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旅业南图3文化风俗篇/南区魅力 百年渔港风情

2023-04-04 04:25:1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全港硕果仅存的晒家艇上,渔民将渔获加工、醃製及晒乾,对游客来说是耳目一新的体验。

  香港仔避风塘的岸边,除了有个繁忙的香港仔鱼市场,还有深厚而独特的渔家文化。有推动文化旅游的业界人士说,环顾世界各地,甚少渔民会以船作居所,香港却有渔民住在晒家艇和住家艇上,配合鱼市场及天光墟,并合出完整的百年渔港风情体验,是港岛南区的独特魅力。

  “穿过一条隧道,15分锺的车程,便可从繁嚣的铜锣湾,来到恬静的香港仔渔港,令不少游客感到惊奇,这是地理优势。”有团体认为,南区渔民文化产业极具吸引力,但需要政府大力扶持,做好配套和宣传,做好活化,将旅客带进来。\大公报记者 伍轩沛(文) 林少权(图)

  夕阳西下,渔舟唱晚,一艘艘弯弯渔船在香港仔避风塘中央漂荡,靠拢在一起的是住家艇,上面住了人。稍微大一点的两层船是晒家艇,除了住人,还在船上晒干货售卖。“以往的水上人家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群体,有自己的生态和秩序,除了上岸购买日常用品,他们几乎一生都在水上漂。”香港仔海滨水产同业联盟主席姜绍辉说。

  今日渔港依旧泊满船,但游艇占了一半,仅剩最后一艘晒家艇继续在海上飘香。有别于渔船,晒家艇是泊在海上一个固定位置,但不是趸船,一般有两层,下层用来㓥鱼,上层用来晒鱼。渔民将海上捕来的海产,在艇上加工、醃製、晒乾,然后出售。六、七十年代风光时,避风塘有几十条晒家艇。

  “15分锺车程已来到恬静的渔港,这就是地理优势!”

  “现在这里就剩下我了。”70多岁的黄玉芳于40多年前嫁到船上,成为水上人,直到子女升读大学前,一家人都住在船上。黄玉芳年纪大了,但㓥鱿鱼依然利落,不用10秒就㓥完一条鱿鱼。将鱿鱼简单清洗后,用铁支穿起来,拿到上层挂起来,排好在铁网上,待太阳晒乾。

  “南区绝对有卖文化的本钱。”为保留部分已开始湮灭在历史洪流的渔家文化,并转化为商机,阮颖姿出任董事的香港仔渔港游有限公司,收购了一艘弃置的晒家艇、四条退休渔民的舢舨船,四年前开展推动文化旅游的工作,将晒家艇改装为水上博物馆,介绍渔民生活,舢舨船接载客人。

  “穿过一条隧道,15分锺的车程,已从繁嚣的铜锣湾,来到恬静的香港仔渔港,令不少游客感到惊奇,这就是在世界各地都找不到的地理优势。”阮颖姿说,外国也有不少渔村和渔民文化,来自这些沿海国家的游客,在香港仔登上晒家艇观赏本地渔民文化时,总会表示惊讶。有游客说,未曾听过渔民长居船上。

  姜绍辉说,“以前每天有3000外国旅客来坐舢舨,看住家艇上的水上人生活,或到珍宝海鲜舫吃饭。”这里曾是外国旅客眼中必到的景点,但随着渔民上岸潮,这里渐渐从旅客的印象中淡出。阮颖姿认为,“南区旅游并不是开创,而是重振。”

  阮颖姿期望,政府扶持南区旅游发展,举例在避风塘两岸增设一些小工作坊或展馆,让旅客体验渔人生活,例如尝试编织渔网等,一边观赏海上风景,一边在博物馆了解昔日渔港风情。

  “要实现旅游发展,需有多个部门配合,多只脚行路。”

  南区建设力量召集人朱立威表示,政府近年推出的“跃动港岛南”计划,提出增加硬件配套,例如研究在鱼市场、鸭脷洲一带加入餐饮元素、扩大避风塘,有助旅游业发展。但这些措施重点是改善环境、发展宜居,要真正推动旅游发展,不能只靠一、两个政府部门,要有全盘政策扶持,“不能是割裂式发展,不是重点发展鱼市场或鸭脷洲,就能让旅游业出头,而是要将所有景点配合文化,结合在一起发展。”

  朱立威说,曾举办一天渔民体验,但原来市民登船体验需先取得海事处批准;以舨船接驳交通要经运输署;海边有美食要经过食物环境卫生署;海滨发展要经过康文署……要实现旅游发展,他认为需要多个部门配合,多只脚行路,有关政策要与时并进。

点击排行