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旅游 > 新疆 > 文化 > 正文

有一种情怀叫北塔山

2024-02-26 14:58:44五家渠TV 作者:张新慧 李华北 党慧萍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视频制作:李博

  2024年春节前,北塔山牧场的哈萨克族朋友热孜贝克打来电话:“姐,到北塔山来看一看吧,感受一下北塔山的年味。”

  这邀请瞬间勾起了我对北塔山的回忆。上一次去,还是10多年前,采访“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马背医生李梦桃。北塔山澄澈的蓝天、苍茫的群山、凛冽的山风、朴实的牧民、还有那永不移动的界碑,成了抹不去的记忆。

  北塔山,中国与蒙古国的界山,山脉主体部分在中国;确切地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北塔山牧场。牧场始建于1952年,原名新疆军区八一牧场,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更名为北塔山牧场,这也是第六师五家渠市唯一的边境牧场,哈萨克族人口占90%以上。

  72年来,北塔山牧场各族儿女在这里守卫神圣国土,建设幸福家乡、践行兵团精神。这里走来了解放军战士、走来了支边青年、走来了师市各行各业的建设者,走来了山西援疆干部……

  这么多年过去了,北塔山,你还好吗?

梦回北塔山

  我们去北塔山之前,曾邀请李梦桃一起去看看北塔山的变化。

  李梦桃退休后住在五家渠市。76岁的他已两鬓斑白,脸上多了深深的皱纹,但是他的眼神依然清亮、笑容依然和蔼可亲。

李梦桃(左)正在接受记者采访。李华北 摄

  李梦桃的家不大。向阳的窗边,几盆三角梅生机勃勃,绽开着黄色、粉色的花朵,散发着淡淡的馨香。沙发旁的柜子上,摆着几幅照片,那是李梦桃年轻时的样子,穿着绿军装,眉清目秀、风华正茂,眼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照片旁边摆着许多药品,提醒着我们,主人已经年迈,疾病缠身。

  “我也想回北塔山看一看,见见英雄母亲扎木赞老妈妈、巴拉海老场长,可是他们都已经不在了,我还想看看工作过的北塔山医院,再摸一摸边境线上的界碑……很多次,我在梦里回到了北塔山……”说到这里,李梦桃的眼里蒙上了一层泪光:“可是我现在的身体不争气,落下了哮喘的毛病,一到冬天就出不了门。”李梦桃接着说:“今年,我来新疆整整60年了。我一直挂念着北塔山。前些日子,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北塔山护边员踏雪巡边的视频,当我看见那些护边员在风雪中艰难巡边的时候,眼泪忍不住就掉了下来,那个场景很熟悉,很真实,我们当年就是那样骑着马顶风冒雪给牧民看病。我在牧场度过了36个春节,那里的哈萨克族牧民怕我想家,过年的时候争着请我到家里做客,扎木赞老妈妈包的饺子就是家的味道……”随着李梦桃的讲述,我们仿佛和他一起回到了在北塔山工作的岁月。

  1964年,李梦桃从黄浦江畔来到天山脚下,1970年被组织分配到北塔山牧场乌拉斯台牧业二队当了一名马背医生。

  北塔山牧场距离乌鲁木齐市400多公里,海拔3200米,年均气温只有2.4℃。“有山没有树,有地没有草,有沟没有水,风吹石头跑”是牧场当时的写照。牧场有5个牧业队,100多个牧业点散落在群山之中,牧民的毡房之间大多相距10公里以上。牧场的医疗条件也很落后,缺医少药,没有交通工具,医生只能骑马出诊。艰苦的环境,落后的医疗条件,曾让李梦桃感到苦恼和迷茫。

  一次巡诊回来的路上,李梦桃胃溃疡突然犯了,疼得脸色煞白,冷汗直淌,趴在马背上不能动弹,他只好放开缰绳任凭马儿在茫茫的雪原上行走。这匹通人性的枣红马将他驮到一座毡房门前停下了。一个哈萨克老阿塔(哈萨克语:大爷)把他抱进了毡房,布鲁根老阿帕(哈萨克语:大妈)将家里仅有的一点白面做了一碗热腾腾的面条端到他的面前,而他们的小孩却啃着硬邦邦的玉米面馕,李梦桃含着眼泪吃了这碗面。晚上,老阿帕把家里唯一的棉被盖在李梦桃身上,而他们自己却盖着毡片和光板羊皮大衣。



