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首页 > 简体站 > 未分类 > 正文

王潮歌《又见马六甲》 让我与世界对话

2018-07-18 03:16:17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王潮歌开创中国实景演出先河

  七月七日,对马六甲和王潮歌来说,都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二○○八年七月七日,马六甲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十年之後,由王潮歌执导的大型室内情景体验剧《又见马六甲》在这座古城举行全球首演,这也是她作为总导演的中国“印象”、“又见”系列首度走出国门。曲折动人的民族故事,特色鲜明的舞台布景,唯美悠扬的背景配乐,以及难得一见的三百六十度旋转观众席,征服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两千多名嘉宾,掌声和欢呼声在座无虚席的剧场内经久不息。谢幕时,王潮歌说:“是马六甲选择了我。”/大公报记者 管 乐

  令王潮歌决定到马六甲的是马来西亚PTS有限公司行政总裁巫光伦,一位土生土长的马六甲人。在他心中,“马六甲是一个东西方的交汇点,在全世界几乎找不到另外一个类似的地方”。巫光伦曾赴中国看了数个“印象”、“又见”系列,被大气恢弘又富於创造力的演出盛况深深打动,同时他看到演出给当地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大量的就业机会,於是决定邀请王潮歌为马六甲量身定做一齣“印象马六甲”,作为王潮歌首个海外文化项目落脚点。

  二○一三年十月,“中国─马来西亚经济峰会”上,在两国最高领导人的见证下,“印象马六甲”作为唯一的文化产业合作项目正式签约。

  “微笑”主题

  不同於以往的系列,这部作品让王潮歌承担了更多的压力:异国他乡,人地生疏,一个外国导演,如何将“异乡”的古往今来讲得如同“故乡”?王潮歌选择了“通”,用全世界都“通”的“语言”,传递了全世界都“通”的情感。

  “有些人存在一种观点,希望中国艺术家去做别国文化的时候,把中国人的感情或者中国人的文化植入给对方,我认为不对。我应该忘记我是哪裏人,慢慢地融入到这片土地,然後把自己也当成马六甲人,思考他们要什麼,他们的文化应该怎麼表达,希望我做到什麼。”她坚持认为:“一个艺术家他一定要有能力,就是扎根在那个土地上,了解那个地方的人民和情感,然後再表达出来。《又见马六甲》是马六甲的、马来西亚的,即便是中国人来看,他们都不会觉得这是一个跟中国有关係的戏。”

  为此,王潮歌和她的团队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深入研究马六甲的历史、文化、传统、居民,最终,她选择以“微笑”作为主题,因为“微笑是世界上最奇缺、最珍贵的。”忆起马六甲留给自己最深刻的印象,并非古城的建筑,也不是风味独特的食物,而是当地人的平和和善意,“他们面带微笑,用一种非常坦然的目光在这裏生存。不同种族,包括马来人、华人、印度人、荷兰人後裔等,各种各样的人像一家人一样和谐地生活在一起。这种和谐,是这个世界最奇缺的。我们希望用这种坦然的微笑来表达对和平的愿望。”

  七十分鐘的演出,以马来语、华语、英语轮流呈现,将马六甲八百馀年的历史一一展开。古城的起源与发展,多个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历史进程与文化交融,都在《又见马六甲》中得到了展现。

  业馀演员

  与其他类型演出不同,“印象”及“又见”系列都是在演出当地招募群众演员。如何把土生土长的普通民众训练成舞台上有一定表演能力的演员,王潮歌自有她一套办法,比如台词训练、声乐训练、形体训练等等,於她而言,只要感情投入、表达準确,普通人也有潜质成为专业演员。

  《又见马六甲》依旧沿袭这个惯例,二百名演员都来自马来西亚当地。然而,在四个多月的排练过程中,插曲不断,用王潮歌自己的话说:“一波三折,有很多不顺利。”比如,沟通的障碍,需要靠翻译进行二次表述,无法与演员直接交流。再比如,工作习惯的不同。“我和我的团队习惯於高强度工作,每天一直、一直、一直在工作,但是马来西亚演员没法适应这种强度。”演员生病、晕倒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团队裏被称为“女铁人”的王潮歌对此也显得束手无策。“任你是钢铁之心都受不了,你会怀疑自己的口令是不是残忍了,怀疑自己的做法是不是有问题。”

  磨合需要时间,培养需要耐心。这群马来西亚的群众演员如今在舞台上载歌载舞,举手投足间透露着自信和专业。王潮歌为他们百分之百的投入感动:“排练时有一场戏一直要淋雨,而整个剧场空调又开得很大,当他们淋过雨後,浑身冷得都在发抖,但没有一个人要求马上换一件乾衣服,而是说等一下,等一下,也许导演让我再来一遍。其实到最後,我们是在被这些演员感动鼓舞着。”

