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49年,在吕不韦和华阳夫人的积极合力运作下,异人终于登上秦国国君的宝座,他就是秦庄襄王。然而三年以后,这位庄襄王便撒手人寰,留下了一个如日中天的秦国和年十三岁的儿子。当这位少年登上秦国政治舞台时,关于他的质疑也接踵而至,这个出生在赵国、一直跟随在邯郸做质子的父亲长大的孩子,身世扑朔迷离。
他究竟是异人的儿子还是吕不韦的儿子?这不仅成为秦国史上的难解之谜,也成为史学界的一桩公案,更成为两千多年来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那么,为什么秦始皇的身世会有这么大的争议?这个争议因何而来?如何破解这个谜团?
《千古一帝秦始皇》一书中,王立群先生对这段历史疑案做出了详细描写和分析,跟着一起来看看吧。
在中国历史上,显贵者的身世大都记载得非常清晰,尤其是帝王的身世从来都是史家不曾忽略的重点,然而对于秦始皇,却是一个例外。《史记》对秦始皇的生父记载前后不一,颇有矛盾之处。千古一帝秦始皇的生父到底是谁,成为聚讼不已的焦点。但是,总括起来,不外乎两种看法。
难道异人“喜当爹”
异人被立为安国君的嫡嗣之后,与身为师傅的吕不韦关系日渐密切。这一天,吕不韦的家中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家宴。虽然,这只是吕不韦与异人两个人的盛宴,但是,大富商的家宴仍然十分排场。
酒酣耳热之后,家宴中的歌舞表演开始。第一位出场的即吕不韦的爱妾赵姬。赵姬是邯郸著名的舞女,长得极其美貌,她是那种能让男人看一眼就过目不忘的女人;而且,赵姬还有一身好才艺——善舞,其舞功之美可独步邯郸。有才艺的美女更容易得到男人的宠幸,赵姬就是这样一位才艺出众的大美女。
异人一见赵姬,立时眼前一亮,不由得暗中称绝。吕不韦家中美女如云,但异人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美艳的女人!赵姬的一身绝世舞功更让异人看得目瞪口呆、热血沸腾。
异人此时也顾不得身为嫡嗣的王子身份,迫不及待地向吕不韦敬了一杯酒,紧盯着吕不韦说:请将这位美人赏给我吧!
从异人异样的眼光中,吕不韦早已看出异人的兴奋,但是,他没料到一位秦国太子的嫡嗣竟然如此大胆地向他夺爱。要知道,赵姬可是吕不韦的爱妾,而且,赵姬此时已经怀上了他吕不韦的孩子。所以,一听异人提出这种不情之请,吕不韦心中顿时大怒。
但是,吕不韦到底久经人生历练,想到自己已经为异人破了家产,为了达到“立主定国”的目的,吕不韦怀着满腔怒火,还是笑呵呵地说:可以,可以(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史记·吕不韦列传》)。于是,吕不韦拱手把自己如花似玉的爱姬献给了异人。
异人一听,大喜若狂,立即拥着美人赵姬回到家中。赵姬对异人隐瞒了自己已经怀孕的事实,跟着异人回到家中,备受异人宠爱。到了十二个月时,赵姬生下一个男孩。因为这个男孩是正月出生,于是取名叫政(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史记·吕不韦列传》)。由于异人与赵姬此时都生活在赵国,这个男孩被人称作“赵政”(先秦时姓氏有别,女子称姓,男子称氏。秦始皇嬴姓、赵氏,故应称为“赵政”)他就是中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秦始皇。
这段记载,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吕不韦列传》,透露的信息量非常之大。
第一,赵姬的身份。《史记·吕不韦列传》明确记载赵姬是“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这就告诉我们赵姬是邯郸一位极其美丽而善舞的舞女,同时也是吕不韦的爱妾。
第二,异人夺爱。异人是在吕不韦的家宴上第一次见到赵姬的,而且对其一见钟情,硬是从吕不韦手中夺走了赵姬。
但是,异人和赵姬的这次相见,也是一大谜团:这次家宴相见,是吕不韦有意安排,还是吕不韦无意为之?