1月25日,北塔山牧场医院鸟瞰图。李华北 摄

  牧民的淳朴善良深深地感动了李梦桃,他决定留下来,为这里的牧民做点什么。

  让李梦桃真正下决心扎根牧场、服务牧民的,是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1970年的一天,一个叫努尔哈依夏的年轻产妇在毡房生孩子时难产,这家人向李梦桃求救。由于医疗条件太简陋,李梦桃又是第一次接生,他全力抢救,小孩终于生出,但产妇由于大出血,命没有保住。这个产妇才22岁,李梦桃也是22岁,他眼睁睁看着年轻的产妇死在眼前,自己却没有本事去救,产妇的亲人在哭,李梦桃也和他们一起哭……这件事给李梦桃很大的震动,他下决心刻苦学习钻研业务,提高技术水平,为这里的牧民解除病痛。几年后,李梦桃掌握了内科、外科、儿科、五官科、妇产科等方面的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牧场工作的30多年间,李梦桃骑马巡诊走过了26万多公里山路,救治病人2万多人次,接生800多个婴儿。牧民亲切地称呼他是“哈萨克族牧民的好儿子”。他先后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民族团结模范等称号;2009年,他被评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2006年6月,李梦桃告别了工作36年的北塔山牧场,前往奇台三医院担任党委副书记。离别的那一天,许多牧民抹着眼泪送了李梦桃一程又一程,李梦桃坐在车里,看着窗外那些依依惜别的牧民,泪如雨下……

  2010年,李梦桃光荣退休。此后10多年间,他应兵团党委党校、石河子大学以及兵团、师市有关部门的邀请,作报告、讲党课、忆初心,在弘扬兵团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的路上继续前行。一名党员干部聆听了李梦桃的报告后说:“李梦桃的经历,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兵团精神。”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年,李梦桃先后做了200多场报告,受教育人次达2万多人。

  “叮呤……”门铃响了,李梦桃起身去开门。

  “伯伯好!”门口站着一位哈萨克族女子,齐耳短发,大眼睛、白皙圆润的脸庞带着俏皮的笑容。

  “哎呀,这不是阿力马西汗吗?你怎么来了?我们刚才还说起你的奶奶呢!”李梦桃惊喜地招呼阿力马西汗进门落座。“她就是英雄母亲扎木赞的孙女,和我女儿差不多大,她小时候经常到我家玩。她的爸爸和我是同事,也是牧场医生。”1951年,哈萨克族妇女扎木赞冒着生命危险与土匪周旋,连续3次营救解放军战士马尚志。1952年,马尚志担任牧场第一任场长。1987年,农六师党委授予扎木赞“英雄母亲”光荣称号。

  “伯伯,这次我来五家渠,是参加咱们师市举办的土特产年货大集,展销我们合作社的土特产,正好顺道给您拜年。”阿力马西汗的笑声像百灵鸟的歌声一样动听。

  牧民有了自己的合作社,这个消息让李梦桃感到惊奇和振奋,几十年前,北塔山牧场牧民逐水草而居,放牧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

  从1999年开始,在上级党委的关怀下,牧场党委和场机关有关部门深入牧区草场和各放牧点实地踏勘、精心规划牧民搬迁定居方案,组织实施牧民群众定居工程。定居后的牧民亦牧亦农,将冬季被动抗灾保畜转为主动育肥,出售活畜、增加收入,有的牧民还学会了种地,经销农产品,趟出了多元增收的新路子,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1月18日,北塔山牧场英雄母亲扎木赞的孙女阿力马西汗·阿布拉依(右)来到李梦桃家里,为他展示合作社推出的农牧产品。李华北 摄