  专属剧场

  开创了中国实景演出先河、又与张艺谋共同执导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王潮歌素来以大胆创新、不落俗套的艺术表现力著称。她直言:“我非常害怕新的作品延续了曾经创作过的某些痕迹,希望每一分鐘都是创新的,每一次创作都是革命性的。我希望颠覆自己。”这一次,她又做到了。

  从马六甲古城区出发,沿海边公路开车行驶十馀分鐘,一座以蓝白二色搭配、充满现代化风格的崭新建筑赫然在目。这就是专门为《又见马六甲》量身定製的剧场:佔地十五英亩,建筑面积达二万四千平米,总高度三十二点五米,可容纳逾两千名观众,由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建筑师王戈一手打造。

  剧场设计秉承了王戈“少即是多”的一贯风格。外观上,墙面由白色陶瓷方块拼砌而成,建筑方体顶部凹入若干弧体,并由数千个LED鳞片覆盖,不仅可以播放影片,还可反射周边环境又独立变化自成气象。进到剧场内部,最大的玄妙之处则在於它拥有马来西亚首个三百六十度旋转观众席。

  “这可能是全东南亚最奇特、最複杂的一个剧场了。整个观众席可以三百六十度旋转,它的複杂程度突破了极限。”王潮歌进一步解释:“在这种旋转过程中,加上高清激光投影配合移动式环形纱幕和景片、数控水帘以及十五米高的柱状水雾、大型升降台组、百变景片墙组、随影而变的纱房子小镇等技术手段,既有的空间和时间被打破,舞台上的时空体系重新建立,观众如同坐到了一艘时光船上,从八百年前穿越到今天。”

  儘管这是她所有演出中技术操作最複杂的一次,但运用起这些创新的设备、先进的技术,王潮歌仍然显得驾轻就熟。“所有设备都是由中国自己製作生产,然後运到这裏。今天中国的舞台技术已经达到世界顶级水平了,大家千万别觉得拉斯维加斯厉害,往这儿看,咱们中国才是最厉害的。”

  博弈鬥争

  事实上,根据作品定做剧场,对导演和建筑师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对导演而言,包括观众席、剧幕设计、舞台尺寸、道具存储、演员走位等等,都需要王潮歌事先构思好,才能与建筑师讨论设计之事。

  对建筑师来说,不仅要满足剧场的功能要求,更要实现导演的精神要求。“像在做一个艺术品。”王戈表示:“我们反覆揣摩这个剧场能否跟王导的演出匹配,如果观众觉得演出非常好,但是一看剧场好像没关係,只是做了一个盒子而已,我认为是比较失败的。所以在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我们试图充分理解导演的意图,让它不光是一个建筑,成为一个艺术品,或是成为一个艺术的载体,能够与这齣剧共同成为一个组合的艺术。”

  王潮歌的霸气个性以及对艺术创作的严苛标準在圈内是出了名的。在《又见马六甲》之前,王戈所在的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已与王潮歌成功合作过《又见五台山》和《又见敦煌》。院长朱小地曾这样评价:“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和王导的创作团队是一种鬥争。”今次也不例外。双方博弈、鬥争,经常就一个很小的尺度问题讨论很长时间。比如,对舞台设置的高度,到底是十五米还是十八米,双方各抒己见、争执不下。

  王潮歌忆道:“最开始我希望高度十五米,但建筑师希望是十八米,他认为以这个高度观众坐在观众席上看不到天顶,视线可以一直留在舞台上,不会感受到自己在旋转。然後我们就开始争持,大家都很坚持。”最终舞台高度确定为十八米。王潮歌输得心服,却又不忘洋洋得意地补充一句:“博弈的过程,互有输赢,当然我也有赢的时候。”

  如今,这座历时五年的设计和施工建造的《又见马六甲》专属剧场静静地伫立在马六甲海峡边,接待着络绎不绝的八方宾客。

  据了解,今年一月起,马来西亚已有六家旅行社与《又见马六甲》签署三年、价值逾一亿令吉(近两亿港币)的票务承购协议。

  “据我了解,从首演开始,在马六甲过夜停留的人已经开始增加了,我希望这部戏会让更多人有机会深入了解马六甲,让马六甲的魅力为更多人所领略。”看到自己导演的“又见”作品再次为当地赢得可以预见的回报,王潮歌很欣慰:“马六甲是海上丝绸之路很重要的一站。郑和七次远航,五次驻节马六甲,成为中马友好交往史上一段佳话。像这样的友谊、文明的沟通,从我们的祖辈已经开始了,我们为什麼不持续下去呢?建造一个剧场,让这个剧场变成一艘时光的船,再一次带来我们的文明和友好。”

责任编辑:takung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