夯幻境》一种打动人心的“代入感”。

  同时,在情感表达上,《德夯幻境》并非以知识精英的姿态奋力“呐喊”,而是用沈从文笔下的“田园牧歌式”生活传递出一种柔软而坚韧力量,让观众在诗意里看见百姓保卫家园的“湘西血性”。

  《德夯幻境》对红色经典的新演绎,展示了创作团队创新文化表达形式,引导青年赓续红色血脉的担当和作为。

  这种全新的表达形式并非第一次尝试。此前,李彦导演团队曾经导演过国内首个红色多维沉浸式青春剧场《恰同学少年》。在长沙橘子洲,《恰同学少年》带领观众穿越回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的时光,让两代“新青年”的青春和理想双向奔赴。

  对《德夯幻境》《恰同学少年》等项目的探索,让李彦导演团队坚信,根植湖湘红色文化打造精品力作,大有可为。

  面向未来,李彦导演表示,将继续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深入挖掘湖湘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创撞上科技,书写红色文旅的新篇章

  如何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如何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守护好三湘大地的青山绿水、蓝天净土,把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转化为旅游业的持久魅力?

  两道“融合命题”为演艺类节目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李彦导演说:“站在湖湘文化的热土之上,作为一名来自马栏山前线的文艺导演,我们团队一直深耕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与城市空间和文旅的数字艺术融合创新。”

  “科技+文化+旅游”,这是李彦导演团队从中感悟到的创作道路。他们通过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让传统剧场表演呈现新的形式。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用前沿科技手段提升文化产品的创新力、表现力和传播力,是我国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丰富观演体验的同时,《德夯幻境》助推城市红色文旅品牌建设,打造了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去年10月,这部国内首部沉浸式苗境喜宴剧,一经上演便聚集了超高人气。首映结束后18小时,《德夯幻境》登上微博热搜实时榜,话题阅读量达2434.9万;随后演出场场爆满,座无虚席,带动湘西文旅发展。

  展望未来,李彦导演团队希望进一步深挖优秀文化的“富矿”,助力湖南文旅融合。

  中华文明绵延千年,历久弥新。屈原的求索,是哲人的“终极之问”。如今,中国人民的探索,是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改革创新,是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不懈奋斗,这是古人精神与红色精神在当代传承的连接点。

  为了响应“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的号召,李彦导演团队计划在桃江推出另一部沉浸式剧场作品《竹海幻境》,重新解读屈原文化和“香草美人”,这将是“湖湘文化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南正脉”这一文化自信的现代表达。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站在这片充满红色文化底蕴的土地,湖南文艺工作者奋力求索文化作品新的呈现形式,全力讲好红色故事,打造了新的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历久弥新,不负时代使命。

责任编辑:李辉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