  “伯伯,我们这个合作社是2023年2月成立的,草建连连长吴斌牵头,有100多户牧民加入了合作社,主要给农牧民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种植、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服务。今年我们要成立自己的品牌,名字就叫‘北塔山’,我们现在正筹办牛羊肉有机认证,等通过后,还要把牛羊肉、马肉推销出去。连队的水库、大棚还有土地都是现成的,今后,我们还要养鱼,种植大棚菜,把草建连的各种优势利用起来,让牧民增收致富。现在的牧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牧民啦,搞育肥养殖的、种地的、开超市的、还有直播卖货的;牧场的面貌也是大变样,医疗条件和您在的那时候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在山西援疆医疗专家的帮助下,咱们牧场还建起了中医馆,许多牧民的风湿病通过针灸、理疗、按摩治好了。伯伯,我以后就留在北塔山了,我们会把北塔山建设得更好。”

  “太好了!”听着阿力马西汗的介绍,李梦桃连声称赞说:“阿力马西汗,你不愧是英雄母亲扎木赞的后代。以后有机会,我一定重返北塔山……请你们带上我的心愿去北塔山,看一看那里的山山水水,看一看那里的牧民,看一看那里的变化。”

  1月18日,北塔山牧场英雄母亲扎木赞的孙女阿力马西汗·阿布拉依(左)来到李梦桃家里,为他送上合作社制作的工艺品。李华北 摄

  临别时,阿里马西汗郑重地递给李梦桃一件蓝白相间的瓷碟,正中印着北塔山的标志性建筑——白塔,下方,“留恋塔山”的字样格外醒目。李梦桃轻轻地摩挲着白塔,思绪又似乎飞回了他魂牵梦萦的北塔山。

  史说北塔山

  当我们为李梦桃不能同行感到遗憾的时候,81岁的“老史志”文定讴给了我们意外的惊喜。文定讴是六师退休干部,也是全国方志先进工作者。这些年,为了修志,文定讴十几次前往北塔山,从灰尘飞扬的土路,到颠簸单调的砂石路,再到平坦的柏油路,他见证了这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团场从贫困走向小康。这一次,他要去北塔山牧场做第二轮史志终审,这本史志也是北塔山牧场干部职工向新中国成立75周年、兵团成立70周年献上的一份礼物。

2023年修建一新的北塔山牧场场部一景。李华北 摄

  我们与文老师相约同行。

  大巴车在茫茫的雪野上奔驰,柏油路犹如一条黑色的长龙蜿蜒游向天际;远方,一台台风力发电机擎天而立,在雪野、远山、蓝天的映衬下,迎风飞旋,恢宏壮观。文定讴久久地看着窗外,时不时地拿出手机拍照。“过去北塔山这个地方,风是一害,一年两场风,从春刮到夏,从秋刮到冬,现在北塔山牧场变害为利,风能成就了新能源,这是北塔山牧场一个巨大的变迁。”说这话的时候,文定讴的眼里闪着光芒。

1月22日,北塔山牧场风光电场航拍。李华北 摄

  北塔山牧场平均海拔3000米,独特的地理环境蕴含着丰富的风能资源。据北塔山牧场监测数据显示,这里年均风力8级以上天数达200余天,平均风速每秒7.3米,属于国家三类风能资源区。

  近年来,北塔山牧场抢抓国家“双碳”战略机遇,依托牧场风能、光热资源优势,持续加快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发展风光电产业,积极推进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峡新能源、京能光伏、浙能新能源……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捕风者”“追光者”落户牧场,源源不断地向外供应电力,助力牧场走上经济发展的快车道。2001年,北塔山牧场GDP仅为938万元,2013年为7771万元,2023年增加至6.7亿元。截至2023年,牧场风光电场新能源装机总规模1711.2MW,其中风电装机容量1291.2MW,光伏发电装机容量420MW, 2023年发电量35.5亿度,实现税收5100多万元。“风电新能源产业带动了北塔山牧场经济腾飞!”文定讴感慨地说。

  1月22日,在北塔山牧场风光电基地,高压电线铁塔整齐排列,向外输送电能。李华北 摄

  6小时后,大巴车抵达北塔山牧场场部库甫。天空湛蓝,阳光正好,街道打扫得干净整洁,两侧路灯上挂着大红灯笼,延伸至路尽头,路两边,是鳞次栉比的楼房以及黄墙红瓦的民房。几头黑白花奶牛慢腾腾地走过街道,一副旁若无人、悠然自得的样子。远处,一位哈萨克族大嫂和两个男孩子满面春风地走来,孩子穿着时尚,戴着红色的帽子,蹦蹦跳跳、小脸红扑扑的,脸上荡漾着纯真无邪的笑……