《史记》的记载有“吕不韦怒”四字,可见,吕不韦并不愿意邯郸献姬。吕不韦对异人的投资是智力与金钱,目的是“立主定国”,并非要让自己的儿子当国君。吕不韦有野心,但是,如果认为此时异人还未当上太子之时,他的野心就已经到了想让自己的儿子当国君的程度,显然有些过了。也许有读者会说吕不韦是假怒,但是,即使吕不韦是假怒,是设局,是下套,这里也有两个问题需要探讨。
一是焉知性别。即使吕不韦有此野心,但是,怀孕的赵姬一定会生儿子吗?吕不韦生活的战国末年,还没有B超能够检测出赵姬怀的是男是女。赵姬当时还能翩翩起舞,异人也未能看出赵姬怀孕在身,可证明赵姬与异人的相遇是在赵姬刚刚怀孕之时。一位刚刚怀孕的女子,恐怕B超都检测不出胎儿的性别。所以,笔者认为,这次家宴,显然不可能是吕不韦有意安排。这场名扬千古的邯郸献姬应当是一种巧合,是异人夺爱而非吕不韦有意设局。
二是风险太大。“立主定国”已经让吕不韦获利丰厚了,如果吕不韦还想将怀上自己孩子的赵姬献给异人,一旦败露,恐怕吕不韦就要彻底玩儿完了,还奢谈什么“立主定国”?邯郸献姬的最大收益在于生个男孩,因为这个男孩将来有权继位为秦王;如果生的是个女孩子,吕不韦岂不是前功尽弃?吕不韦投资异人已经是冒险行为了,如果说吕不韦还想让自己的儿子做秦王,肯定是脑子进水了。因此,赵姬再嫁异人,定非吕不韦之谋。
传世的历史文献不可能将历史的真实毫发无损地记载下来。但是,《史记·吕不韦列传》对“秦始皇的生父是谁”这一事件却完整记载下来了。除了《史记·吕不韦列传》的明确记载,还有两项重要文献记载:
第一,《汉书》。
第二,《资治通鉴》。
这两者都用了《史记·吕不韦列传》之说,其中汉代文献的记载可以旁证秦始皇为吕不韦之子。如《汉书·王商史丹傅喜传》载:“臣闻秦丞相吕不韦见王无子,意欲有秦国,即求好女以为妻,阴知其有身而献之王,产始皇帝。”再如班固在东汉明帝十七年的《上明帝表》中也说:“周历已移,仁不代母。秦直其位,吕政残虐。”
由于关于秦始皇的生父是谁,司马迁的《史记》记载最为翔实,其他传世文献的记载多引自《史记》,因此,判断秦始皇生父以《史记》为基础相对可靠。
秦始皇是吕不韦之子说的最大优势是有文献依据。人们可以质疑甚至否定司马迁之说,却唯独拿不出文献资料来推翻司马迁之说。从这个角度看,秦始皇的生父应当为吕不韦。
秦始皇是异人之子
这方面的文献首推《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
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
《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非常简约,值得重视的有三点:第一,异人娶吕不韦姬为妻;第二,吕不韦姬生始皇;第三,始皇名为赵政。最为关键的赵姬怀孕嫁异人一事完全没有记载。
司马迁《史记》的这两条记载都明确记载异人娶的是吕不韦的爱妾赵姬,赵姬生了秦始皇。只是赵姬被异人娶回家中之时是否怀孕,《秦始皇本纪》无载,《吕不韦列传》则明确记载。《史记》的《秦始皇本纪》与《吕不韦列传》的记载有矛盾吗?二者确有明显矛盾。
第一,《秦始皇本纪》完全未写赵姬怀孕一事;第二,《秦始皇本纪》称始皇“赵政”,而非“吕政”。
据此推测,司马迁可能看到的是两种史料,一种称赵政,另一种称吕政。还可以举出《史记》中的一条佐证,证明司马迁看到的是两种史料:《史记·楚世家》记有:“十二年,秦昭王卒,楚王使春申君吊祠于秦。十六年,秦庄襄王卒,秦王赵政立。”
如果司马迁看到的仅仅是赵姬怀孕嫁异人一种史料,那么,《史记》中所有的记载都应当和《吕不韦列传》相同,那就不应当有《秦始皇本纪》中“名为政,姓赵氏”和《楚世家》中“秦庄襄王卒,秦王赵政立”的记载。司马迁如此记载,只能证明司马迁同时看到了两种相左的史料,而且无法断其真伪,所以,《秦始皇本纪》和《吕不韦列传》的记载反映了当时两说并行的史实。如果认为本纪与列传所记相矛盾,那么,我们相信哪个?
