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姓名印中的子母印「陈登言事‧陈登」(图片由辽宁博物馆提供)
玺印在中国有约三千年历史,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字的演化,印章制度的递变,也反映出中国社会治乱、政治兴革、经济盛衰、民族衝突与融合以及文化风尚的变迁,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中国第一座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目前收藏有1,300余件(套)玺印类藏品,较为完善地展示了先秦至近代的玺印篆刻。自该馆遴选出479件精品,以时间为序,组成「中国历代玺印展」,系统地展示了中国历代玺印篆刻的发展、变化,呈现出不同时期玺印的使用方式、铸造方法和艺术特色。
香港文汇报记者 宋伟
是次展览分为先秦玺印、秦汉六朝玺印、唐宋辽金元玺印、明清篆刻、近现代篆刻五大单元。辽宁省博物馆典藏部馆员张书慧表示,从战国至近现代的玺印篆刻作品,涵盖了古文字、秦汉官制、地名、人名、唐宋官印制度、辽金元少数民族文字、明清文人篆刻流派、近现代篆刻名家等诸多内容,这对研究古文字、各代官制、历史、篆刻等具有重要意义。
春秋玺文各具特色
先秦玺印发端於商周之际,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主要作为行施职权及征信凭证而存在。春秋以后玺印的使用已十分普遍,官玺的形制和文字具有规範性,私玺则更注重便利和美观,有的极为精工,并出现图形玺、吉语玺等多种品式。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争,战国时形成秦、楚、齐、韩、赵、魏、燕「七雄」,各地区在经济、社会、政治上皆有隔阂,形成了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文字书写形体。玺印文字反映出此时各地域的差异,同时各地域不同的手工业技术传统也形成了玺印形制上的差异。
其中,齐玺多为阴文,文字形体端稳圆活,铸造风格简率。燕国长期偏安北方,玺印呈现出鲜明的北方风格,如展品中的「乔受」玺印,玺面为长方形,是燕国氏名玺的重要印式。韩、赵、魏三国於春秋晚期经由「三家分晋」形成各自诸侯国,史书将此三国合称为「三晋」,「三晋」的玺印风格一致,被冠以三晋系名。「今天所见的战国私名玺主要为三晋系玺,多为阳文铸造,质细工精,印边宽,字口深,以玺面佈局沉稳为特点。」 张书慧解释道。
两汉篆刻艺术典範
秦併六国,以战国秦系文字为基础贯彻「书同文」政令,玺印的文字、钮式趋向统一,与中央集权相适应的官印制度逐步建立,至西汉臻於完备。各级官印的质料、形制确定了严格的规範,由此形成延续许久的秦汉印系。东晋至南北朝常出现政权更迭,促使官印篆书走向蜕变,形制不再统一,製作较为粗犷。
张书慧说,两汉时期印文篆刻尤其精美,是中国篆刻艺术的典範。官印制度形成了完善的体制,《汉书》、《后汉书》及相关的註释均有不少记载,在印章的形制、称谓等方面形成了等级制度,逐渐形成以「龟钮」和「瓦钮」作为官印钮式,印文字形宽博方正,风格莊重的汉代官印特征。
私印方面,姓名印广泛使用,印文阴阳皆备,更有阴阳合为一印,或加四灵等图案作为装饰的,进而有多面印、子母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还加上吉语、籍贯、表字等辅助文字,製作、篆刻精美,风格多样,为历代私印之最。
此外,两汉时期还留存了大量的官私印封泥,是当时印章使用方式的重要物证。在纸张未发明以前,古人多在简牍上记写公文等内容,封泥是印章按於泥上作为实物和木製牍函封缄的凭证,是魏晋之前印章的使用方式。
唐宋官印统一铸作
隋再度统一南北之后,在政治经济制度上实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官印制度与形制亦为之一变,唐承隋制,官印形成了以官署公印为主,钮式从简,附着於官印的等级标志有所淡化,机构公印不再由官员佩携,个人示信意义基本消失,形制向大型把握式过渡,使用方式由钤印封泥变为钤色,向着近代官印制度发展。