  “九十年代,我第一次到牧场来的时候,这里的场镇面貌、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都很落后。”文定讴回忆说,2013年以来,师市举全师之力建设北塔山牧场,在各级党委的关怀和山西援疆项目的支持下,牧场通上了高压电,修通了柏油路,围绕建设“哈萨克族特色边陲小镇”目标,完成了集中供排水、供热、污水处理厂、天然气入户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场部道路、桥梁、绿化亮化、保障性住房、社区服务中心等工程先后竣工;牧场城镇化进程加快,广大牧民过上了现代文明宜居生活:从毡房、土坯房搬到楼房,从喝涝坝水到用上自来水,从煤油灯到有了长明电灯……

北塔山牧场桥的变化↑↑↑

北塔山牧场的住房变化↑↑↑

  最令文定讴印象深刻的是,2013年9月28日,牧场举行高压输电通电仪式,结束了长达61年的无长明电的历史,这也是兵团最后一个农牧团场正式通电。“当时牧民群众欢欣鼓舞,其中有两个哈萨克族妇女,叫加开和沙米哈,她们用北塔山牧场生长的芨芨草,编织了一面党旗,一面国旗,献给了师市党委。2014年10月,兵团成立60周年那一年,这两面红旗,作为文物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很感动,它体现了牧民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牧民的关怀。”

  说起牧场的这些变化,文定讴眼里满是欣喜,史志工作者的责任,促使他将牧场的历史真实地记载下来。

  两年来,文定讴克服路途遥远、年迈体弱、高寒缺氧等困难和挑战,查阅档案、搜寻文献、实地走访、电话采访求证;为了考察发生在阿同敖包的“北塔山之战”遗址,他翻山越岭,登上了海拔3280米的北塔山主峰,抚摸那刻着“中国”的界碑;他搜集了300多万字的历史资料,采访了50多个对象,打了近200个小时的采访电话,最终编写了30万字的北塔山牧场志。

1月24日,文定讴在北塔山牧场档案室查阅资料。李华北 摄

  志书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即将出版的《北塔山牧场志》记载了北塔山牧场这些年的发展变迁。

  文定讴介绍,北塔山牧场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先进典型,涌现出了许多民族团结优秀人物,如:1957年,牧场党委书记、政委朱继国,作为牧场的先进代表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还有李梦桃、马尚志、扎木赞等等,这些都是牧场的骄傲。

  文定讴说:“我们在史书上详细记载了这些模范人物,通过他们的事迹,传承好兵团精神。”

  在北塔山牧场志终审的这几天,文定讴继续埋头核对资料,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补充完善。

  “校书的过程,还有不到半年时间,这个过程我还要及时向牧场反馈,大家提出的有存史价值的资料,我还要补充进去…… ”在北塔山牧场志终审会上,牧场领导、各部门的负责人专心聆听着文定讴的意见,并提供补充资料和修改意见。

1月24日,文定讴在北塔山牧场与相关工作人员召开终审会。李华北 摄

  “在各级党委的倾力关怀,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下,经过几代兵团人艰苦创业,如今的北塔山牧场,已成为快速发展的经济洼地、戍守边关的战略要地、英模辈出的精神高地、备受关爱的边陲福地。我衷心祝愿北塔山牧场龙行龘龘,龙飞凤舞,龙年吉祥。”捧着北塔山牧场志的样书,牧场社会事务服务中心主任任旭东心潮起伏:“这也是送给北塔山人民的新年礼物。北塔山从贫困走进小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没有人记载是传承不下去的,我们也希望通过修志,使大家能够了解北塔山的历史,不忘党的关怀,把兵团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1月24日,文定讴在工作。李华北 摄

  牧场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李志林四年前调到牧场工作,去之前,他对牧场的印象还停留在10年前牧场遭遇山洪、满目疮痍的视频上。

