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光·影·道\商业角度看电影\田 力

2019-07-11 03:02:2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讨论香港电影多从传承和展望的角度出发,於是结论不太正面。上周笔者遇到一位财经记者,她试图从生意上去了解现时的电影业情况,得到的结果和她的想像完全相反,令她大吃一惊。

  记者以为香港的电影收入渐少,所以电影人不断要求政府支援。其实以收入而言,香港的电影肯定比以前高。因为有内地市场,成功的电影票房以亿计,每部电影纯以收入计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例如一部票房三十亿(人民币,下同)的电影,不计海外市场,回收近八亿(扣除宣传发行费),如成本三亿的话,利润超过五亿。这是CEPA之前不敢想像的状况,所以有电影老闆说:“拍电影发达容易揾食难!”虽然夸张了,但事实一部电影能赚过亿时有所闻。

  那麼说,电影业商机很大,问题是什麼?问题是香港的人才不够去应付这个偌大市场。经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低潮,人才断层严重,电影人多是在八十年代或之前入行那批,可谓供不应求。先不说人口老化问题,只算内地年产近千部的电影,这批人才已忙个不了。

  电影的收入高了,成本也上涨得快,於是香港的电影产量骤减,所以行业不蓬勃,年产量徘徊於五十部左右。相比起几十年前的年产几百部电影,可谓今非昔比。理由是成本高了,其他市场(东南亚、台湾、韩国)萎缩,以至独立製片几乎绝迹。

  多年前有电影人提出,要香港政府资助(及投资)开拍多些电影,希望可以令这产业蓬勃起来。终於,政府资助的电影大部分入不敷支,令政策受到批评,记者问错在什麼地方。其实,电影数量增加不一定能令行业兴旺,九十年代年产几百部电影,因为质素低的较多,造成了之后的萧条。

  凡事从“量”入手而不看“质”,通常只能短暂有效,根本的元素始终最重要。政府几年前推出的“首部剧情电影计劃”,发掘新导演,做出了成绩,也得到讚赏。

  所以,电影业与其他行业一样,商业的数据(如收入或拍片量),具有参考价值。这些数据的变化却未必能影响根本,就是所谓Fundamental,电影的根本是人才和质量。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