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旅游 > 正文

“马路”从哪儿来?\GAPSK语文推广委员会

2021-06-08 16:29:0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现今的马路只是英语音译的简称,与马匹无关

  人们每日出行,无论是上班下班,还是逛街回家,都免不了做一件事,那就是过马路。马路,是供人或车马出行的宽阔平坦的道路、公路。多是由人修建,供人使用,主要目的是方便人类从事诸多的生产活动。那麼“马路”一词又是从何而来呢?

  “马路”一词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左传.昭公二十年》:“诸师子申遇公於马路之衢,遂从。”公元前二百一十二年,秦国跟匈奴作战,为达到快速反应,修建了长八百公里、宽三十米的秦直道,可供马车、骑兵列队整齐快速出动,大军从咸阳出发,三天就可以到达边境。秦直道为供马车、骑兵及大军出发,是当时的高速公路,又称马路。史学家推测,昭君出塞走的就是这条“马路”。

  古今马路非同源

  然而,此马路非彼马路。今天我们所说的“马路”一词,和古代的“马路”并非同源。那麼今天人和车走的“马路”由从何而来呢?欧洲在工业革命以前,一般道路都是土路,即使在伦敦、巴黎和布鲁塞尔这类欧洲大城市中,最好的道路也是用石子铺成,当时还没有用複杂技术修建的道路。十八世纪末,英国正处於工业革命的热潮之中,工业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要求越来越高,昔日那种“人走出来的路”,再也不能适应人们的需要了。

  在这种情况下,苏格兰人约翰.马卡丹 设计了新的筑路方法,用碎石铺路,路中偏高,便於排水,路面平坦宽阔。后来,这种路的名字取自其设计者的姓,“马卡丹路”。

  十九世纪末中国的上海、广州以及福州等沿海港口开埠,欧美列强在华建立租界,便把西方的马卡丹路修建方法带到了中国。当时中国人便以英语“macadam/马卡丹”的音译作为路的简称,后来俗称“马路”。

责任编辑:楚长城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