  北塔山牧场场部“库甫”哈萨克语意为木柄。2010年6月21日,强降雨天气导致山洪暴发,大量洪水沿库甫沟冲泄到场部,洪水高峰期最高流量达到500立方米/秒。库甫沟河道桥梁垮塌,防护堤上树木被连根拔起,库甫沟上3座桥梁被冲毁,洪水漫过河堤,冲毁了居民住房,场部所有通信、交通、电力、饮用水全部中断。“木柄”严重受损,后来,在兵师党委的关爱及山西援建、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库甫”重新焕发生机,建成了富有哈萨克族特色的边陲小镇。

冬日北塔山牧场机关鸟瞰。李华北 摄

  记忆中的贫困牧场早已今非昔比。李志林笑呵呵地说:“北塔山是个好地方啊,以后发展前景会更广阔。牧场主动融入乌拉斯台口岸产业聚集园区建设,将军庙至乌拉斯台专用铁路项目也取得积极进展。2024年,1700MW北塔山牧场新能源基地二期项目即将落地实施,计划投资 70亿元,北塔山牧场已逐渐发展成为兵团大型集风力、太阳能于一体的‘疆电外送’基地。以后,咱北塔山牧场牧民的日子美着呢!”

冬日北塔山牧场职工文化活动中心鸟瞰。李华北 摄

  “北塔山不会停止变化的脚步,我们沐浴着党的阳光,在变化中前进……相信北塔山的明天会更好,北塔山人民的日子会更富足。”北塔山牧场政委娄文浩信心满怀。

  为了即将出版的北塔山牧场志,文定讴在做最后的冲刺。在他看来,写志这件事,是对历史最好的铭记,也是对兵团精神最好的礼赞和传承。

  守护北塔山

  “我们去护边员塔布斯别克家看一看,他这些天轮休。”热孜贝克带着我们一起走进草建连。

  去年12月25日,兵团广播电视台“幸福甜蜜石榴籽”大型系列融媒报道节目推出短视频《马背巡边守国土》(播放量超百万!这条短视频凭啥“火出圈”),讲述了六师北塔山牧场骑兵连顶风踏雪巡边的故事。其中就有19岁的哈萨克族护边员塔布斯别克。当他亮出棉背心上“中国”字样的时候,也亮出了一家三代对祖国清澈的爱。这部短视频感动了众多网友,播出仅三天,全网播放量超百万。

视频截图

  我们去草建连的路上,不时地看到成群的骆驼在白雪皑皑的原野上安详地吃草,晨光在它们身上镶上了一层动人的金边,远处,是一台台迎风旋转的风车,在五彩朝霞的衬托下宏伟壮观。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汇出别样动人的风景,让人感叹时空变幻的魅力。

  “那就是塔布斯别克家。”我们顺着热孜贝克手指的方向看去,一座橘黄色的房子呈现在我们眼前,红色的屋顶,鲜红的对联让人眼前一亮:毡房启鸿运辞岁 牧场纳祥福迎春。

  1月24日,北塔山牧场19岁的哈萨克族护边员塔布斯别克一家正在贴对联。李华北 摄

  热孜贝克说:“春节到了,牧民也喜欢贴对联、挂灯笼。70多年来,咱们北塔山牧场各民族同胞共同生活在一起,早已形成了欢度春节的习俗。”

  正说着,塔布斯别克和父母迎了出来,“你们来了,快进屋坐!”

  塔布斯别克家收拾得干净整洁,家电一应俱全,床上铺着精美的毯子,茶几上摆着炸得金黄的馓子,还有五颜六色的干果。窗户上贴着红色的“福”字窗花,客厅的柜子上,端端正正地摆着塔布斯别克爸爸哈德力汗荣获的优秀守边员的荣誉证书。

  “我们以前住的是土坯房,没有长明电,没有自来水,也没有柏油路,我们都是骑着马去场部办事。现在你看,电通了、网络有了,上下水通了,房子里有了卫生间,大冷天再也不用到外面如厕了。”说起牧民生活的变化,塔布斯别克的妈妈古丽沙拉喜笑颜开。

  塔布斯别克今年20岁,国字脸,寸头,浓眉大眼,眼神明亮,双颊有两团“高原红”。“我爷爷是护边员,爷爷说,他带着爸爸一边放牧一边巡边。后来爷爷退休了,我的爸爸妈妈又接过了接力棒,带着我继续巡边。去年6月份,我也报名当了一名骑兵连的护边员。” 塔布斯别克言语之间流露着自豪。

