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精神启示录/网骗伎俩VS心理缺口/香港精神健康议会召集人陈仲谋医生

2020-09-13 04:23:1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自今年初全球爆发新冠肺炎,在抗疫时期,港人应用手机和电脑於网上办理各种事务机会大大增加,但也同时成了不法之徒网络行骗的温床。他们利用各种途径去做“无本生意”,尤其是在社会经济秩序失衡的时候,情况会更加剧烈,这无非是犯罪的“新常态”,大家务需谨慎防範。

  早前,香港的疫情出现“第三波反弹”,有关当局推出一连串的“社交隔离”措施,将病毒人传人的机会减至最低。市民多了时间在家进行各类活动,例如:在家中做运动、唱卡拉OK、自己动手煮食、叫外卖,与亲朋好友在网上联络等。这当然包括学校在停课时,採用的Zoom教学。於是,有不法之徒便利用这个机会,在网络中施展他们的阴谋诡计。有人或会反问,“网络骗案”的事件不是耳熟能详吗?为什麼还有这麼多人中计?所谓“老千计,状元才”,“桥唔怕旧,最紧要是受”。

  投其所好捉心理

  市民多留在家中,浏览网络的时间多了,坠落陷阱的机会便相应增加。无綫早前播放的一个剧集,就是以网络诈骗为主题,正好反映当前的社会问题;很多人误堕网络圈套,遭受金钱、感情和其他的伤害。

  骗徒用一贯的手段(捉心理),使出五花八门的伎俩去诱骗受害人落网,不外运用了两大法门:

  第一投其所好:歹徒首先会掌握目标人物的心理弱点,然后迎合他们各自的需要,作出很吸引的承诺。当中道理始终是人类的“三毒”(贪、嗔、痴),例如:补藥党、祈福党和比特币(Bitcoin)等推陈出新的骗案。

  第二补其不足:在现代社会中,部分人忙於工作,而忽略了建立正常的人际关係。所以女的摽梅已过,嫁杏无期;男的是四十之龄,仍然单身。有些男女骗徒对準目标,虚情假意,骗财骗色之后,便逃之夭夭。较为普遍的是骗子利用入世未深的青少年,推销美容和减肥产品,榨取金钱。

  受害者因应损失的多少,或是个人性格的分野,对被骗的屈辱,有不同程度的反应。如果物质的损失不大,大部分人只会自叹倒霉,心中不忿,很快便会把事情抛诸脑后;但若然是有关感情的问题,影响情况是可大可小的。

  受害者身心俱伤

  市民面对疫症之余,又要防避网上的行骗勾当,可算是雪上加霜,唯有希望警方加强侦破骗案,释出有效的阻吓,但大家也应该小心谨慎,遇有疑问必须请教可信的人。传统智慧很多时都会用得着:“光棍佬教仔,便宜莫贪”。

  面对不幸受骗的人,切莫幸灾乐祸,反之需要伸出同情之手,让受害者在身心上迅速渡过难关。在心理过程中,受骗的人最先的反应是愤怒,然后是一连串的挫折感,使他们的情绪非常混乱,自欺欺人地否认被骗。尘埃落定,他们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打击和伤痛(psychological shock and bereavement)。这种精神状态是一把“双刅剑”:既可以伤人,亦可以自残。前者是对骗子恨之入骨,恨不得食其肉,饮其血;后者认为自己是难辞其咎,无地自容。作为精神健康的提供者和他们的家人朋友,必须针对后者会衍生的忧鬱症,防止当事人有自杀的想法,甚至付诸实行。

  大家要尽力说服受害者,事件已经告一段落,就好像泼出去的水,不能挽回;另外,又要使他们明白这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钱财身外物,任何感情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事主如果能接受事实,重新振作,展开人生新的一页,上述的“双刅剑”自然会在熔炉中熔解。

  网上骗案不是什麼新鲜事,只可惜它历久不衰,而在这个疫症横行的时期,有人更趁火打劫。骗徒的手法,层出不穷,往往会跟随着社会的环境而转变,例如:诱惑、欺凌、勒索、诈骗和“裸聊”等。早前,网上骗案直接产生两宗暴力血案:有人在网上兜售名贵瑞士手錶,分别在港铁站和汽车内交收,两个卖家都被打劫,同时遭血光之灾。

  遇网骗连锁心理反应

  愤怒

  挫折感

  情绪混乱

  否认被骗

  精神打击和伤痛

  如何帮助受害者

  1伸出同情之手

  2说服他们接受事实,而这不是什麼大事

  3留意他们的情绪,防止出现自杀念头甚至付诸实行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