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旅游 > 新疆 > 文化 > 正文

全景解码新疆博物馆② | 这趟时空旅行 首站穿越先秦

2022-05-31 14:15:38大公网新疆文旅频道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走进刚刚落成开放的新疆博物馆二期新馆,徜徉在《新疆历史文物展》中,与1570件(组)文物一一相遇,仿佛开启了一段穿越时空之旅。行进在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间,就如置身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演进的时空隧道,能清晰触摸到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开拓中国辽阔疆土、共同缔造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大家庭历史过程的脉络。请随记者的脚步,来到此次旅行的第一站——先秦时期。

  

  5月24日,乌鲁木齐市民在新疆博物馆二期《新疆历史文物展》先秦时期展厅参观。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海峰摄

  考古发现讲述先秦传奇

  走进《新疆历史文物展》“先秦时期”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吉木乃通天洞遗址”部分,宽大的立体彩色展板让这个旧石器时代遗址再现于观众眼前。

  通天洞遗址是新疆发现的第一个具有明确地层的旧石器时期遗址,也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发现。它将新疆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上溯至距今4.5万年前后,为进一步探讨更新世亚欧大陆东西两侧人群的迁徙、交流、扩散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获评“201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距今约1万年,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疆发现了众多以细小石器、磨制石器等为主的文化遗存,体现了原始狩猎、采集经济和原始农业经济生活方式。”新疆博物馆研究馆员阿迪力.阿布力孜介绍。

  距今5000年前后,新疆各地先后进入青铜时代,产生了以农耕为主的绿洲文明和以游牧、畜牧为主的草原文明。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考古发现当属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若羌小河墓地,“这是目前发现的塔里木盆地年代最早的青铜时代墓地,时代距今4000—3400年,差不多在夏商时代。”阿迪力介绍。

  

  《新疆历史文物展》先秦时期展厅中,小河墓地出土的两件木俑首次公开展出。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海峰摄

  他说,夏商周时期,新疆地区社会组织发展显著进步,定居聚落和营地陆续出现,墓葬的规模和等级,已经清晰反映出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入选“201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温泉县阿敦乔鲁遗址与墓地,是新疆地区较早的青铜时代文化遗存,已经呈现出社会复杂化发展进程。

  该展还展示了入选“201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遗址样貌。这个遗址揭示了3000多年前西天山生活画卷,发现了距今3500多年前的使用煤火遗迹,将人类使用煤的历史上推了1000年。

  “采矿、冶炼技术是先秦时期的高科技。当时,伊犁河流域的古代先民已经掌握了成熟的采矿、冶炼、铸造技术,冶铜技艺很高超。”阿迪力说。尼勒克县奴拉赛铜矿让人们可以一睹2500年前,新疆地区的“大工厂”面貌。

  距今3000—2200年前后,是新疆各地的早期铁器时代。族群迁徙和物质技术的交流,促进了经济文化发展。展厅中陈列着小麦、彩陶、青铜器、骨器、毛纺织品等丰富的历史遗物,让人直观地看到先秦时期的新疆地区的物质生活和经济发展水平。

  亲密联系源远流长

  “先秦时期”展厅,鲜明的中原印迹时时可见,新疆地区自古就同中原地区保持着密切联系,众多的出土文物都实证了这一点。

  在通天洞遗址,考古工作者发现了5000多年前的小麦和黍(黄米),前者来自西亚,后者来自中国华北。黍麦“相逢”通天洞,这让学者推测,5000多年前,古西域曾有一条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草原通道”,从事简单粮食生产的人群将这两种作物向外传播,一路向东,通过欧亚草原带将西亚作物传播到河西走廊及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再到黄河流域,一路继续向北传播至西伯利亚草原区。

  为什么远在哈密天山的彩陶风格,竟与河西走廊的彩陶“撞衫”?这一桩史前“撞衫”事件,是偶然巧合,还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果?阿迪力指着展厅一幅“彩陶之路”示意图介绍说:“这是以彩陶文化为代表的早期中原文化,从今天的陕西以及甘肃等地区自东向西形成的传播之路。哈密天山北路墓地出土的陶器形制、彩陶纹饰,与河西走廊的马厂文化和四坝文化的同类器物非常相似,说明早在那个时代,新疆地区就和中原展开密切交流。”

  

  《新疆历史文物展》先秦时期展厅设置的互动项目引进了观众浓厚兴趣。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海峰摄

  千年流转,乐音咏传。在新疆与中原地区悠久的文化交流历史中,乐器一直都有自己的一方乐田。埙是中原古代乐器的代表之一,记者看到,哈密天山北路墓地和伊吾县拜其尔墓地出土都出土了距今2700多年的陶埙,形状和这一时期河南、陕西等地出土的陶埙几乎没什么差别。哈密艾斯克霞尔南墓地出土的距今2800—2500年的箜篌,这种源自两河流域的乐器,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传到了新疆地区,后来又传到了中原地区。

  展厅中还展示了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珍贵玉器图片,栩栩如生的玉器多是珍贵的和田玉制成。“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这些和田玉文物,就是新疆地区与中原地区物质文化交流悠久历史的见证。”新疆大学研究生热西丹·吾普尔说。

  多元一体文化的生动诠释

  早在汉代丝绸之路之前,新疆就是中西文化交流交融之地。这一点,在“先秦时期”展厅的多件文物方面得到印证。

  展览中,一只轮台县阿孜干墓地出土的“山”字纹铜镜,与一只中原地区的四“山”镜并排陈列,“山”字纹几乎一样。镜中也有山水情,中原与新疆地区遥远的距离,就在两只战国时期精美的铜镜上倏地消失了。

  

  5月24日,乌鲁木齐市民在新疆博物馆二期《新疆历史文物展》先秦时期展厅参观。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张海峰摄

  一尊战国时期的蹲跪铜武士俑也格外生动。武士左腿屈起,右腿跪地,头戴尖帽,表情冷峻,“先秦时代,伴随着游牧生活而辉煌的草原文明留下了许多文化珍品,这很可能是新疆地区早期的塞人。”阿迪力说。塞人在公元前3世纪以前生活在伊犁河流域及伊塞克湖附近一带,以游牧为主。后被大月氏所败,迁徙至今中亚地区,与当地民族逐步融合。

  这次展览首次公开展出的两件小河墓地的木俑非常抢眼。一个高大的男俑,一个“迷你”孩童俑,都“身着”一块毛布斗篷。神奇的是,当你从侧面观察,就会发现两个木俑的脚尖都是朝后的。“这可能和当时的小河人的习俗、古老宗教有关,是未解之谜。”阿迪力说。

  “先秦时期新疆大地上的文化多姿多彩,既像满天星斗一样多元,又具有交流频繁与不断融合的内在统一性,让我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想,这就是博物馆的力量。”新疆财经大学学生阿布都热西提·加帕尔感慨地说。

 

  资料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

责任编辑:徐徐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

京ICP备130493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73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