视频截图

  我们留意到,塔布斯别克穿着蓝色的卫衣,上面套着红色棉背心,胸口用金色的丝线绣着“中国”字样。古丽沙拉疼爱地抚摸着儿子的背说:“这个棉背心是我当护边员的时候穿过的,穿了七八年。儿子当了护边员,我怕他着凉,就送给他了。我绣上‘中国’这两个字,就是想让儿子记住:有国才有家。没有国家的安全,就没有我们现在幸福的日子。我们守的是祖国的边境线,守的也是自己的家。”

  塔布斯别克接过妈妈的话说:“这个棉背心对我来说特别重要,我每次巡边的时候,都穿着它,睡觉的时候放在我的床头。不管天气再冷,巡边的路有多长,穿上它,我就无所畏惧。”

  北塔山属阿尔泰山山系,位于阿尔泰山西南,准噶尔盆地东北,地处山脉与盆地的接合部。北塔山不仅是鸟瞰整个北疆的平台,还是俯视内地通往西域交通线的一个制高点。北塔山牧场距乌鲁木齐市不足450公里,是距自治区首府最近的国门。牧场的各族儿女在这里戍守边关,与边防官兵一道,筑成了“部队管线、武警管片、民兵管段、护边员管点、牧工群众协防协管”的“党、政、军、警、兵、民”六位一体的钢铁长城,捍卫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塔布斯别克的爸爸哈德力汗回忆说:“牧场起初没有专业的护边员队伍,边境上的牧民就是护边员,一座毡房就是一个哨所。我的父亲就常常带着我在边境上放牧。后来,我们也当了护边员。执勤房在100多公里以外,我们每次巡边10天,每天巡边二三十公里。那时候山上吃住条件艰苦,我们上山巡边都要带上面粉、大米、蔬菜等物资,值勤房的条件也很简陋,只有几张床和凳子,晚上睡在那里,不仅能听到外面呼呼的风声,还能感受到钻进来的寒风。当了十几年护边员,和我们日夜相伴的是长长的边境线、界碑、蓝天,还有一眼望不到边的原野。每当孤独想家的时候,我就想起父亲的教导,护边就是保家,保家就是爱国。”

  “我忘不了2005年11月25日,我们的护边员哈布提汗巡逻执勤时,由于劳累过度,再加上高寒缺氧,高血压病突然发作,倒下去再也没有醒来。那年他才45岁。”说到这里,哈德力汗的神色凝重:“我们北塔山人是永不换防的哨兵。我们老了,孩子们长大了,他们就是接班人。”

  塔布斯别克一家4口人,弟弟今年8岁,由于一家都是护边员,家里经常没人,弟弟被送到200公里外的姑姑家。他们一家很少能像现在这样团聚。

  “过年了,请你们在家里吃顿饭。”古丽沙拉爽朗地笑着说。午饭别致用心:红黄相间的抓饭,香气四溢的奶茶,还有一盘热腾腾的饺子……那一刻,我们像回到了家,格外暖心。

  1月24日,北塔山牧场19岁的哈萨克族护边员塔布斯别克(中)穿着妈妈给缝的印有“中国”字样棉背心,为父母弹奏乐器。李华北 摄

  喝着热腾腾的奶茶,塔布斯别克给大家讲起巡边的经历,去年12月的一天清晨,他和骑兵连的队友一起巡边,结果遭遇了风吹雪天气,风卷着雪像刀子一样割在脸上,他们的眼睛几乎都睁不开,分不清哪里是路,哪里是石头,啥也看不清,人与马在雪窝里深一脚、浅一脚,艰难地往前挪,十几公里的巡边路,到了天黑还没走回执勤房。经过一个山坡时,马儿突然绊倒了,塔布斯别克从马上摔了下来,滚下五六十米的山坡,掉进了深深的雪坑里,脚也受伤了。班长和队友们想尽办法才把他拉出来,幸亏随行有队医,及时进行了救治。

  “儿子,你怎么今天才给妈讲。”古丽沙拉有些心疼地嗔怪儿子。“妈妈,你也是护边员,这样的事,哪个护边员都经历过。”

