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旅游 > 新疆 > 焦点 > 正文

这是“五星锦”出土的地方——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探访尼雅遗址

2023-02-03 10:54:28大公网新疆文旅频道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当枯死的胡杨林消失殆尽时,淡黄色的沙海上,赫然出现一个高高耸起的台地。树干、残垣断壁以及成行排列的枯朽木柱直插苍穹,随着车辆的剧烈晃动,台地像是从千年前驶来的航船,只剩龙骨桅杆,依然乘风破浪。

尼雅遗址中保护最为完整的N3居址。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王晶晶摄

  这是尼雅遗址中保护最为完整的N3和N4居址,曾经是精绝人居住的地方。条带状的尼雅遗址,高耸的佛塔居于中心,庭院、果园和羊圈依稀可见。昔日繁华不再,但历史的遗存,却用另一种方式顽强展示着人类历史的文明。

  2月1日11时,记者跟随“2022-2023跨年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探险队”一行40人,从民丰县尼雅东路出发,行程2小时,来到100公里外的红旗村。这里是距离尼雅遗址最近的村庄,过年的氛围从家家户户贴着对联和挂着红灯笼上满溢而出。从平坦的村道拐下路基,一人多高的红柳扑面而来,树枝刮擦着车门发出刺耳的声音,预示着距离沙漠中心的尼雅遗址更近了一步。  

  去尼雅有多难?为了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探访尼雅遗址必须经过当地文旅部门的审批,并严格控制进入人数。去尼雅有多远?从乌鲁木齐出发到达民丰县后,沿沙漠公路直抵沙漠中心,1350公里的路程,至少需要两天。去尼雅能看到什么?黄沙掩埋了昔日的繁华,却掩埋不住灿烂的文化遗存。  

  在连绵起伏的沙丘中行进,要将车胎的气压放低,码表一直低于40公里。冬日的暖阳,低矮的沙丘,路边的红柳、骆驼刺,让人感觉沙漠像一团轻薄的黄色纱幔,柔软温暖。“越走植被越少,等看不到任何活物的时候,尼雅就到了。”新疆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铁男说,这是他第十次进入尼雅遗址。  

进入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尼雅遗址,沿途有大片已经干枯的胡杨林。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王晶晶摄

  刚翻过一道沙丘,车辆高温,油管爆裂!下车查看时,脚边一根碗口粗的胡杨木倒在沙梁上,仔细端详,树干因极度干旱表面翘曲,从一指厚的裂隙看进去,年轮清晰可见,像一层层被压实的纸张,“尼雅遗址出土的佉卢文、汉文木牍,都写在这样的胡杨木上。”张铁男说。

  现在尼雅遗址考古区域,用N打头,划分了40多个区域。“看,那就是N3,太壮观了!”张铁男说,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日头下,一座沙漠瀚海中的大船出现在眼前,顺着木栈道走进N3,精绝人木骨泥墙的建筑依稀可见,胡杨木为房屋的基柱,红柳枝编成篱笆做墙体,篱笆内外抹上草泥隔热保暖。“台地边缘已经倒下的树木,有可能是柳树、桃树。”张铁男说,除了小麦,尼雅遗址出土了核桃、葡萄籽、梨子和沙枣等多种水果的种子,在与沙漠的较量中,精绝人用勤劳、严谨和智慧,获得了丰饶的生活。

尼雅遗址中心地带,是一座乳白色的佛塔。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王晶晶摄

  在尼雅遗址的中心地带,是一座通体乳白色的佛塔。在周围一片黄沙的映衬下,佛塔在阳光的斜照下,显得那样纯洁、庄严和雄伟,令人肃然起敬。呈现乳白色,是由于佛塔用土坯加泥砌成。6米高的佛塔分3层,下面两层是正方形的塔基,最上一层是圆柱形的塔身。  

  

六米高的佛塔分三层,下面两层是正方形的塔基,最上一层是圆柱形的塔身。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王晶晶摄

  佛塔背后有巨大的红柳沙包,“1995年中日联合考古发掘时,我们把国旗插到红柳包上,高高飘扬。”张铁男说,时隔28年,再次进入尼雅遗址,一切都是熟悉的样子。  

  佛塔西北数千米的地方,就是国宝“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出土的地方。系着和田礼物五星出东方纹样的丝巾,和田地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吐送古丽·买托胡提语气略带神秘:“关于精绝古城消失有很多猜测,遗址内人们生活痕迹清晰可见,就连忠实的小狗还拴在院前,但人却突然消失了,这些未解之谜,让尼雅成为人们的向往之地。”

  日头偏西,狂风卷起漫天黄沙,拍打在脸上,纵有万般不舍,我们也不得不在天黑前离开。再看一眼白色佛塔,恍惚间,我仿佛看到精绝人沿尼雅河而居,引水浇田,经营绿洲农业的景象,也看到天地之间,驼队缓缓而来,驮架上装载着织锦、铜镜和茶叶,也有珊瑚、海贝和玻璃器皿。

 
 资料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

责任编辑:徐徐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

京ICP备130493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73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