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旅游 > 新疆 > 文化 > 正文

为绘《只此青绿》,他们做了什么?

2023-07-21 22:08:48大公网新疆文旅频道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第一次到新疆,就是为演出《只此青绿》而来,很特别。”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舞蹈演员张翰感觉内心期待这一天已经很久。

  7月19日16时,在抵达乌鲁木齐1个多小时后,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以下简称《只此青绿》)的全体演员,在乌鲁木齐文化中心大剧院与已到达3天的幕后工作人员会合。29个小时后,他们开启在第六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上的首场演出。

《只此青绿》中张翰扮演的王希孟(左)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提供

  寻找王希孟的样子

  《只此青绿》是两年多以来的网红话题剧目,不仅因为它的舞段“险峰”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一鸣惊人,更因为它用精妙绝伦的舞蹈艺术之笔,呈现着流淌在岁月长河里的中华传统技艺,丰富的文化内涵让人叹为观止。

  为什么会有这部舞蹈诗剧?2017年,在故宫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上,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编导韩真、周莉亚被北宋时期名画《千里江山图》深深吸引。两年后的一天,集团给她俩下了一个任务,创作一部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舞台剧,那一刻她们同时想到了《千里江山图》。

  历史留给这部剧创作的素材其实很有限,一幅传世名画、受宋徽宗指点的天才画家王希孟、蔡京的题跋,此外再无任何史料记载。尤其是核心人物王希孟,生前记载寥寥,在做成此画后,更是消失于历史中,卒年不详。

  “所以寻找王希孟的样子,是我最初拿下这个角色最费劲的地方。外放?内敛?洒脱?沉稳?没有参照,只有从画中去琢磨。”张翰在排练时买了一张《千里江山图》的印刷图本,细细去观察图中的细节,又在画帖上手绘一遍,体会18岁的王希孟当时的所见、所好、所思。

《只此青绿》中谢素豪扮演的展卷人(中)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提供

  让国宝重现光华

  在排演之前,演员们集体去故宫博物院体验文物修复师们的日常工作,这个过程给演员带来很大的震撼。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展陈文物,在经过修复师之手前,其实并非现在的样子,有的甚至看不出是一幅画或写了什么字。”主演之一谢素豪说,正是在修复师们“修旧如旧”的严谨和细致下,流传千年的古籍、书画才能保留至今,让当代人依然能够“穿越千年”看到过往的流金岁月。

  这也是为什么有了“展卷人”这个角色的原因,是以此向默默耕耘在博物馆、考古所里的文物保护工作者致敬,是他们一代代的接力,才让国宝重现光华,让中华文明之辉煌得以展现。

  剧中“展卷人”的原型参照了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员王中旭,他也是《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的策展人。

  谢素豪在排演初始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因为年龄和阅历的原因,始终找不到一位老文博专家身上的严谨、沉稳、专注的质感。

  “最初的表情、动作都会浮于表面,为演而演,那个人物并没有走进我心里,和我的舞蹈表达合二为一。”谢素豪明白这是一个需要时间和磨砺去解决的问题,在两年多时间,参演了这部剧330多场演出中的270多场后,他终于收获了稳定而娴熟的表演,根源就是真正读懂了展卷人是谁,做了什么,为什么要做,自我价值是什么。

  “绢保八百”,为何900岁还“健在”

  王希孟作《千里江山图》的过程是《只此青绿》的主线,但编创者认为在他下笔作画之前,事实上还有一群在画里看不见、在画外却极其重要的人,他们负责着采石、制墨、制丝、织绢、造笔、篆刻等基础工序,没有他们的存在,也就没有《千里江山图》。

  所以观众最终看到的故事是这样的——“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一幅名画,在众人的精工细作中徐徐展开,化为一段美丽的故事娓娓道来。

  “纸存千年,绢保八百。”这句“行话”是说以绢作的画寿命不及纸作画,只能保存800年,而这幅《千里江山图》却已经超过900岁,是怎么做到的呢?

  “其实就是每个环节的工匠都把自己分内的事,做到了最好。”张翰相信当时织绢的人一定是把丝线的韧度、编织的密度都按照高标准完成,才使得用此绢做的画能够长寿。

  为了让创演人员更深入感知中华传统技艺的魅力,韩真和周莉亚曾负责把毛笔、徽墨、蚕丝织造、国画颜料、篆刻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请到剧团,为大家现场展示。

  一位60多岁的毛笔制作技艺传承人,专注而快速地打磨竹筒、梳理羊毫、扎制笔头,因为长期的浸泡、削磨,他双手的拇指和食指的指尖部位已严重变形。

  “他的世界就在工作桌的方寸之间,投入、安静、淡泊地做一支好笔,外面的一切似乎都打扰不到。”张翰被打动了,他和同伴们对剧中出现的情节、人物有了理解,那就是“择一事,终一生”的生动写照。

《只此青绿》中孟庆旸扮演的青绿(左五)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提供

  青绿之美是无限风光在“险峰”

  只此青绿,何为青绿?在这部剧中有3个主要角色——希孟、展卷人、青绿。展卷人在不同的时空里,目睹希孟画下《千里江山图》的经历,青绿则是这“展卷”到“入画”过程中重要的纽带,是画中自然之美的凝结。

  “青绿不是一个具体的人物,她是这幅画中色彩和景致的视觉融合体,重点在写意。”在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舞蹈演员孟庆旸心中,这个她演了两年多的形象,是山峦、林海、清流的幻化,用望月、落云、垂思、独步、险峰、卧石等姿态,展示着中国山水画中独特的气韵感。

  宋代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重要时期,画家们强调意境,追求写实,注重笔墨,集中呈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

  观众最关注的“青绿腰”在《只此青绿》中就是“险峰”之态,它是宋代山水画描绘的主体对象。“山峰给了万物一种强大的依托,水从山上而下,林在山中生长。”孟庆旸认为拿捏好青绿必须做到,把山水的线条轮廓与宋代女子的婉约内秀之美融合起来,垂目、缓步、下腰。

  对专业古典舞演员来说,青绿腰的动作本身并不难,高难度在于姑娘们要把这个几乎90°的后倾,维持“4个8拍”的时长,对腰腹肌力量有严苛的要求,需要她们在台下拼命去练。

  “王希孟曾经用画笔对国家给予了最深情的赞美,但千里江山不止千里,我希望自己还能用更多的舞蹈形式来倾诉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孟庆旸说。

  因为一幅传世画作,所有创演人员用一部舞蹈诗剧完成了与古人跨越千年的对话,画中昔日千里江山之美与今时锦绣中国之颜,同样让人自信与骄傲。

  
资料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

责任编辑:徐徐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

京ICP备130493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73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