  “巡边这么辛苦,后悔过吗?”我们问。

  “我从来都没后悔过,我们是兵团人。我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过年了,还有很多边防战士在戍守边关,不能和家人团聚。”塔布斯别克边说边打开手机,指着一段视频说:“你看,这是边防战士给祖国人民拜年的视频。”

1月24日,北塔山牧场19岁的哈萨克族护边员塔布斯别克(中)一家拜年。李华北 摄

  我们从视频上看见,茫茫的雪野之上,北塔山巍峨屹立,鲜红的国旗迎风招展,边防战士如青松挺拔,齐声祝福:“边防有我在,祖国请放心,祝全国人民新年快乐!”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伴随着《我爱你,中国》的旋律,看着那一个个英姿飒爽的战士,一种神圣庄严的情感在我们的心中澎湃。

  告别塔布斯别克一家,我们返回场部。

  深夜,翻开《北塔山牧场志》,兵团一代又一代戍边人的照片让人动容。题记中,有一张照片令人久久回味,照片的正中,是一座庄严的界碑,上面刻着:中国 179 2002 。图说这样写道:草在风中变黄,石头在风中变老,只有庄严的界碑巍然屹立。此刻,窗外是星星点点的灯火,每一盏灯,就是一个温暖祥和的家。远处,静谧的白塔如同哨兵,默默守护着家园;旁边的灯光勾勒出的四个鲜红的大字“留恋塔山”。这是谁起的名字,又是谁在留恋,是那些曾经为这里奉献又离去的人,还是戍守边关的这些人?也许,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戍边自有后来人。

  年味北塔山

  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别样的春节。北塔山牧场文化广场上锣鼓喧天、龙飞狮舞,牧民身穿绚丽的服装,头戴五彩斑斓的头饰,踏着欢乐喜庆的鼓点,铆足了劲热火朝天地排练。

1月24日,北塔山牧场职工群众正在排练舞龙。李华北 摄

  铿锵的锣鼓声阵阵响起,两条气度不凡的“长龙”时而腾空跃起,时而翻滚盘旋;雄壮威猛的彩狮纵跳、扑跌,眨眼、摇头,显得活灵活现、气宇轩昂。

  北塔山牧场今年首次举办社火表演,牧民舞龙舞狮的积极性特别高,体现出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牧民加恩那·叶热说,“我们要把咱北塔山的气势舞出来。”牧民热合买提·马合买提笑道:“龙年我们加油干。”

1月24日,北塔山牧场职工群众正在排练舞狮。 李华北 摄

  北塔山牧场党委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增进认同为目标,深入做好文化润疆工作,持续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真正让文化润疆润到了“我”。文化舞台上既有“红色”歌舞,又有哈萨克族阿肯弹唱;展厅里既陈列书法、绘画、摄影图片,又有哈萨克族毡绣布绣等工艺品亮相;竞技的赛场上,既有赛马、摔跤、叼羊,又有门球、柔力球、功夫扇、健身气功、太极剑、健身秧歌。

  最是文化润人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技艺的相互欣赏与交流,促进了牧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了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基础。

  在北塔山牧场草建连文化活动中心,我们看见连队职工在认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职工热依扎·切力亚孜旦在老师认真地辅导下,学会了很多汉字,还掌握了不少成语。“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交流,给生活带来很多便利,我要不断地学习,积累更多的知识。”热依扎·切力亚孜旦说。

  1月24日,在北塔山牧场草建连文化活动中心,连队哈萨克族职工正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李华北 摄

  多年来,牧场广泛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培训,不断创新活化载体,组建互帮互助互学小组、读书班、说唱诵读表演兴趣小组,唱红歌颂党恩、诵经典扬传统,提升干部职工群众运用国家通用语言的能力。如今牧场基层干部阅读报纸、领会文件的能力得到极大提升、服务牧民群众的底气更足。

  从牧场学校走出的作家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是北塔山牧场的骄傲,曾任新疆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她出版了《永生羊》等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作品。她的成功得益于从小在牧场学校受到了国家通用语言教育,也得益于牧场党委把加强文化建设作为民族团结和文化认同的大事来抓。