唐代官印的铸造、管理,各有专署,铸作官印是中央统一管理,由唐礼部掌给「内外百官铜印」及「鱼符之制」。礼部并有「铸印官」,官印的铸造需要得到奏准。因此州县改名需要增设新印,由州县上奏获准,再由礼部付给需要一定时间,故而会形成「州名已复旧,而未易新印」的现象。
宋辽金元的官印制度完全承袭了唐代官印制度,宋代官印铸造技术精湛、篆字复兴,如「神射第十二指挥第四都记」是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的官印,印身表面光滑,铜质较好,印钮上部刻「上」字标示印文上下方向,印文为铸造,字腔较深,篆文深刻,线条疏朗。印文中,「神射」是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之后两浙州兵步军的称谓,「记」字指军队中的低级将校官印。
辽金元三代还偶用本民族文字仿效汉字篆体入印。西夏文官印、八思巴文官印、契丹小字押印均是以少数民族文字拼汉字称谓音,如西夏文官印「首领」是西夏文拼汉字音,并模仿汉字篆体入印。元代印制基本依照宋式,统治者在创製八思巴文后将之以九叠篆的形式铸造官印。
从南北朝之后,受长期战乱影响,私印的使用处於消歇状态,人们选择以简便的手工画押签署取代印记的征信用途。北宋承接唐代社会经济的强盛基础,都市商业持续繁荣,在较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下印记的优势显而易见,它的确定性、郑重性和不易仿摹且使用方便的特点,是画押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因此出现了兴於宋,盛於元的花押印,用以商业中检验货物时钤印。
明清篆刻文人追捧
清代官印沿用了之前的少数民族文字入印习惯,创满汉文官印,「齐齐哈尔厢红旗协领图记」,是齐齐哈尔镶红旗驻防的职官所用,清代满族军队实行八旗制,协领位处将军、副都统之上,管理其专辖旗分的旗务,并掌管将军、副都统署内的各司关防,在八旗驻防官制中居於承上启下的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明清时期石质印章的镌刻与使用,形成了不以凭信为唯一功能,而以表达个人意趣为主的艺术创作,配合书画作品,成为形式独特的文人篆刻。文人篆刻摆脱制印工人的束缚之后,出现了大量的具备文人身份的篆刻家,他们既追求印文的内涵,也注重印面的艺术形式和边款的刻画,形成了如浙派、皖派等在书画史、篆刻史上都有重要影响的文人篆刻流派。
清代中期的篆刻,丁敬异军突起,他使用独居个性的切刀技法,形成了印文线条古拙苍莽、气息自然的独特印风,受到以杭州地区为中心的浙江籍印人的相继效仿。清乾隆二十六年,丁敬为回赠友人方辅所赠唐墨而刻朱文「密盦秘赏」,从印文结合边款中,可知「密盦」指的就是方辅。这枚印章印文为典型浙派篆法,边款内容丰富详实,体现出文人交往意趣,是清代流派篆刻代表作品。
明清时期使用的篆刻材料包括玉、石、木、金属等,文人篆刻家在追摹先秦两汉篆文的同时,使用不同的印材,追求各自不同的艺术效果。清康熙、乾隆年间,印钮雕刻题材多样,技法纯熟,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施工於印石体表周围的浅浮雕,以极浅薄的层次和富有画意而得名「薄意」。
近现代篆刻百家争鸣
时至近现代,国内出现了徐新周、王福庵等大批篆刻家,其中齐白石所刻印章独树一帜,表现出与他人不同的樸拙的篆刻风格,影响到之后的一批书画篆刻家。展品中,齐白石所刻印章主要以齐白石为齐子如刻印章为主,「雕虫小技家声」是齐白石为其三子齐良琨(字子如)所刻印章之一,印身一面刻边款「如儿宝,白石」。齐良琨自幼随齐白石学画,师从陈半丁,以画草虫见长。「雕虫小技家声」既包含齐白石擅长篆刻与画草虫,又包含了齐良琨继承了齐氏家学之意,表达出齐白石对齐良琨的肯定与期望,可谓舐犊情深。
在新中国成立后,辽宁省博物馆於1964年为筹备「学习毛主席诗词的书画篆刻展览」,曾面向全国征集此类篆刻作品,众多篆刻名家鼎力相助,这些篆刻作品体现了时代特色,是近现代篆刻史的独特篇章。是次展览亦展示了一批以毛泽东诗词为内容的现代篆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