一是根据《史记》惯例,本纪线条粗,列传更翔实,所以,在本纪与列传相矛盾的情况下,应当相信列传。
二是迄今为止,没有一条文献记载能驳倒《史记·吕不韦列传》的记载。但是,《史记·吕不韦列传》还有一条早已为人们关注的记载:赵姬是“至大期时,生子政”。
“大期”作何解?“期”是满足一定的时间,因此,“大期”有两解:一是十个月(满十月怀胎),二是十二个月(满一年)。但是,不管如何,赵政并非不足月出生。
依照现代医学知识,女性的妊娠期是二百六十六天,从末次月经的第一天算起是二百八十天。预产期的月份是末次月经所在月份加九个月,预产期的日期是末次月经的第一天加七天。如果末次月经的第一天是一月十日,那么预产期就是十月十七日。正常生育时间的底线是二百九十三天,超过二百九十三天就是过期妊娠。
过期妊娠非常危险!
在秦始皇出生的战国末期,如果出现过期妊娠,胎儿的生命很可能保不住。即使出现奇迹保住了生命,出生的婴儿也一定不健康。这是因为古代的医疗条件和今天相比差得太远。如果赵姬是过期妊娠,生下来的婴儿能健康吗?秦始皇智力过人、精力过人,绝对不可能是过期妊娠所生下的婴儿。
所以,按照现代医学常识,如果赵姬是怀孕之后嫁给了异人,那么,她一定是在二百八十天左右生下儿子,也就是嫁给异人之后不足十个月一定要生子。可是,《史记·吕不韦列传》的记载,赵姬是“至大期时,生子政”,不是不足月生子。仅此一条,即可破赵政是吕不韦之子说,可以破千古之惑。此问题古人奇之,今人不可再奇,亦无可再奇。
赵姬始属吕不韦后归异人可信,赵姬带身孕归异人绝不可信。
赵姬与吕不韦怀孕生子之说有《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与汉代文献记载,赵姬与异人怀孕生子之说有没有文献依据呢?
有!
第一,《史记·秦始皇本纪》。
第二,汉代文献中有秦始皇叫赵政的记载。
西汉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人间训》中记载:“秦王赵政兼吞天下而亡。”刘安是刘邦的孙子,他对西汉政权取代嬴秦的合法性肯定是完全承认的,即使如此,刘安并没有说秦始皇是吕政,仍然称秦始皇是赵政。刘安和司马迁是同时代人,他看到的史料显然承认赵政是异人之子,所以才称秦始皇为“赵政”。
《淮南子·泰族训》又说:“赵政昼决狱而夜理书,御史冠盖接于郡县,覆稽趋留,戍五岭以备越,筑修城以守胡,然奸邪萌生,盗贼群居,事愈烦而乱愈生。”
汉人王符《潜夫论》卷九《志氏姓》篇讲述秦国兴亡史时说:“其后,列于诸侯,五世而称王,六世而始皇生于邯郸,故曰赵政。”可见,汉人并不全信“吕政”之说,西汉的刘安、东汉的王符都称秦始皇为“赵政”,这是汉人主张秦始皇是异人之子的佐证。
第三,《史记·吕不韦列传》的史料来源至今并不清楚。《史记·吕不韦列传》的史料来源至今不明,先秦另一重要史学典籍《战国策》完全没有记载赵姬有身孕后嫁异人之事。
第四,赵姬怀孕说逻辑道理不通。
从逻辑上讲,《史记·吕不韦列传》的文献记载也有明显疏漏。明人王世贞《读书后》认为:
自古至今以术取富贵、秉权势者,无如吕不韦之秽且卑,然亦无有如不韦之巧者也。凡不韦之所筹策,皆凿空至难期,而其应若响。彼固自天幸,亦其术有以摄之。至于御倡而知其孕,必取三月进之子楚,又大期而始生政,于理为难信,毋亦不韦故为之说而泄之秦皇,使知其为真父而长保富贵邪?抑亦其客之感恩者故为是以詈秦皇?而六国之亡人侈张其事,欲使天下之人,谓秦先六国而亡也。不然,不韦不敢言,太后复不敢言,而大期之子,人乌从而知其非嬴出也。(王世贞《读书后》卷一《书吕不韦黄歇传后》,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赵政不是异人的儿子纯属个人隐私,司马迁所据史料能记载此事,表明肯定有人知道了这件隐私。那么,是谁向外界透露了这一隐私呢?牵扯到这一隐私案的只有吕不韦、赵姬、异人、赵政四个人,异人是最重要的当事人,但是,他也是最不可能知道这一段隐私的人,因此,也最不可能向外界泄露这一隐私。
