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旅游 > 新疆 > 文化 > 正文

从“明约路碑”到“左公柳”——文物述说“左宗棠事迹入编教材”背后的历史

2023-09-07 09:34:04大公网新疆文旅频道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大破贼于喀什噶尔……分兵追贼至明约路玛克,生擒贼首于小虎、马元、金相印父子并伪主牙虎柏诸子孙……所有在事诸将,具勒名碑阴,以昭后人……”这是名为“明约路碑”的碑文。它曾立于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一个叫明约路(意为千路交会处)的地方,现存于新疆博物馆。在“新疆历史文物展”清代展区里,可以见到它的3D打印玻璃钢复制品。

陈列在新疆博物馆《新疆历史文物展》中的明约路碑复制品。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摄

  在今年专门修订的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中,新增了关于清代“边疆危机”的内容,在“收复新疆”部分中详述了“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左宗棠命刘锦棠入疆,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等过程。同时,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也将左宗棠收复新疆纳入“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章节。

  “明约路碑”就是教材所述历史的实物见证。这座高1.35米、宽0.77米、厚0.14米的石碑经风蚀水侵,近两百字的碑文已有部分难以辨识,但主体内容的意思很清晰,这块碑刻反映了1877年清军收复喀什噶尔(今喀什市),在明约路大败阿古柏侵略势力及收复南疆各城的情况。

陈列在新疆博物馆《新疆历史文物展》中的左宗棠行书七言联。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摄

  1877年,左宗棠部将刘锦棠率军收复喀什噶尔后,在明约路大败阿古柏侵略势力,俘获了匪首于小虎、马元、金相印父子以及阿古柏的妻妾子女等,并缴获了大炮、枪械及马匹,至此彻底击溃了阿古柏侵略势力。为了表彰“在事诸将”收复失地的功绩,刘锦棠立“明约路碑”以昭后人,碑刻的背面还记录了参战将领的姓名、官衔、籍贯。

  1865年初,阿古柏入侵新疆地区,各族民众持续进行与侵略者的坚决斗争。1876年,左宗棠命刘锦棠率军入疆,各族军民有力配合了收复新疆的行动,清军所到之处,民众夹道欢迎。在《左宗棠全集·奏稿六》中记载,清军到达阿克苏时,“城内十数万人皆守城以待官军”。就这样,到1878年,清军成功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的领土。

  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清政府自1877年起就与沙俄多次交涉收回伊犁事宜,最终在1881年签订中俄《伊犁条约》,收回了被沙俄侵占的伊犁。

“一炮成功” 左宗棠雕像。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摄

  在乌鲁木齐市水磨沟风景区的水塔山上,有一处名为“一炮成功”的纪念地。1876年8月,刘锦棠率领清军在迪化(今乌鲁木齐)六道湾山梁上架起大炮,向迪化城内开炮,打得阿古柏部溃不成军,四散逃窜,接着清军收复了迪化。随后,当地民众在架炮的地方修建了炮台,命名为“一炮成功”以纪念。如今在炮台附近矗立着一座左宗棠的全身塑像,它在山顶远眺着乌鲁木齐的城区,守望着百姓的平安生活。

  “参加收复新疆的清军主力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湘军、豫军等。清政府在新疆各族民众的大力支持下,驱逐了阿古柏侵略势力,为维护祖国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新疆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孙维国说。

“一炮成功”。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摄

  除了“明约路碑”,还有一块1988年在哈密市柳树泉农场附近发现的“左宗棠碑”,现藏于哈密市左公文化苑。这座石碑被发现时已残缺,仅剩下半部,约0.77米高,记录着左宗棠命广东陆路提督张曜在哈密屯田积粮,优化运输通道的经过。

  据记载,1875年5月,清政府任命当时的陕甘总督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后,他就安排部属积极筹集饷银、调配粮草辎重。专家认为,“左宗棠碑”所记内容说明了左宗棠在收复新疆过程中,很重视后方保障补给和建设。

  孙维国认为,明约路碑和左宗棠碑,都实证了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各族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共御外侮,为维护国家主权统一而斗争的历史史实。

  在哈密,有一种古树的名字叫“左公柳”,这是左宗棠及部属在进入新疆路途中所栽种的柳树,意在树林防风固沙,改善环境。据记载,当时经过十余年的护理,确实达到了“所植道柳,除戈壁外,皆连绵不断,枝拂云霄”。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直到今天,哈密市里存活的“左公柳”依然枝繁叶茂。

  

资料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

责任编辑:徐徐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

京ICP备130493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73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