  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后来在《永生羊》中这样深情地写道:多少年后,我带着多少有点成功的感觉,带着我的儿子,再回到这座曾经英雄、依然英雄的山的时候,感觉沉甸甸的……我说:“儿子,这所学校,是很多爱我们的人一手建起来的。让我们千万别忘了他们。我们需要学会感恩。最好的感恩,就是好好读书,不要成为废人。”

  在牧场,我们还偶遇师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小分队,这更让牧场今年的年味儿别样浓厚。

  1月23日,六师五家渠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暨文化进万家活动走进北塔山牧场,师医院医生正在为职工群众测量血压。李华北 摄

  临时诊所里,医疗卫生专家答疑解惑,把脉问诊,指导牧民科学就医,合理用药。牧场退休职工哈德尔汉哈德拜高兴地说:“三下乡”活动太好了,我们在家门口就能看病就医。

  师市书法家也在挥毫泼墨书写春联和福字。“为牧民写春联、送祝福,我也倍感幸福。”书法家杨科举说。

  1月23日,六师五家渠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暨文化进万家活动走进北塔山牧场,书法爱好者正在为职工群众写春联。李华北 摄

  夜晚,北塔山牧场文化活动中心张灯结彩,师市文艺演出小分队的演员为牧场职工献上了一台精彩的文艺演出。长笛独奏、阿肯弹唱、黑走马等节目赢得了阵阵喝彩。牧民阿那什兴奋地用手机拍摄了演出视频,发给没能到现场的家人:“艺术家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节目,我想和家人分享这份欢乐。”

  1月23日,六师五家渠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暨文化进万家活动走进北塔山牧场,文艺爱好者为职工群众表演舞蹈《再忆南泥湾》。李华北 摄

  一曲歌舞表演《再忆南泥湾》,掀起了晚会高潮;场上的演员倾情演出,台下的牧场群众和着节拍,忘我地挥舞着小红旗……

  “可爱的家乡,北塔山牧场,我永远把你记在心上,可爱的家乡,辽阔的草原,我要今生把你歌唱......”北塔山阿肯弹唱非遗传承人莫恩台的演唱把晚会再一次推向高潮。

  1月23日,六师五家渠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暨文化进万家活动走进北塔山牧场,兵团非遗传承人毛恩台演唱歌曲。李华北 摄

  近年来,师市文化部门对北塔山牧场哈萨克族的民俗文化阿肯弹唱做了挖掘整理与研究保护。2009年8月,阿肯弹唱被列为兵团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项目。

  莫恩台·阿哈依出生在北塔山牧场一个普通牧民家庭。他的爷爷布塔百、父亲阿哈依和母亲考凯都是负有盛名的阿肯。从小听着阿肯弹唱长大的莫恩台,十几岁就能弹奏演唱,成为当地有名的阿肯。新疆兵团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石钢以一个音乐教育家的敏锐目光,发现了莫恩台的音乐天赋和潜在的艺术魅力。他与莫恩台亲切交流、探讨、传授音乐理论知识,为这个正在展翅试飞的天山雄鹰,插上了实现梦想的翅膀。后来,石钢用哈萨克古曲改编填词,创作了阿肯弹唱《可爱的家乡》,由莫恩台弹唱,并在天山南北广泛传唱。这首歌唱出了北塔山牧场各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伴随他们建设更美、更强的北塔山。

  告别北塔山的那天,天空依然湛蓝。那挂满大红灯笼的街道,那洋溢着暖暖年味的牧场,那淳朴热情的牧民,都让我们深情回望。牧场像一位慈祥和善的老人,也在目送着我们。

夜幕下的北塔山牧场。李华北

  当我们转身离去时,一首熟悉的旋律响起,那歌声犹如天籁之音: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留下一首赞歌……

  蓦然回首,灿烂的阳光下,高高的白塔上,一群意气风发的哈萨克族少年,正在激情放歌。那一刻,我们的眼睛湿润了!哦,北塔山,你是圣洁的山、光明的山、让人崇敬的山。无论是走了的,还是留下来的,有那么多人爱着你、留恋你、仰望你。又一个春天到来,过去的故事我们会好好珍藏,崭新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

  1月25日,北塔山牧场的孩子们在唱《我爱你中国》,孩子们用歌声歌颂祖国、赞美家乡。李华北 摄

责任编辑:李孟展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

京ICP备130493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73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