赵政很难知道这个隐私,即使赵政知道,也绝对不敢泄露,否则,就意味着他没有王族的血统,其王位也将不保。
对于赵政的迷离身世,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他的母亲太后赵姬。只是,在政治利益面前,赵姬不能说出真相。赵姬尽管不懂得政治,完全是在无意中被卷进了政治旋涡,但是,在秦王赵政到底是谁的儿子这一重大问题上,她的头脑仍然是清醒的。她知道自己话语权的分量。所以,赵姬是最有资格说出真相的人,但是,迫于强大的政治压力,她也是最不敢说出真相的人。由于赵姬的缄默,这段历史至今真相不明。
有人推测,赵姬除非是为了救吕不韦,否则,她绝对不敢泄露这一隐私。事实证明,当吕不韦蒙难之时,赵姬仍然缄默不言。只有吕不韦,他是这一隐私的制造者,也是公开这一隐私的受益人,因此,吕不韦最有可能向外泄露这一隐私。但是,正因为他是这一隐私的受益者,他的泄露也最不可信。所以,《史记·吕不韦列传》这段史料来源的可靠性也就打了折扣。
但是,也有另一种可能,即赵姬在由吕不韦爱妾转手为异人夫人之时,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怀上的是谁的孩子。所以,破解这一千古之谜,不能单靠文献依据,更要依靠现代医学知识。
我们还应当考虑到一个因素,即后人对秦亡六国和六国亡秦非常关注,因此,对秦始皇是“吕政”还是“赵政”的争论恰恰是这种关注的一种具体表现。称“吕政”,实际上说秦亡六国之前它自己已经灭亡了;称“赵政”,则承认是秦灭六国而非六国灭秦。
元人陈栎《历代通略》卷一载:“人见秦灭于二世子婴耳,岂知嬴氏之秦已灭于吕政之继也哉?”
明人梁潜《泊庵集》卷六载:“秦之亡以吕政。”
这两条记载反映了六国亡秦的观点在后世也有相当的市场。赵政的身世在当时或者后世已经成为一种政治斗争的工具。如果赵政与吕不韦有血缘关系,首先说明赵政不是秦朝王室嬴氏血统,他的政敌就找到了一个最好的造反理由。其次,吕不韦可以凭借和赵政的亲情获得赵政的支持,便于和长信侯嫪毐对抗。最后,此说颇够解六国人之恨。六国之人吕不韦让其子夺了秦国江山,证明秦先于六国而亡,这使被秦灭亡的六国人感到心理上的满足。
由于秦始皇的身世扑朔迷离,难于释疑,所以,学术界出现了第三种声音:要么依赖将来的DNA检测,要么认为秦始皇的生父是谁无关紧要,因为无论秦始皇是谁之子,都不妨碍对秦始皇的评价。这只能是学界的一种无奈之举。
《史记》记载有没有被篡改
《史记》中对秦始皇身世的记载很容易使我们想到另一种可能,那就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关于秦始皇身世记录的本纪与列传本来基本一致,都记载他是异人的儿子,但是,《史记》的这些记载被部分篡改。后来相关文献认为秦始皇是吕不韦之子的都是依据了被篡改的文字。产生这种怀疑是缘于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即使有粗疏之处,对秦始皇身世这样的重要问题不会如此自相矛盾:在这里说是异人之子,到那里又说是吕不韦的儿子。作为史家的司马迁出现如此浅显的讹误可能性很小。从另一个方面看,这也正好说明《史记》中有关秦始皇身世的记载被做了篡改,篡改得不够严谨全面,所以出现了两说并存的情形。由此,必然会产生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人有意篡改秦始皇的身世呢?
第一,秦始皇死后,对他的评价既有歌颂,也有谩骂,歌颂有歌颂的理由,谩骂有谩骂的依据。将《史记》中秦始皇身世篡改为吕不韦之子显然不是为了歌颂他,它应当是出自对秦始皇异常厌恶者之手。
第二,既然想对秦始皇的出身进行篡改,既可以把秦始皇说成是吕不韦的儿子,也可以把秦始皇说成是其他人的儿子,而篡改者将其确定为吕不韦之子,他首先要使读者相信,他所篡改的是真实的,并尽力不留篡改的痕迹,至少他是努力这么做的。因为吕不韦是运作异人登上国君宝座的关键人物,与异人的关系最为密切,而且,吕不韦与赵姬也的确存在不正当的两性关系,因此,选择吕不韦作为篡改的内容补充,是最容易让人信服的,篡改目的也最容易达到。
第三,将秦始皇篡改为吕不韦之子,是为了诽谤秦始皇。对秦始皇的种种诽谤,在他还健在时就已经开始了,之所以诽谤秦始皇,缘于秦始皇的各种统一大略与具体的治国措施,这种诽谤与侮辱在《史记》及相关文献中均有不少记录。将秦始皇改为吕氏之子就能侮辱秦始皇吗?能。因为吕不韦是个商人。商人在古代中国是最被人看不起的,不管他多么有钱。吕不韦弃商从政的行为说明他潜意识中也并不认同商人的地位。在古代中国,商人是被排在各种职业的最后,有些时期甚至明确规定商人穿的两只鞋子不能一样,留的头发两边不能一样,类似“阴阳头”,以此鄙视商人。要说明秦始皇政治的非正统最好从其出身的非正统说起,出身在古代中国是被特别看重的。这种逻辑是:商人在社会上是低等的,是被人瞧不起的,商人之子当然也不是好东西,商人之子当了皇帝,也绝对不会是正统的,所以做的事情也不是什么好事。要做到这一点,还有什么比把秦始皇说成是私生子而且是商人之子更有效的呢?
第四,对秦始皇身世进行篡改的这个不知名者有可能是一个儒者。秦始皇依靠法家的那一套进行统治,坑儒尽管有人怀疑,焚书是确实发生了,而且秦始皇对儒者的态度一向不大客气,这就可能导致某个儒者对司马迁的记载进行篡改。
第五,《史记》中被更改的这段记载与《战国策》中的一段非常相似,篡改者有可能是受此启发。《战国策》卷十七《楚策四》记载:
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患之,求妇人宜子者进之,甚众,卒无子。
赵人李园,持其女弟,欲进之楚王,闻其不宜子,恐又无宠。李园求事春申君为舍人。……于是园乃进其女弟,即幸于春申君。知其有身,园乃与其女弟谋。 园女弟承间说春申君……春申君大然之。乃出园女弟谨舍,而言之楚王。楚王召入,幸之。遂生子男,立为太子。(范祥雍《战国策笺证·楚策四》)
《史记·春申君列传》也有这段记载。春申君向膝下无子的楚考烈王(前262—前238年)进献了已经怀孕的女人,生下的儿子被立为太子,继承了王位。对秦始皇身世进行的描述,与这段文字何其相似。
由上面这几点理由,我们可以推测,《史记》中关于秦始皇是吕不韦之子的记载很可能是后来的一个对秦始皇非常厌恶的儒者进行的有意识的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